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旨在注重學生創造力及創新精神的培養,有其獨特的內涵與特征。創造教育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強調兒童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對我國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等仍有較高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創造教育 本質特征 教育意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始終把人的全面發展和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作為創造教育的核心內容,為中國創造教育奠定了基石。創造教育就是要全面推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全人”發展。鑒于此,有必要從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當中汲取育人價值的養料,為完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重要借鑒。
一、創造教育的時代新內涵
行為創造學對創造的解釋是:創造就是一種創造活動,創造的本質意義在于其活動必須具有新穎性。陶行知明確指出,創造教育是行動的教育,是把人的創造性發展作為教育培養的出發點與目的,并培養一種具有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
第一,陶行知主張關注人的創造力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他認為首先要對兒童實行“六大解放 ”,即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和時間,使學生的創造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我國新基礎教育改革也明確提出,要充分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權利,注重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強調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第二,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強調人的主體性在教育實踐中的復歸,是以生活實踐與體驗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手腦雙全的作用,以創造力培養為旨歸促進學生整體發展。他用“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指出學生創新能力發展要以實踐為基礎?!敖逃挥性趦和纳钆c經驗,教育才能發揮自己的效能,教育才有意義。如果教育脫離了人生與經驗,教育便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是無根的”
第三,創造力作為素質的外在表現,這就決定了創造教育必須全面發展人的素質。教會學生學會認識自己、給予足夠的思維發展空間,才能使學生成為一個全面、和諧發展的人,從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到學會發展,這也是創造教育理念在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一種實質性超越。隨著知識爆炸時代的到來,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變得尤為重要。
二、創造教育所揭示的本質特征
(一)個體性
學生是有著鮮活生命、獨立訴求的完整個體,所謂“人人都是創造之人”。陶行知主張,每個人尤其是兒童都具有創造力,并認為真正的教育應該注重人的主體性,把學生置于中心地位,培養符合社會發展的創造性人才。個體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我意識,即學生自身的完整性、自主性與創造性。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遵從個體生命發展的規律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品質,由于這種特質,也使得它比傳統教育更加關注個體的個性特征。
(二)啟發性
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是一種充滿輕松、自由、和諧與歡樂的啟發式教育,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他指出學生真實的生活本身就是創造的教育,并不是讀死書、灌輸死的知識,而是要引導開發人民大眾、兒童、青少年的創造力,培養人的生活實踐創造能力。
(三)實踐性
陶行知認為教育存在的價值是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知識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并在已知知識的基礎之上創造出新的知識。通過教與學的師生互動關系,不斷提升自身的生命質量,收獲生命的健康與成長。所以,‘學’是學生自己的獨立主動的活動,教師包辦代替不了?!苯處煈卣箤W習知識的渠道,拓寬發展的空間,引導學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自主實踐探究與學習。
(四)終身性
生命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個體一生與社會發展是不可分割的,并滲透到社會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陶行知所要求的教育是培養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他認為對兒童終身學習能力培養的前提是要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在探究中學會主動學習,引導并挖掘他們的潛在能力,培養持續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并不斷完善自己的創造品質。
三、借鑒創造教育思想,優化創造力人才培養規格
(一)堅定育人為本理念
翟博認為,育人為本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以人的全面進步和發展為本;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為本;堅持以促進人的持續發展、終身發展為本;關注人人接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性;滿足每個人接受教育的個性需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喚醒學生生命發展的活力以及提升生命發展的質量和層次,彰顯能力本位主義的核心文化理念,這是育人為本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
(二)創造性落實“教、學、做”
“教學做合一”的實踐精神是教育現代化精神,陶行知特別強調教與學是以“做”為中心,強調要在勞力上勞心,通過行動、試驗或玩等多種活動形式,作為學生學習和價值創造的過程。以“做”為中心的教學,就是以聯系實際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教師要創造性的引導學生在做、考察、實驗與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學生堅毅的品格。
(三)構建創造性的評價機制
改革和創造是陶行知育人的出發點和著力點,陶行知指出:“學問之道無他,改造環境而已?!耙匀藶楸?,育德為先”,發掘自身的潛能以促進、實現師生共同發展,就要以滿足師生的需要、激發和保護師生的創造性動機為評價前提。創造性評價是根據教育管理者經驗和現實管理的需求而進行的,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評價者的潛能,以提高教學效率、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創造教育評價標準。教師應關注不同學生的發展方向和速度,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學生構筑創造性發展平臺。
【參考文獻】:
【1】莊壽強.創新、創造及其與高等教育相關概念之探析[J] .煤炭高等教育, 2004.
【2】金生鈜.理解與教育——走向哲學解釋學的教育哲學導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3】王策三.教學論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簡介:程琳,女,漢族,畢業于西華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