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倩倩 徐一萍 張美瑩
摘 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瑰寶,也是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推動力。因此,應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未來棟梁,其傳統文化素質如何,影響著未來我國物質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方向。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之一的中學,只有先廓清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以及其具有的發展創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兩面性等特點,才能更好地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 內涵 特點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強大和團結的源泉,是國人心靈的活水,也是國家建設和發展的推動力。中華傳統文化歷經艱辛,經過數千年的演繹與揚棄,已深深地融入全體華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范之中,滲透到社會政治、經濟,特別是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影響社會歷史發展,支配人們思想行為和日常生活的強大力量。因此,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的中學,要想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教育,首先應廓清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概念,不僅是指“文化”,而是強調“文化”與“傳統”的結合。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指人區別于動物,人類社會區別于自然界的本質特征,是人類卓立于自然的獨特生活方式,是人類生活的總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狹義的“文化”,則是排除了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于物質創造活動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創造及其成果,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一般而言,我們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狹義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創造的文化,涵蓋古今。所以,這里我們又要突出中國文化的傳統性。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可概括為“以中華民族為創作主體,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特點和穩定結構的、世代傳承并影響整個社會歷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體系”。傳統文化中有精華有糟粕,我們應正確分析其精華和糟粕,在現實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用科學的方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去舊賦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關于如何對個體人進行人格培養問題,也能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份。有學者認為:對“善”的追求是中國傳統道德對個體生命價值和歸宿的最終確認,也是作為個體的人不斷尋求道德理性成熟的過程。現代公民人格的培養同樣不能脫離人性的基礎,要結合個體的道德需要,使人格教育出于自然而又歸于自然。這就要關注公民的多種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尊重他們的個人利益和個性特征。提出應該從教育規律、認識規律、身心發展規律出發,通過交流溝通,了解他們的道德需求,促進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實現社會道德要求與個體道德需要的有機結合,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教育要求的層次。
近年來,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研究碩果累累,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蔚為壯觀,然而關于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與公民道德教育之間的關系、傳統文化對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研究都不多,而且這些為數不多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談,有待進一步深入。
很多學者都認同以下觀點,即“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最突出的貢獻之一。”倫理道德是對社會生活秩序和個體生命秩序的深層設計,是公民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都著書立說,呼吁重新審視傳統倫理道德文化。傳統倫理道德文化內容豐富,東南大學的樊和平教授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歸納為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愛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正、篤實寬厚和勇毅力行等十大美德,認為它是形成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具有豐富內涵的民族道德人格的重要保證。中國人民大學的吳潛濤教授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歸納為愛國主義、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人際和諧、追求崇高、以德治國、艱苦奮斗等傳統,主張大力繼承和發揚。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集儒、道、墨、法、釋等文化精華為一體,蘊含著豐富的寶藏。從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治國之道到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從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到法家“以法治國”以及釋家的“大慈大悲”對人性的關懷,無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體現著中華民族的至誠的精神與信念。這種文化在歷史上曾推動中國社會的繁榮發展,對整個世界文化發展也有過重大的影響。這些優秀的文化歷經幾千年的風風雨雨,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文化傳統,至今仍影響著我們的生產和生活,是我們進行公民道德教育有源頭活水。
1.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發展創新性正如毛澤東所說:"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已有了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是唯一延續時間最長、未曾中斷的文化系統。它不像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化那樣無以后繼,更不像古希臘、羅馬文化那樣經蹂躪以至荒蕪。中華民族自夏代進入文明社會,歷經各朝代,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經久不衰,這都展現了它所具有的頑強生命力和應變能力,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2.具有較強的融合性和凝聚性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多元化的。傳統中國社會,儒、道、佛等多種派系并存,這就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匯集百川優勢、兼容八方智慧的顯著特點。
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外來文化有著寬厚的包容性和強大的同化力。正是中國文化以其海納百川的胸懷與氣魄,接受來此世界各地的先進文明,形成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才會生生不息,延續至今。
3.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
這種文化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民族內質和思想精髓,具有區別于其它國家和民族的特點。中國的傳統文化滲透著古老東方民族的睿智與特色,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性。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博大的胸懷、開闊的視野,融合了我國各民族文化、外來文化的優點和長處,逐步豐富完善了自我。隨著世界文化的交融,必然很自然地走向全球化。如今中國很多非物質遺產已經在世界上廣泛傳播,并得到世界人民的認可。
4.傳統文化具有兩面性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十全十美的,有兩面性。中國傳統文化維
系了偉大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而不衰,我們應該充分肯定其中精華部分,但同時,也要看到它的歷史局限性,明確其中的糟粕。封建性和等級性正是傳統文化的缺陷和不足之處。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學。儒學因與皇權結合而政治化,成為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工具。它的主要表現是封建專制主義思想和封建宗法等級制度,以君權、父權、夫權為核心的等級制度和人身依附關系,官本位思想和重男輕女觀念,這都嚴重影響和禁錮了中國人的頭腦。所以,對于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客觀認真分析,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結合我們當今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夸大、不掩蓋,真正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當今在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在與中華優秀文化中的一些元素進行對接或進行轉換,或通過它們得以承載,換言之,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中國人正在通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