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羅紅
摘 要:文言文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文言文教學是教育領域堅持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基因和成果重要使命。文言文教學必須必須使社會影響、學生、教材、教師四方面的矛盾和諧統一;必須堅持沉潛涵泳、靈活機變的人文原則,以誦讀調動學習者興趣,會文意,明精髓,以陶冶學生情操;操作必須注重整體感知文本,適當教授文言知識;必須與時俱進,汲取文言文古為今用的思想文化營養。
關鍵詞:沉潛;涵泳誦讀;整體感知;古為今用
現代文明空前燦爛,是和古代文明一脈相承的。堅持文化自信,傳承文明,開拓創新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偉大而艱巨的使命。文言文中有豐富的精神資源,掘文言文智慧之泉,育現代桃李芬芳花果,勢在必行。
當今的文言文教學,困難不少。因為當代學生處于現代社會時尚文化功利、焦灼、浮華的氛圍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辨識智慧欠缺使得他們拒絕文言文;他們自身文言基礎薄弱,除了學校,很少受到古代傳統文化熏陶。由此可見,順利、有效、深入地進行文言文教學,必須使社會影響、學生、教材、教師四方面的矛盾和諧統一。
首先,必須堅持“沉潛涵泳”的原則。
學校、教師帶頭營造傳承文明的氛圍,展示文言文的魅力。如用廣播、板報、朗誦、吟誦會等形式宣傳古代文化,展現教學成果。這樣可引導學生對文言文、古代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排除時尚文化的消極影響,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逐漸接受傳統文化的潤澤;教學工作得以扎實、穩定、有序、生動地進行。這就是現代教育的人文建設道路。
第二、實際教學中要有的放矢,課堂、課外時間靈活安排,不斷完善措施,貫徹人文原則。
1、相信學生,積極鼓勵。
胡適在《中學國文的教授》一文中早指出了:“不要把中學生當小孩子看待?!敝袑W生有一定的辨識事物的能力,智力有潛能,且有一定的古詩文基礎和感性知識,這正是他們繼續學習,探索新知的有利條件呀!即使是基礎較差,甚至文言文知識“一窮二白”的,我們只要盡力鼓勵其奮發學習的志氣,施之以恰當的引導,敬策不懈,切實加強幫扶,就會使他們登堂入室,不斷進步。
2、由整體感知意趣入手,循序漸進,激發興趣
古今語言的差異使得文言文難于理解,但古人著述有“煉字不如煉句,煉句不如煉意之說”,這就告訴我們:學文言文注意整體感知,品味和感受,不能一味考慮字詞、語法而割裂字句與整篇文意的有機聯系。因為作文是先有意再生段,意為帥,句段等到為兵卒,為意服務。文言文的文學價值、社會功能正是由意而體現的。
因此,教授文言文時決不可先讓學生扎進枯燥、繁瑣的字詞語法堆里,而破壞了蘊意雋永的文章,磨平了學生初萌發的興趣;應還文言文“文學作品的本色,讓學生感受到它們的文學價值,文化價值,啟迪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認識到其魅力,探索其奧秘,增加文言素養,由此闡發文言文的現代意義,與時代溝通,學以致用。
如教授《愚公移山》,可先在教材的閱讀提示、注釋啟發下,讓學生把握整體文意,引導學生認識寓言體裁,體會它“寓理于事”的實質,逐漸深入理解中心,然后提問:神話結尾起什么作用?引導學生認識到本文想象、夸張、襯托的藝術手法,加深領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履行自然的美好愿望,堅強毅力”的中心。學生自然會感悟到愚公精神---胸懷大志,不畏艱險,持之以恒。
3、重視積累,靈活誦讀,學以致用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楊雄言“能讀千賦則能文”,郭沫若說“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重視語言積累,熟讀成誦,很大程度上是對傳統教學法的一種回歸,值得肯定。因為它順應了漢語言學習自身的規律,有著極為鮮明的時代特色,作用顯著。
“誦讀”也并非死記硬背,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結合?!犊追f達疏》:“動聲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故詠情也?!薄罢b”是一種有情達而寓情于聲,以聲傳情的表達方式。《說文解字》中有“抽繹其義,蘊至于無窮,是之謂讀?!闭b讀要求心;眼、口、耳并用,“傳出文字的情趣,暢發讀者的感受(葉圣陶)才是真正的誦讀?!?/p>
教材中富有中國優秀文化特色、膾炙人口的古詩文。應通過誦讀得其義蘊,汲取其生命力之源,在豐富的的語言資源中自由地呼吸吐納,使之成為我們自我語言的組成部分,提高現代語言品味,優化我們的現代語言。這正是遵從了中學是基礎教育,重知識性文化陶冶的要求,更是傳承優秀經典,弘揚民族文化的需要。
在誦讀中:可感受古文的音樂節奏,感情的充盈,主題的厚重及古代文學大師們細致入微的感悟、想象;增長學生的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要結合背景介紹,以挖挖掘作品本身的文化因素,為學生理解作者創作目的和文章內容鋪路;結合學生理解實際有針對性地突破難點;結合文章結構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領會作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以讀促誦,以誦鞏固讀,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融合。適當安排誦讀賽、古詩文配樂吟誦,講古代名人事跡等,師生共同交流,鞏固所學,寓教于樂,潛移默化增智慧、怡情操。
這樣,學生會興趣盎然,情致溢聲,意蘊滿懷,與古文大師們“對話”,思想感情豐富起來,作品、作者、哲理就活在了學生心里。我教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時,分析詞作思想內容后,教學生本詞配樂吟誦及歌唱家鄧麗君版歌曲演唱詞作,學生徜徉在詞句抑揚頓挫和音樂旋律融合的美妙境界,自然心領神會。
最后,要立足實踐教師自范,身體力行,與時俱進,堅持不懈,不斷創新。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自身得知識豐富,功底厚,才能令學生信服,帶領他們逐步深入古代文化的海洋去汲取營養。授課前,應力求透徹,完善把握文章,放出眼光,慎重選擇教參,配好教具;授課時,結合學生實際及知識本源準確、精當地釋義,點撥,靈活恰當地評講,答疑解惑。堅持親自范讀和吟誦,授以學生舒緩頓挫法,指導學生誦讀實踐。課余,親自談體會,感悟給學生;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或課外寫作,日常交流中妙用古詩文。學生就會自覺模仿、應用,達到知識的內化,融會貫通,逐漸提高文言修養。
當今“經典誦讀”之風正在進行,一些先進的學校已經有了自己的“經典誦讀”社團,成為楷模;專家們對于古詩文的吟誦也是風生水起。這些融聲律、意蘊為一體的學習方法,活化了詩文,把古詩文的學習與培養學生的品質素質緊密結合,讓中華兒女都愛上古詩文,成效顯著,意義深遠。
時代賦予我們傳承文明,開拓創新的光榮使命,也給我們提供了海闊天空來與時俱進,面向未來。我們淡泊寧靜以致遠,傳道授業解惑、因材施教,革故納新,一定會讓文言智泉澆灌出桃李芬芳的絢爛!
參考文獻
[1]胡適《中學國文教學》,《新青年》1920.09.
[2]《孔穎達疏》,國家圖書出版社,2019.06.
[3]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出版社,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