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森輝
怎樣讓學生在數學課堂學習中獲得知識能力或快樂及滿足,這個難題一直困擾老師和家長。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都經歷過設置問題的環節,什么樣的問題即適合學生又能吊起孩子的胃口: 如果問題太單一太模式化,學生就會覺得枯燥,享受不到數學帶來的樂趣;如果問題太難,學生們也享受不到思考帶來的樂趣。以下是我在教學中的幾個案例,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因勢利導,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捕捉與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情境或孩子生活中發生的真實事件,將其改編,并融入一些生動有趣、新鮮實在、真實的數學問題,引導孩子們去挖掘、去思考、去提練,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達到鍛煉他們獲取知識能力的目的,從而培養他們分析、研究信息數據,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當學生學過小數加減法時,我帶幾本課外書讓學生說出各本書的單價:
然后讓學生設計問題,學生設計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里僅摘3題)
(1)張萌買《新現象》、《5G時代》和《中國卡通》各一本,要付多少錢嗎?
(2)張萌四種書各買一本,需要多少錢?
(3)張萌買《動物神探》和《中國卡通》各一本,李夢買《新現象》和《5G時代》各一本。誰花的錢多?
學生提的問題可以說大同小異,同學們也基本能解決。這時我提了:如果我們401班(共43人)每人發一本《5G時代》,共需要多少錢?此時學生有的開始列式13.09×43,有的開始思考。個別沒耐心就嚷了:小數乘法還沒教,怎么算?是啊,該怎么算,我講道:自己想想辦法吧?
幾分鐘后,有同學舉手了,我就讓他上臺板演:1309×43=56287 56287分=562.87元
又有同學上臺板演:13.09×10+13.09×10+13.09×10+13.09×10+13.09+13.09+13.09=130.9+130.9+130.9+130.9+39.27=562.87(元)
當學生板演后,全班響起熱烈的掌聲。對他倆的表現大加贊賞:我們沒學過小數乘法,確能根據名數的互化和小數點的移動規律來解決問題,真棒!
二、要善于創設與生活情境貼近的問題
眾所周知,數學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的特征,還有應用廣泛的特點,在我們的現實中無處不在,以前我們的數學教學疏忽了這一點。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讓數學問題更貼近生活,更實際,讓我們的孩子從自身的周圍找出答案。讓數學在孩子的眼里,變成具體、形象、是生活中用得上的好幫手,讓學生從枯燥的公式和符號中解脫出來。
又如,這也是小數的加減法:張菲和劉蓓兩人的錢比張菲的錢多5.92元,比劉蓓的錢多6.85元,張菲和劉蓓兩人一共有多少錢?(摘自《小學生周報》),學生粗看題目,一臉蒙蒙;學生再讀題目,還是一臉蒙蒙。這時,我舉例:小靜和小陽(同桌的兩同學,一女一男)共有的錢比小靜多5元(我的設想是先用整數舉例,后畫線段圖幫學生理解題意)。沒想到調皮的小陽馬上喊,我沒錢!(真實踏破鐵鞋無覓處)我馬上說那么小靜有多少錢?全班齊答:5元。如果小陽有3元呢?有同學回答:小靜還是5元。如果小陽有3元呢?小靜還是5元。我心里暗自高興,調皮的小陽本來想搗亂,沒想到幫了大忙。由此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
結合線段圖,學生馬上明白“張菲和劉蓓兩人的錢比張菲的錢多5.92元”,這5.92元就是張菲的錢。同理,劉蓓的錢是6.85元。題目的結果也就一目了然了。
三、培養學生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例如,當學生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或容積后,可出示兩個圓柱體的玻璃容器,讓學生比較大小,當學生感到無從下手時:我允許學生摸、看圓柱體,當然也允許學生猜,有的學生會猜B容器大,有的學生會猜A容器大,有的學生會猜A、B容器一樣大,有的學生會覺得沒辦法比較大小;當學生還是茫然迷糊時,教師可根據情況繼續引導和啟發:你們的猜測有根據嗎?
通過學生的冷靜思考:有學生會講計算它們的體積啊?能計算嗎?學生的冥冥苦想仍得不出結果時,教師可順勢引導點撥,除了計算后比較,難道沒有別的辦法?片刻后,有學生舉手了,說:“A盒子容積大,因為它比B容器高許多”;有的說:“B盒的容器大,它的底面比A盒大多了”;還有的說:“兩盒的容器可能一樣大,因為A比B容器高許多,而B盒的底面又比A盒大”。大家各執一詞,爭執不休。
這時可引導說:大家講的都有道理,但這只是你們的猜測而已,能真正解決判斷誰大誰小的問題嗎?同學們好好加油哦!
這時,大多數學生又冷靜地思考起來,有的學生拿出筆在紙上寫啊畫啊,有的學生小聲議論。看來這個全新的問題激起了學生的認知沖突。
過了幾分鐘,有個女生高興地說:我們可以把兩個玻璃容器分別裝滿水,再把水分別倒入量筒中測出水的體積,就能知道哪個圓柱體玻璃容器的容積了,從而知道哪個大或哪個小。老師接著說:呵,同學們想想看,這辦法可以嗎?同學們腦門大開,同聲說:可以,可以。問題終于解決了,探究似乎可以結束了。但我不滿足于這個答案:如果只要知道哪個玻璃容器的容積大,一定要求出它們的容積嗎。這時一個男同學舉手了,他說:只需要把A玻璃容器裝滿水,倒入B容器,如果B容器剛好裝滿,就說明兩個盒子一樣大,如果B容器裝不滿,說明B容器大,如果B容器裝不下,說明A容器大。老師高興的說,這個辦法更簡便了。還有個同學插嘴說:用沙也可以吧。
通過老師的引導,看似只有用六年級的知識才解決問題,卻被我們五年級的學生給攻下了。學生在解決此問題時,老師生給學生適當啟發,學生間能互相交流意見、碰撞、磨合,迸發出了創造性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