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社會各方面都飛速發展,人們學習工作緊張而繁忙,很容易產生心理疲勞,而作為用腦大戶的主體——學生,更是如此,在學習任務過重與長輩期望的壓力下,心理疲勞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關鍵詞】:心理疲勞 學習心理疲勞
高考是壓在每個高中生身上的一座大山,高中生為了在高考中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成績,不得不耗費大量的精力和體力,這可能使他們產生心理疲勞,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降低、思維遲鈍、煩躁焦慮、反應緩慢等。心理疲勞對學生學習的熱情與學習的效率造成了消極的作用。同時,它還將影響學生的體質,造成其能量枯竭,出現神經衰弱等癥狀。
一、 心理疲勞
心理疲勞指的是長時間緊張程度過高或者從事單調的工作而導致的心身紊亂,并引起的心理疲乏感和心理耗竭感。學習心理疲勞是指長期緊張而枯燥的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情緒低落、注意力渙散等一系列生理或心理變化,從而導致學習能力降低,學習效果不明顯甚至下降。【1】學習疲勞大部分屬于心理疲勞,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不用進行大量的身體上的活動,而是腦力的活動。心理疲勞的實質就是在具體的生產與生活人所體驗到的一種心理上的疲倦,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就是人缺乏應有的興趣和動機去完成工作,但是又不得不去做,因此,就出現了這種很勉強、無奈的心理,身、心兩方面都覺得非常疲勞的狀態。而心理疲勞在高中生身上主要表現為:課堂上力不從心,沒法集中精力和注意力 從其情緒上來看,課堂上表現得比較憂郁,精神也不振作,慵懶,但課后可能變得活力十足 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表現的極不負責任,馬虎了事 對于學習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嚴重的會對教師產生厭惡感、潛意識里討厭學習等,這對學生的學習進步造成極為嚴重的影響,而且也不利于其長遠發展。
二、 高中生心理疲勞的特點
1. 當高中生出現心理疲勞的情況時,其主觀體驗乏力,繼而對學習的積極性減退,焦慮、煩躁、易怒,對于原本與學習不相關的外界刺激也會變得較為敏感,有時甚至對學習缺少了應有的認識和興趣,從而產生消極、厭倦的情緒。【2】
2. 心理疲勞會導致高中生大腦思考能力迅速降低,使其學習意志被削弱,導致其學習態度及行為消極。
3. 學習產生的心理疲勞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后,會進入恢復性的階段,交錯進行休息和疲勞有助于學生心理機能的改善,幫助學生提高自身能力,但如果心理疲勞沒有經過恢復階段或者恢復不徹底,容易達到疲勞極限,進而使高中生在學習中出現負面效應。
三、 高中生產生心理疲勞的原因分析
1. 社會因素
雖然我國在2014年出臺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保持統一高考語文、數學、英語分值不變,英語由原來的一次定勝負變為一年考兩次取最高分數為高考英語成績,這一改革看似減輕了學生英語學習的壓力,但實則又是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壓力呢?高中生之間存在競爭心理,比如在英語學科中,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就算第一次考試取得了不錯的英語成績,也會由于擔心第二次考試同學超過自己,所以只會更加努力學習,兩次考試都參加,絲毫不能放松,心理疲勞現象也由此產生。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本來只需要考試一次,但改革后變成了兩次,這類群體可能心理疲勞會比成績較好的同學表現更甚,兩次考試延長了他們學習的時間,更容易表現出生理與心理上的雙重疲勞,從而導致學習態度不端、學習效率低下。
2. 家庭因素
每個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少家長一味地以學生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無疑給學生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壓力。
3. 學校因素
3.1教師教學方式不當
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師對課本進行適當的擴展,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但是在教學中,教師為了追求高考成績,又人為地、強制性地加深加難了學習內容,使許多學生的學習產生了困難,失去了對學習的自信心,另外,教師教學目標要求單一,仍然把知識目標作為教學的至高追求,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扼殺學生的興趣和愛好。【3】受不合理的教學評價機制和社會壓力影響,使得教師只看重學生的分數,除了課堂上的常規教學,在課外時間不斷地加大對學生的訓練,給予學生過重的心理負擔,使他們對學習產生畏懼感,導致學生產生心理疲勞。教師在課堂期間只重視知識的傳授,生搬硬套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忽視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學生在課堂上不能吸收知識點,課下也無從下手,造成惡性循環,心理疲勞一直存在。
3.2 學校教學管理模式過于機械
高中生課程安排緊湊,早上七點甚至更早就要坐在班里學習,晚上十點左右晚自習下課,一天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教室里度過,高一高二的學生可能還有一些較為輕松的課程安排,但高三的學生整日被高考的科目充斥,大腦放松的時間較少,時刻緊繃著。高中教學管理主要是以制定教學要求與教學質量考核為主,主要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考核學生的唯一標準,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培養。
4. 學生個人因素
4.1學習態度消極
有些學生缺少主動思考提問,再加上課后能完全做到認真復習預習的學生不多等因素,都可能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從而逐步出現學習的消極態度。【4】這種狀況在高三可能有所轉變,由于進入到高中學習的最后沖刺階段,學生往往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會有所加強,但是也有兩極分化的現象,有些基礎實在太差,成績始終無法提高的學生可能自暴自棄,完全放棄,消極對待。
4.2學習方法不當
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一味模仿其他成績優秀同學的方法,而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方法的話,就會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同樣也是學習了很長時間,自己的努力不能與收獲成正比,就會導致學生意志消沉,情緒低落,一看到學習資料就十分頭疼,逐漸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學習,甚至會產生厭學的現象,由此可見,掌握適合自己的科學的學習方法對于高中生來說十分重要。
4.3學習目標過高
不只是家長和老師會對子女有過高的要求,學生自己也會對自己提出不符合實際的目標,受家庭環境影響,學生可能急于求成,想證明自己給家長看,制定不合理目標,而不是貼合自身實際情況,一步一個腳印,慢慢打好基礎。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產生焦慮心理,越是急躁越容易出錯,在學習中越是無法取得令自己滿意的效果,故而心理疲勞。
4.4學生能力不足
各學科間看似分離毫無關系,其實是相通的,學習有規律。在學習過程中無法避免會遇到一些困難,經過學生的主觀努力克服了一些困難,全身心投入在學習上,但學習效果可能不明顯,這種狀態持續時間一長,容易誘發心理疲勞。
四、高中生心理疲勞應對方法
1.完善教育制度和教育評價體系
成績就是學生的命,教育越來越瘋狂,出現了類似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等等這些學校。學生瘋狂地學習,沒有自己的生活,早起跑步、吃飯的時間都要看書,學習到深夜。這一類的學校幾乎沒有休息日,雖然這種方式培養出了很多211、985高校學子,但是這種方式,極大影響了學生的綜合發展,學生變成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習機器。學校老師的任務應該是教書育人,教育的目的不是升學,不僅僅是讓學生能考上名校,教育更重要的是育德,要培養學生的品德。學校應該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而不是只在意升學率。這些都嚴重地影響著我國培養人才的模式,教育應該是全方位培養學生,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更加需要全國范圍的教育改革,并且建立健全教育評價體系,不要讓“分數”和“升學”成為學生最大的心魔。
2.重視高中課堂教學,加強學生學習動機
不能因為教授對象是高中生,就忽視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在高中課堂上,增強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活力,增進師生之間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生成。互動式的教學方式在國外已經得到了很多的應用,在培養學生學習活力,創造能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互動式教學可以有效的讓學生將注意力最大限度的投入在課堂中,增強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感,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網絡的形成,提高學習成績。【5】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布置適量作業,多種教學方式融合,消除學習的單調感與枯燥感。
3.學生個人
3.1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首先要做到及時復習、經常復習,對于學習材料僅復習一次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每隔一段時間還必須再次復習。其次,研究表明將反復閱讀和試圖回憶結合起來有利于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加強記憶,且通過這種方法記憶保持的時間也較長,準確性也較高。第三,在自己精力最好的時候加大學習力度,有助于凸顯學習效果,增強自身信心,不容易產生心理疲勞。最后,要適當過度學習,學習程度在150%時學習效果最佳。
3.2注重勞逸結合,加強體育鍛煉
學生學習感到疲憊時就該停下來休息,否則學習效果將大打折扣,而且也會內心急躁,學什么都學不好,睡眠與休息要做到科學合理,在學習之余,可以加入一些體育鍛煉,增強自身體質,使生活張弛有度,從而有效預防和消除心理疲勞,但同時要避免劇烈的運動。
3.3進行放松訓練,克服不良情緒
學生出現心理疲勞現象時,會表現出手腳乏力、注意力難以集中等情況,通過深呼吸、想象一些美好的場景、自我暗示等,調節自身情緒狀態,改善心境。還可以聽一些美妙動聽的音樂或者望望遠處放松眼部,尋找適合自己的放松方法。
五、高中生心理疲勞現象的預防和干預
心理疲勞現象其實可以避免,故而學校和老師應當做好預防,加強班級文化建設,在班級中建立和諧、身心愉悅的風氣,倡導良性競爭,同時,老師的作風也必須民主,以身作則,公平公正,不區別對待學生。從學校層面上的德育工作也當同時進行,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展以“緩解學生心理疲勞”為主題的團體輔導,時刻關注學生心理問題,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在這一方面安排好師資力量,以防在學生心理出現問題時,沒有得到專業心理老師的指導。學校做好校園文化建設,創建優美的校園環境,加大對心理咨詢室的設施支持以及全校范圍的宣傳,給學生提供一個有利的學習和生活場所。
在干預階段,需要專業的心理老師充分利用心理課堂,向學生講述心理疲勞產生的原因以及學生個人該如何緩解自身心理疲勞的方法,心理咨詢最注重的是“助人自助”,老師只能在一旁起到幫助支持的作用,主要還是要依靠學生自己的調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自己學會自我心理調節方法,才能在以后遇到問題時,不會激起情緒上過大的反應,輕松應對。還可將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與心理相結合,定期培訓該類課程老師心理學相關知識,創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教師要做好與家長的溝通,召開家長座談會,談談如何在家中幫助孩子進行放松訓練。
六、總結
心理疲勞現象在高中階段十分常見,務必要引起所有人的重視,否則在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同時,也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了學生更好地健康地發展,教育者應當有所行動,以學生心理健康為基準,改善教學環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動機,積極預防并干預心理疲勞的產生。
【參考文獻】:
【1】趙俊峰《教育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2】高慧莉.注意避免學生學習中的飽和情緒【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6(9).
【3】石小飛.高中各年級學生心理疲勞調查報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2):25.
【4】秦吉玲,祖永昶,王建強,劉東波,顧金剛.高三考生心理疲勞的表現、成因與對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20(13):145-146.
【5】李洪育,劉云鳳,王建強.新形勢下高三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分析與調整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2,15(10):112-113.
作者簡介:馬曉雯 女 1996.8.9漢族 ,河南大學,在讀研究生 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