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江淮分水嶺地區水資源承載力系統結構模型評價

2019-09-10 16:55:32邢菊周亮廣金菊良程啟鵬
人民長江 2019年7期
關鍵詞:承載力區域研究

邢菊 周亮廣 金菊良 程啟鵬

摘要:江淮分水嶺地區是安徽省重要的糧油畜禽生產基地,但區域土壤不肥,易旱缺水?;诮捶炙畮X地區水資源現狀,從“水環境-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復合系統出發,依據水資源支撐力、水資源壓力、水資源承載調控力3個子系統在水資源承載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系統結構模型,用于對江淮分水嶺地區水資源承載力進行評價分析。研究表明:在保障生態用水與生活用水前提下,當前該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總體處于可載狀態,但時空差異明顯。時間尺度上,2005~2015年間,區域單位GDP綜合用水量大幅減少,水資源所承載的經濟總量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區域降水量和水資源可利用量年際變化較大,可承載的人口規模波動趨勢明顯??臻g尺度上,各市間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與可承載的人口規模差異極大,可承載的經濟總量上合肥最大,淮南最小;可承載的人口規模上六安最大,淮南同樣為最小,合肥次之。水資源承載潛力上六安>巢湖>滁州>合肥>淮南;在各市的水資源承載狀態中,合肥在研究期內有 4 a處于超載狀態,超載范圍在9.87%~31.46%,超載率最高年份為2008年,淮南各年均處于超載狀態,平均超載率為59.79%,2010年超載率最高達70.18%,區域化水資源問題趨于嚴重。水資源可承載的人口規模與區域降水量大小顯著相關,用水效率的提高及產業結構的合理性調整可降低單位GDP綜合用水量,大大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各市應根據水資源承載力實際狀況,提高用水效率,合理調整產業結構,促進區域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關 鍵 詞:水資源承載力; 環境承載能力; 環境保護; 水資源保護; 系統結構模型; 水資源超載; 江淮分水嶺

1 研究背景

承載力這一概念在力學中是指物體在不發生任何破壞時的最大載荷,在經歷了資源承載能力[1]、環境承載能力研究的基礎上[2],水資源承載力成為當今水資源科學中研究的重點。目前,由于研究條件不同、研究尺度不同以及所取的研究指標不同,使得對水資源的概念尚未界定清晰。當前有幾種比較主流的觀點,分別是“水資源的最大支撐能力論”、 “水資源最大支撐規模論”、“水資源最大開發容量論”以及“水資源支持持續發展能力論”。其中,早期認為水資源承載能力一般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水平和社會條件下,水資源可最大供給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用水能力[3],而后,基于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觀, “水資源支持持續發展能力論”在國內最為流行,其代表朱一中[4]、王浩[5]等人認為,水資源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及一定技術水平條件下,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維護生態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為前提,在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下,當地水資源系統可支撐的社會經濟活動規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段春青則提出了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概念,認為區域水資源是指區域在一定經濟社會和科學水平條件下,以生態、環境健康發展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協調為前提的區域水資源系統能夠支撐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合理規模[6]。根據可持續發展觀念,水資源承載力也可以理解為在人與自然友好相處情況下,水資源對于人類社會及其子孫后代所能承載的合理規模。

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階段主要分為:① 2000~2005年,為方法模型的發展階段;② 2005年至今,為技術和應用的拓展階段[7]。研究方法使用較多的主要有以下幾種:系統動力學法[8-9]、主成分分析法[10-12]、多目標模型分析法[13]以及綜合評價法等[14-15]。研究以區域背景為出發點,目的是計算水資源所承載人口、經濟的最大規?;蛩Y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本文在水資源承載力概念與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基于物理學力學原理,建立了水資源承載力系統結構模型,并運用該模型對江淮分水嶺地區進行區域水資源承載力評價分析。該模型在選取指標時結合了各方法的優缺點,在避免系統動力方法所選參數眾多、不易控制執行的情況下,結合影響水資源承載力的主要因素,依據所選指標的可證實性原則和可操作性原則,采用一些相互獨立且具有明確物理(或社會)含義的指標[16],結合水資源承載力隨空間、時間和條件變化而變化的動態性、地區性、相對極限性、模糊性等特性[4],選取簡單直觀、可直接反映水資源承載力狀況的指標,在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指導下,對其進行系統結構分析,計算可承載的經濟總量與人口規模,并進行地區狀態判別。

江淮分水嶺地區是我國秦嶺淮河一線的延伸區,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在氣候方面該區域受到南北氣候過渡的影響,盡管降水量可達900~1 000 mm,但旱澇災害頻發,水資源問題突出。本文通過研究2006~2015這10a間江淮分水嶺地區的區域水資源、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關系,對該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的時空變化情況進行評價分析,分析結果可為區域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提供參考。

2 研究區概況

江淮分水嶺廣義上是指長江與淮河兩大水系之間的丘陵地區,屬我國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區,四季分明, 降水適中,水土光熱資源比較豐富,農業生產條件總體較為優越[17],是安徽省重要的糧油產區。但是該區域降水時空分布很不均勻,南多北少,且年際、年內變化很大,基本集中于6~8月,因此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全區范圍內丘陵眾多,崗沖交錯,地形破碎,土壤板結,通氣、透氣性差,下滲難,地表水極易流失,難以攔截天然降水,持水性差[18]。此外,加上區域經濟活動用水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且生產基礎薄弱,用水方式粗放,缺少系統的水資源調配工程,因而導致水資源浪費嚴重,經常存在水資源短缺問題;由于供需矛盾,極易受旱澇災害的影響,尤其是旱情比較突出,有“十年九旱”之說,農作物受災減產損失嚴重[19-20]。

總體來看,區域水資源承載力不容樂觀,主要存在水資源時空分配不均、水資源短缺、地下水開發困難、農業灌溉水平低、產業用水效率不高,水環境惡化等問題。江淮分水嶺作為皖江城市帶重要區域,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重點開發區域,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必然要重視到該區域水資問題,因此,需結合水資源承載力基本現狀,解決問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本文主要以江淮分水嶺地區的合肥(含巢湖)、滁州、六安和淮南市為研究區域來探討水資源承載力問題。

3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3.1 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安徽省水資源公報》和《安徽省統計年鑒》。參照2006~2015年水資源公報中各行政分區的水資源總量表、供水量表和用水量表,選取了合肥市、淮南市、滁州市、六安市和巢湖市5個行政區的年降水量、水資源總量、地表水資源供水量、地下水資源供水量、供水總量、農田灌溉用水量、林牧漁畜用水量、工業用水量、城鎮公共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以及生態環境用水量指標;同時,在《安徽省統計年鑒》中選取了各市對應年份的人口數量以及第一、二、三產業的生產總值及人均生產總值。

3.2 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的選取

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水環境—社會經濟—生態環境”這一復合系統出發,遵循指標選取的目的性、整體性、動態性、層次性等基本原則,主要從水資源支撐力、水資源壓力、水資源承載調控力這三大子系統出發[21],對江淮分水嶺水資源承載力的系統結構進行分析研究。該系統在研究水資源承載主體、水資源承載客體及水資源配置條件下的主客體耦合3個層次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22],結合物理學的力學原理,構建了基于水資源支撐力、水資源壓力、水資源承載調控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選取指標時,根據水資源條件、水資源狀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生態環境狀況以及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等因素,從長系列、多因素、多單元構成的大數據基礎數據集中提取了與水資源承載能力顯著相關的因子,最終構建了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3.3 評價方法

基于上述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對水資源支撐力、水資源壓力和水資源承載調控力等影響因素構建的水資源承載力系統結構模型進行了分析。在該系統模型的構建過程中,主要參考了金菊良[21]、袁鷹[22]以及姜大川[23]等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構建的模型主要包括水資源支撐力層面的水資源可利用量的計算;水資源壓力層面的單位GDP綜合用水量的確定;針對水資源調控力層面,在保障生活和生態良性健康發展的情況下,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的計算和檢驗;最后對區域水資源承載狀態進行判別等4個方面的內容。圖1為水資源承載力系統結構模型示意。

4 結果與分析

4.1 研究區水資源承載力時間變化分析

根據2006~2015年《安徽省水資源公報》和《安徽省統計年鑒》統計的水資源量、各用水量以及降水量等數據指標,結合公式(1)來計算研究區域的合肥(含巢湖)、滁州、六安和淮南市的水資源可利用量。運用系統結構模型,借助于公式(1)~(6),對江淮分水嶺地區2006~2015年的水資源承載力進行綜合計算評價。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1) 總體來看,研究區的水資源承載力每年均處于可載狀態。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10 a的平均值為10 801.42億元,研究區的實際生產總值均值為5 628.58億元,可承載的平均人口規模為3 876.90萬人,研究區實際人口規模均值為2 053.72萬人,在平均狀態下水資源承載力具有91.90%的盈余空間。目前,總體來說仍具有較大的潛力空間。

(2) 2006~2015年,水資源所承載的經濟總量呈現出明顯的上升趨勢,由5 155.56億元上升到了22 480.20億元,增幅較大,主要貢獻是單位GDP綜合用水量不斷減少,其10 a間降幅為73.25%。

單位GDP綜合用水量由農業用水定額、工業用水定額、城鎮公共用水定額以及三次產業比例決定。10 a間,農業、工業和城鎮公共用水定額分別下降了46.91%,81.80%和22.97%,工業用水定額降幅最大。農業用水定額最高,其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70%左右,而城鎮公共用水定額最低,僅占2%左右,降低農業比重或增加第三產業比重對水資源承載力的大小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江淮分水嶺地區三次產業由2006年的15∶44∶41調整到2015年的9∶51∶40,產業耗水率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梢?,產業比例的調整及用水效率的提高對可承載的經濟總量增加具有極大的推力作用。

(3) 2006~2015年,區域降水量和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的年際變化較大,年份降水量最多約為616.29億m3,導致可承載的人口規模波動趨勢明顯。

2010年降水量最多,達到了616.29億m3,因此,當年的水資源總量也最為豐富,扣除生態環境用水量后,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279.03億m3,在一定居民用水條件下,可供生產使用的水量為269.11億m3;根據當年一定的生產消費水平條件,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為13 119.99億元,可承載的人口規模為5 271.77萬人,處于研究期間可承載人口規模的最高水平。

降水量最少的年份為2013年,僅為414.55億m3,可供生產使用的水量為126.69億m3,當年可承載的經濟總量為10 057.71億m3,可承載的人口規模為2 592.07萬人,處于最低水平;所承載的人口規模盡管與最高值相差一倍,但是與實際人口相比,仍具有一定的盈余空間,均處于可載的狀態。

研究區生態環境用水年均0.02億m3左右,占比極小,居民生活用水占總用水量的7%左右,所以在優先保證居民生活用水充足和生態環境良好發展情況下,剩余約93%的水量可用于生產,則說明可供生產使用的水量與年降水量呈現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見圖2)。雖然,區域提高對降水的利用率是提高水資源承載力的有效途徑。

(4) 由圖2及表2可以看出,近幾年,江淮分水嶺地區的降水量年均波動幅度較大,區域水資源可利用量不穩定。在保障區域環境生態需水量與生活用水量的前提下,可供生產利用的水資源量越多、單位GDP綜合用水量越少,則水資源承載力值就越高,水資源的承載潛力空間也就越大。也就是說,水資源承載力與降水量的大小成正比,與單位GDP綜合用水量成反比。降水量的變化率越大,水資源承載力波動就越大;單位GDP綜合用水量的不斷降低對水資源承載力值的增加貢獻很大。因此,區域應提高用水效率,降低單位GDP用水量。

4.2 研究區水資源承載力的空間差異分析

根據水資源系統結構模型,運用公式(1)~(6),可以得出江淮分水嶺主要研究區(合肥、巢湖、滁州、六安、淮南)各個時間段的水資源承載力狀態。江淮分水嶺各市區10 a的平均水資源承載力結果如表3所示,各市每年水資源承載力狀態如圖3所示,5 a的水資源承載力區域對比如圖4 所示。

(1) 由表3和圖3可知,巢湖、滁州、合肥和六安的水資源承載力近10 a來處于可載狀態,而淮南則處于超載狀態。水資源承載力由大到小依次為:六安、巢湖、合肥、滁州、淮南。其中,淮南市的水資源情形最為嚴峻,2006~2015年,平均超載率為59.79%,年均可承載的經濟總量僅為250.44億元,可承載的人口為97.82萬人,遠低于實際的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淮南市每一年的水資源承載力均處于超載狀態,見圖3(e),2010年超載率最高,達到了70.18%,可供生產使用的水資源量所能承載的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均低于每年的實際經濟總量和人口規模。合肥市水資源情形也不容樂觀,水資源盈余率僅為16.11%,在2006~2015的10 a間,合肥市有4 a的水資源承載力處于超載狀態,見圖3(c),分別為2008,2009,2011年和2013年,超載范圍在在9.87%~31.46%之間,超載率最高年份為2008年。六安市承載潛力最大,年均水資源盈余率為219.70%,具有較大的潛力空間,其主要原因是六安市年降水量富足,可供生產使用的水量較多,所以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與人口規模均具有很大的潛力空間。

(2) 研究區可承載的經濟總量由大到小依次為:合肥、六安、滁州、巢湖、淮南;可承載的人口規模由大到小排列依次為:六安、巢湖、滁州、合肥、淮南。

由圖3可以看出,各市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為現波動上升的趨勢,可承載的人口規模也有較大的波動,而且各市波動的走向大致相同,滁州、六安、巢湖每年均為可載狀態,合肥市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每年都處于領先地位,但有4 a處于超載狀態;淮南市的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及人口規模最小,每年均處于超載狀態。在2006~2015年,合肥市可承載的經濟總量最高,年均為3 739.18億元;淮南市水資源所能承載的經濟總量最低,僅為243.26億元;六安市可承載的人口規模最大,可承載1 833.18萬人?;茨鲜袃H可承載97.82萬人。由此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可承載的經濟總量上還是可承載的人口規模上,各市的承載力大小均差異明顯。

(3) 已知水資源承載力與可供生產使用的水量和單位GDP綜合用水量相關,單位GDP綜合用水量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著可承載的經濟總量;可供生產的水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可承載的人口規模。

在2005~2015年,各市年均單位GDP用水量合肥市最低,為70.07 m3/萬元;六安市最高,為378.60 m3/萬元(巢湖在此不作對比,2011年巢湖進行了區劃調整)。各市之間的產業比例和用水定額之間的差距較大(見表4)。① 合肥市產業比例為5∶54∶41,雖然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城鎮公共用水總量不低,但是農業用水定額、工業用水定額、城鎮公共用水定額最為合理,用水效率相比較其他各市而言為最高,在可供生產水量并不富足的情況下,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最大。② 六安市盡管水資源量最為充足,但農業占比最大,而且農業用水量年均達到24.45億m3,用水定額為1 511.28 m3/萬元,僅農業用水量就占居總用水量的75%以上,有的年份甚至達到了80%,其中有95%用于農業灌溉。由于灌溉水平不高,水資源浪費嚴重,因此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并不高。③ 滁州和六安情形類似。④ 淮南市盡管在農業、工業和城鎮公共用水方面總量最少,但是工業占比太高,近60%,工業用水效率很低,污水排放達標率僅為50%左右,水質型缺水嚴重(數據統計來自《安徽省水資源公報》,可供生產使用的水量極少(主要依靠淮河水,這里淮河水暫不計入淮南市水資源可利用總量范圍內),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僅為250.44億元(實際年均生產總值為622.83億元),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最不樂觀。

(4) 對2006~2015年各市水資源承載力以5 a為一期進行了對比。通過圖4可以看出:各市的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合肥市變化最為明顯。

圖4 水資源可承載力對比2005~2010年,合肥市的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平均為1 787.34 億元, 2011~2015年間,可承載的經濟總量上升到5 909.80 億元。2006年,合肥市單位GDP綜合用水量為146.39 m3/萬元,到2010年達到了78.01 m3/萬元,2015年則達到了46.61 m3/萬元,單位GDP綜合用水量總體下降幅度明顯,而且與其他各市相比較,單位GDP綜合用水量一直處于最低水平;巢湖市的單位GDP綜合用水量在2006~2010年間為421.84 m3/萬元,雖然較高,但在2011年進行了新一輪的行政區劃劃分,巢湖被劃入到了合肥市;合并后,合肥市帶動了巢湖市用水效率的提高,巢湖市也緩解了合肥市的水資源矛盾,兩市互利,極大地提高了區域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新一輪的行政區劃,減輕了地區之間的資源隔閡,有助于資源的優化組合,實現了“1+1>2”的目的。

5 結 論

(1) 總體而言,近10 a來,江淮分水嶺地區水資源承載力基本處于可載狀態。水資源承載力在時空上存在著較大的變化差異。水資源承載力的大小與水資源可利用量的多少成正比,與單位GDP綜合用水量成反比。

(2) 水資源承載力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2006~2015年,江淮分水嶺地區水資源可承載的經濟總量具有明顯上升的趨勢,水資源承載力最小的年份是2006年,最大年份是2015年。在一定消費水平及工程技術水平下,在保證生態和生活用水后,水資源可承載的人口規模與區域降水量的大小顯著相關,因此,提高對天然雨水量的利用,降低水資源消耗,合理產業布局,提高用水效率,降低單位GDP綜合用水量,可以大大提高水資源的承載能力。

(3) 江淮分水嶺地區水資源的承載力空間差異明顯:從各市可承載的經濟總量來看,合肥>六安>滁州>巢湖>淮南;從可承載的人口規模來看,六安>巢湖>滁州>合肥>淮南;其中合肥、淮南水資源問題突出,均為超載狀態,六安市的水資源承載潛力最大。區域水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嚴重,各市應根據水資源承載力的實際狀況,提高用水效率,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水資源配置,促進區域水資源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齊文虎.資源承載力計算的系統動力學模型[J].自然資源學報,1987,2(1):38-48.

[2] 傅伯杰.區域生態環境預警的原理與方法[J].資源開發與保護,1991,7(3):138-141.

[3] 許有鵬.干旱區水資源承載能力綜合評價研究:以新疆和田河流域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1993,8(3):229-237.

[4] 朱一中,夏軍,談戈.關于水資源承載力理論與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02,21(2):180-188.

[5] 王浩,秦大庸,王建華,等.西北內陸干旱區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4,19(2):151-159.

[6] 段春青,劉昌明,陳曉楠,等.區域水資源承載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討[J].地理學報,2010,65(1):82-90.

[7] 黨麗娟,徐勇.水資源承載力研究進展及啟示[J].水土保持研究,2015,22(3):341-348.

[8] 惠泱河,蔣曉輝,黃強,等.二元模式下水資源承載力系統動態仿真模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5(2):191-198.

[9] 高亞,章恒全.基于系統動力學的江蘇省水資源承載力的仿真與控制[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6,27(4):103-109.

[10] 周亮廣,梁虹.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熵的喀斯特地區水資源承載力動態變化研究:以貴陽市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5):827-833.

[11] 陳慧,馮利華,孫麗娜.南京市水資源承載力的主成分分析[J].人民長江,2010,41(12) :95- 98.

[12] 洪振華,童紀新,張奇.湖南省水資源承載力時空分布評價[J].河南科學,2017,35(2): 314-318.

[13] 李韓笑,陳森林.區域水資源承載力多目標分析評價模型及應用[J].人民長江,2007,38(2) :58- 60.

[14] 劉佳駿,董鎖成,李澤紅.中國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2):258- 269.

[15] 屈小娥.陜西省水資源承載力綜合評價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7,31(2):91- 97.

[16] 袁鷹,甘泓,王忠靜,等.淺談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進展與發展方向[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06,4(1): 62-67.

[17] 于鳳存,蔣尚明,金菊良,等.江淮丘陵區干旱成因與減災措施分析[J].人民長江,2016,47(7):1- 5.

[18] 樊明懷,周云峰,夏興萍,等.安徽省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的思路和對策[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8,29(4):22- 26.

[19] 安徽水利廳.安徽水旱災害[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8.

[20] 張建春.安徽江淮丘陵區水土流失危害及其防治對策[J].中國水土保持,2006(4):35-36,44.

[21] 金菊良,董濤,酈建強,等.不同承載標準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J].水科學進展,2018,29(1):31-38.

[22] 袁鷹.區域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方法研究[D].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06.

[23] 姜大川,肖偉華,范晨媛,等.武漢城市圈水資源及水環境承載力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6,25(5):761-768.

(編輯:趙秋云)

猜你喜歡
承載力區域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彎承載力研究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耐火鋼圓鋼管混凝土柱耐火極限和承載力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潛艇極限承載力計算與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国产丝袜第一页|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黄色精品|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最新国产在线|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91毛片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一区|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91青青视频|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手机在线看片不卡中文字幕| 精品91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免费亚洲成人| 欧美伦理一区| 99福利视频导航|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区第一页|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性视频久久| 国产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人网站|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专区AV| 91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的| 亚洲午夜天堂|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中文字幕 日韩 欧美|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日韩久草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一区色|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无套av在线| 国产你懂得|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亚洲狼网站狼狼鲁亚洲下载| 九九香蕉视频| 国产农村精品一级毛片视频|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高清毛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久久综合色88| 国产精品视频a|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 91亚洲视频下载|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中文精品|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91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 |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亚洲va视频|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