胡艷
摘 要:我國“十三五”規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2016年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新理念是: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戰略主題。要提高教育質量,更應從歷史課堂的實效性出發。在教學中我認為可以嘗試借助融入鄉土歷史來提高課堂的實效性,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養。如何融入鄉土歷史,讓歷史課堂更有效,下面談談個人在教學中的一些嘗試,望同仁指正。
關鍵詞:鄉土史;整合教材;發展理念
一、 整合教材,融入鄉土歷史,讓知識活現出來。
歷史課堂強調歷史與現實生活、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注重學生的主動學習,提倡體驗、探究、合作的參與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整合教材,融入鄉土歷史,以此為主線,進行授課。例如:人教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13課《紅軍不拍遠征難》 ,在貴陽烏當,當年紅軍長征時曾留下過英雄事跡,因此,在講授本課時,我將教材進行整合。以“烏當人民與紅軍的魚水情”為標題,從學生們熟悉的家鄉入手,將紅軍為什么要進行長征、長征途中經歷了哪些艱難險阻,結果怎樣等等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這樣,拉近了學生與紅軍長征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進而達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
二、用鄉土歷史作為導入,讓氛圍活躍起來
導入不僅是課堂教學的開始,也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環節。一個多樣、新奇、有趣、凝神、起興、點題的導入,宛如徐徐拉開的帷幕和樂章的序曲,能起到先聲奪人、激發和調動學生興趣、喚起學生求知欲的積極作用。家鄉是學生比較熟悉的地方,學生們對其中的很多事物都比較感興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借助鄉土歷史導入新課,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使他們能夠熱情地投入到對新授問題的探索之中。我在講授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9課《昌盛的秦漢文化》一課時,在導入部分我播放了一段“烏當區古法造紙”視頻來創設教學情境,“這是哪兒,同學們想不想去看看呢?” ,這就馬上引起了學生的關注,課堂一下子便活躍起來,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興致盎然地投入到該課的學習。
三、融入鄉土歷史,點化學生,讓課堂動起來
教師教學過程多樣化和創新性,可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這里,發揮鄉土歷史的作用,可以有效促使學生把既有的知識融會貫通,從而達到既生動又調動學生的興趣。例如: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14課《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 ,我在講完匈奴與漢朝的關系時,為加深學生對兩者之間關系的理解,我用烏當區是部分少數民族聚居地,有著漢、苗、布依、侗、水、瑤、壯、土家等民族來說明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不分你我。接著我有用圖片將“烏當區新堡三月三民族風情歌會 ” 、“羊昌鎮黃連村六月六布依風情節”展示出來,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整個課堂便動了起來。
四、用鄉土歷史作為課堂小結,讓學生走出教材,走進生活
歷史課從導入開始,以課堂小結結束。一個耐人尋味的課堂小結是整節歷史課的精華所在,對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掌握知識點有重要意義。鄉土歷史貼近學生,為學生所熟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久遠的歷史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走出教材,走進生活,因而在課堂小結上具有獨特的價值。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第7課《輝煌的隋唐文化》 ,在課堂小結時,我用多媒體將普渡橋、烏當橋展示出來,讓學生用眼來感官,進而對比出,這與我們今天學的趙州橋不是挺相似嗎?有的學生甚至說,老師,這橋我知道在哪兒,有的甚至約上周末去看看。這時候,我就順勢向學生提出任務:回去看看普渡橋、烏當橋,寫一篇心得體會,下節課同學們來比一比看誰寫的好。這樣,在學生高昂的激情中結束了新課的內容。
教師不僅是課堂的執行者,而且是課堂的創造者,課程資源的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挖掘、利用鄉土歷史,將其與歷史教材相關知識點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身參與、親身體驗,感知歷史、經歷歷史,不僅可以改變相對沉悶的課堂,使學生喜歡上歷史課,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和認識學習歷史的價值,感悟和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讓歷史真正“活”起來,讓我們歷史課堂更有實效性。
參考文獻:
[1]盧曉菁. 融入鄉土元素覓得有效課堂——談鄉土資料在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中的運用[J]. 中學教學參考(6):63-64.
[2]李勇. 淺談鄉土歷史如何有效融入課堂、促進課堂教學[J]. 都市家教(下半月)(3):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