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琳
摘 要:幼兒教育主要是指對3-6的幼兒進行的教育,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的重要階段,也是最特殊的階段。幼兒大腦是發展最快的時期,所以幼兒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對幼兒實施正確的早期教育,激活幼兒的大腦,提高幼兒的智力水平。在上課時幼兒教師可以教幼兒唱歌、畫畫、舞蹈,全面開發幼兒的潛能,促進幼兒的想象思維。
關鍵詞:幼兒;教學;幼兒教師
幼兒園教育在幼兒教育中處于首要位置,所以為培養更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幼兒教師擔負著重任。幼兒教育既包括教師對幼兒的心理建設,又包括對幼兒的全面發展的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心中要有愛,肩上有責任才能更好地實現有效教學,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在下文中,筆者結合自身實踐對如何做好幼兒教學展開論述。
一、幼兒教師要加強自身學習能力
教材是教師必須要使用的指導用書,教師在備課時要立足于教學實際,注重解決實際問題,深度挖掘教材,再配合自己準的教案將整節課的知識重點明確,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思路梳理通順才能將教材的潛在知識傳授給幼兒,讓幼兒學到的不僅僅是課本的字面內容。教師要注意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細小問題,在課后多進行自我反思,每節課后都要寫好教學反思,發現并解決其中問題,幫助教師自我成長。教師之間可以多進行互相聽課,以促進教師認真備課和規范教師教學行為,教師可以在其他教師身上學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幼兒的方式。這種教學觀摩在很大意義上推動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對于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教學水平有很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推進了現代化教學的進程。
幼兒教師是除去家長以外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幼兒教師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無法避免知識陳舊帶來的教學不便,所以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作為新時代的幼兒教師,就應成為幼兒獲取知識的“源頭”,滋潤幼兒的心田,促進幼兒的發展。
二、幼兒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在社會進步的時代背景下,教育部對幼兒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教育改革的實施也不單單是教學目標的改變,更新幼兒教師的理念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因此,幼兒教師的角色也應當進行適當轉變,幼兒教師要摒棄之前傳統、單一、死板的教學模式,適當創新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更好的發散幼兒的思維,讓幼兒的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現在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多媒體教學方式已經進入中小學的教學中,幼兒教育也要結合多媒體技術融入到幼兒教學過程中。例如,教師在給幼兒上音樂課時候,利用多媒體教學向幼兒展示音樂視頻,這種圖文并茂、聲音和畫面并存的教學方式能更好的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看到畫面能想到音樂,聽到音樂會聯想到畫面,相對于傳統音樂課只讓幼兒聽音樂的教學方式,這種畫面結合的方式更能激發幼兒對學習音樂的興趣。也由于幼兒年級比較小,課上很難完全的集中注意力,也會覺得上課時枯燥、無味的,甚至有些小朋友會嬉笑打鬧,會影響教師正常教學,對此,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吸引幼兒注意力,例如,用新媒體與幼兒互動做跑步游戲,畫面中有虛擬的小朋友在待跑,幼兒動畫面中的虛擬小人也會動,幼兒停虛擬小人也會停,這樣能激發幼兒對運動的興趣,讓幼兒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多媒體手段的介入也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對提高教學效率有明顯的效果。
三、幼兒教師要與家長做好溝通與交流
家長是幼兒園教育最好的合作伙伴,校方需要家長的理解和配合,校方和家長更要互相尊重、友好合作、和諧牽手,才能給予幼兒更好更全面的教育,校方與家長聯系密切的首要人選就是幼兒教師,這就要求幼兒教師與幼兒家長實現有效溝通,現代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居高,所以對幼兒教師的要求也相對嚴格,在與家長溝通的時候要注意:文明禮貌,態度平和,坦誠相待,如實陳述事實,不要夸大其詞,不要帶有個人情緒與家長溝通,但也要因人而異,學會靈活變通。同時也要勇于面對自己在教學中出現的差錯以及正確處理家長向自己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例如,教師在日常溝通交流中發現幼兒在向自己說謊,這種現象的出現也可能是自身沒有做好榜樣示范,也有可能是因為家長忽略了對孩子這方面的教育,這時,教師可以先給幼兒申辯的機會,聽幼兒說出說謊的原委,再向幼兒進行教育,教師在課后及時與幼兒家長溝通,向家長說明今天他的孩子因為什么說謊了,造成了什么后果,讓家長在家中也要注意孩子的表現,讓家長與教師密切配合,才能共同改正幼兒說謊的壞習慣。
綜上所述,對于幼兒教育來說,幼兒教師要付出的努力和耐心要比其他年級的教師要多,因為幼兒階段的幼兒的思維是不受控制的,發散性更活躍一些,但是在培育祖國的花朵的時候幼兒教師的注意力是不能松懈的,因此,幼兒教師必須終身學習,轉變傳統觀念,并及時與幼兒家長溝通,為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娟. 關于幼兒園教學活動有效性的思考[J]. 學苑教育, 2019(4):24-24.
[2]張曉冬. 幼兒園教學情境的創設技巧探微[J]. 成才之路, 2018(10).
[3]楊瑛. 幼兒園游戲化教學策略實踐研究[J]. 現代職業教育, 2017(27):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