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藝
摘 要:數學教學應當努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幫助學生善于思考、樂于思考。數學學習深入到思維的層面,就是通過具體的數學方法和策略過渡到一般性的思維策略與思維品質的提升。數學是一門需要積極思維,深入思考的學科,數學課堂如果缺少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和獨立思考,課堂就沒有活力,沒有生機,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創新的動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數學學習
一、在新知導入中思考,激發知識學習的興趣
要想把學生的思維從課間的興奮狀態迅速拉入到課堂學習狀態,走進課堂的第一句話就應該具有親和力和強大的吸引力。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聽故事、看動畫片、玩魔術等。在新知導入時老師靈活運用這些方法,迅速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如教師走進課堂,就說現在我們來做游戲、玩魔術,好不好?學生肯定會立刻安靜下來,急于知道游戲、魔術等內容,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如:在教學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下冊《體積和容積》時,教師就用了游戲形式導入:準備一大一小的不透明的兩個紙杯,一個小紙杯是空的,一個大紙杯里放了一個桔子,然后在兩個紙杯里倒入果汁,倒滿為止,再讓兩個學生上臺喝果汁比賽,讓學生猜誰會先喝完,大多數學生猜測是小杯同學先喝完,結果大杯同學很快就喝完了。這時學生議論紛紛說,大杯同學喝的杯子里肯定裝有東西。學生在思考中提出了問題,教師及時追問:為什么杯子里裝有東西就先喝完了?這時在學生心里造成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把問題意識轉化成一種學習探究的驅動力,學生在思考中激發探究新知的動力,原來物體會占有一定的空間,體積概念的深度體驗學習就水到渠成。
二、在課堂新知學習創設沖突中思考,激發思維的碰撞
課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舞臺,學生是舞臺的表演者。北師大版教材每節新知導入都配有圖文并茂的情景圖,這時教師就要充當好引導的角色,創設學生感興趣且富有教學意義的情景,帶著學生走進情景中,讓學生在情景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學生提出杯子里有東西,這時教師就在追問中創設情境:出示用肉眼看不出誰大誰小的兩個物體,一個西紅柿和一個土豆,讓學生思考:怎樣知道西紅柿和土豆哪個體積大哪個體積???學生在思考中會提出多種方法,在不知不覺中愛上了解決問題的數學方法的探索。
三、在知識生成中思考,感知知識的本質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積極思考的過程。數學課堂應該是學生自我表現,自我獲取知識的舞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探究新知識,主動架設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這就需要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猜測、合理推測、反復求證等一系列的努力,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產生感悟獲得體驗,從而深刻的理解知識的本質。這樣獲得的知識才能有效地納入學生的知識體系,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學生在思考中自覺體驗、自我發展,在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中數學思維得到鍛煉,思維品質得以提升。
在學生提出很多方法后,這時出示兩個相同的量杯,量杯里裝一定量的相同刻度的水,讓學生自己做實驗,通過親自操作活動驗證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學生通過動手實驗發現了土豆的體積大。這時追問:你能說說為什么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發現放入土豆的量杯水面上升高些,說明土豆所占的空間大,在學生思考中揭示出體積的概念,引導學生進入體驗感知知識本質的學習境界。
四、在課堂總結中思考,形成知識的網絡
課堂總結是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總結是對所學內容進行梳理、歸納、總結,理清知識脈絡,構建知識框架結構,深化學習內容,升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可見課堂總結是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認知過程的重要階段。好的課堂總結可激起學生的思維高潮,產生畫龍點睛、余味無窮、啟迪智慧的效果。它猶如一面鏡子,折射著課堂的精彩和靈動。課堂總結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和方法,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全面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反思習慣。
在探究新知結束時,讓學生回顧這節課所學的內容。你想說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這節課你的自我表現如何?這節課你有什么疑惑?讓學生在思考中回顧本節課的內容,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內化,從不自覺獲得知識的狀態轉向更自覺建構知識的狀態。
五、在課堂對比練習中促進思考,凸顯知識內涵的核心
課堂練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練習是教師掌握教學情況,進行反饋調節的重要措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挖掘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主要途徑,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有較高的練習質量做基礎。因此課堂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須精心設計。
例如,在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課堂練習中,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只有一次進位,123x4;隔位進位,323x4;連續進位,233x4。在對比練習中,學生需要仔細分辨各種情況,處理好進位問題從而真正理解算理上的異同之處。
六、在課堂評價中思考,感悟知識學習的價值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學習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與方法,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課堂評價具有激勵作用,通過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與學生共評,被評價者通過評價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績與不足,找到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通過評價使師生互相學習、互相激勵、揚長避短,調動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促使師生共同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評價,幫助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的態度、能力、知識等方面的成就和問題,增強自尊心與自信心,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質量。
在課堂評價環節,教師讓學生對自己本節課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對同桌進行評價,對老師進行評價,學生在評價中學會思考,思考中感受評價的力量與價值,并逐步養成了愛思考的習慣。
七、在課后實踐活動中思考,實現知識深度學習的延續
數學來源生活,扎根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現實性。要激發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培養探索精神、運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做到學以致用,進一步體會數學的作用和價值。學生只有真正體會了數學學科的魅力,才有可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長久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在《滴水實驗》課后實踐活動環節中,教師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一些節水的小竅門,讓學生的學習由課堂延伸到課外。學生在調查中會發現學習數學很有意思,原來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從而實現課標的培養目標: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深度學習的發生,首先要培養學生學會思考,思考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翅膀。讓我們以關注學生的思考力的發展為己任,創設充滿活力的數學課堂。把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習慣,始終貫穿在課堂的教與學的過程中。我們既要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這對學生未來工作、生活和學習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貫穿于整個課堂學習過程,讓思維的火花在過程中不斷絢爛綻放,智慧靈動的課堂便自然形成。
參考文獻:
[1]徐小俊.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深度思考[J]. 新課程(上), 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