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決定教育的質量,影響幼兒的發展。隨著幼兒園課程改革的進行,我園也在悄然地進行綜合教育實踐,在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主題活動。《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每個幼兒的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
音樂活動中的情景創設一定要抓住“情”和“境”,情是情景、情感,境是環境、情景,二者合一,從而形成電影主題背景下音樂活動特有的情感境界,以此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激發幼兒的情感。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音樂有著不同的作用,如禮儀音樂(節日、隊列、迎送等)、實用音樂(廣告、舞蹈、醫療等)、背景音樂(餐飲、影視等),這些同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息息相關的。同時幼兒在幼兒園之外受到的音樂影響是多種多樣的,在設計音樂活動的時候,就必須時時刻刻關注幼兒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的情感得到體驗,教師再進行適當指導。
與主題關聯,多角度呈現音樂活動內容:
一、采用多通道參與的音樂欣賞教學策略,注重幼兒自主內在的體驗
(一)音樂與圖畫相結合,使音樂更直觀
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曾說:“音樂和繪畫有較密切的親族關系,兩門藝術里內心生活的表現都占較大比重,繪畫可以越過邊境進入音樂的領域。”
方法一:多媒體手段與音樂欣賞有機整合
幼兒的生活、知識經驗有限,多媒體技術可將欣賞時所需要的圖像、聲音、色彩等信息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使幼兒直接感受,切身體驗,幫助幼兒理解音樂作品。如:在音樂活動《小黑豬》中,幼兒對豬的印象都停留在卡通形象上,豬對于幼兒來說還是比較陌生和遙遠的。于是教師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將小豬的生動形象展現出來時,孩子們立刻興趣慢慢。小豬的畫面在幼兒面前一下子變得清晰、直觀起來,抽象的、難于理解的內容變得生動而有趣。
方法二:圖譜設計與音樂欣賞有機整合。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巧妙地設計圖譜可以將抽象的音樂更直觀地再現于幼兒面前,實現音畫溝通,幫助幼兒更快理解、熟悉音樂特點。如《小黑豬》是一首歡快活潑、詼諧有趣的音樂作品。借助圖譜,可使幼兒在感受樂曲歡快情緒和幽默風格的同時,對音樂的結構一目了然,更加直觀地感受樂曲的旋律特點。
方法三:幼兒繪畫與音樂欣賞有機整合。
音樂語言所描述的音樂形象常帶有模糊性,正是這種模糊性給幼兒提供了自由的想象空間。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創造需要想象。如果在音樂欣賞中巧妙利用幼兒繪畫這一“橋梁”,不僅能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還能幫助幼兒理解、感受音樂,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如:欣賞樂曲《快樂小豬》,在感受節奏歡快與舒緩的樂段中,教師鼓勵幼兒將聽到的音樂畫在紙上,活動中幼兒根據自己的音樂體驗,進行著富有個性化的創意圖示。
(二)音樂與語言相結合,使音樂更生動
語言是人類進行交流、表達情感的重要工具,在音樂欣賞中適當地運用語言手段能把抽象的音樂變得直觀形象,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與表現音樂作品。
方法一:根據音樂的風格說故事。
結合音樂作品講述故事,能幫助幼兒更深入地理解音樂作品所傳遞的情感。如,音樂作品《小黑豬》《快樂小豬》,都由故事引入,有趣的故事吸引幼兒的興趣。
方法二:根據音樂的節奏念兒歌。
兒歌朗朗上口,與音樂一樣富有節奏。將兒歌與音樂相結合,根據音樂的節奏恰當地加入兒歌進行烘托,可使幼兒由淺入深、形象地理解作品的情節、風格及藝術背景。如:音樂欣賞《小黑豬》,在明快的樂曲節奏中師生共同朗誦兒歌,通過兒歌的輔助作用,幫助幼兒理解作品,強化幼兒的音樂感受。
(三)音樂與游戲相結合,使音樂更有趣
“動”是幼兒表達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皮亞杰指出:在幼兒時期要發展智慧,關鍵是要讓幼兒“動”起來,做各種各樣的游戲,從娛樂中學,從玩耍中學,從創造中提高。形式多樣的游戲與音樂相結合,是培養幼兒認識音樂世界,提高音樂素養的良好途徑。
將表演游戲融入音樂欣賞中。表演和音樂是不可分的,通過表演充分表現音樂的內涵,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許多音樂欣賞作品本身就是很好的表演游戲。幼兒表演欲強,教師可根據幼兒認知水平和音樂的特點,巧妙地將表演游戲融入到音樂欣賞之中。如:欣賞《快樂小豬》作品時,幼兒隨著詼諧活潑的音樂旋律,隨心所欲地搖晃著腦袋,拍動著身體,展現了一副神氣調皮的形象,仿佛自己就是音樂中的快樂小豬。幼兒在參與表演游戲中,自然而有效地達到了欣賞音樂作品、感受音樂情緒、表現音樂形象的目的。
幼兒充分體驗和探究音樂活動的本質:
改變音樂欣賞活動的評價方式,尊重幼兒的自主表達。教師要強調評價的發展功能和內在的激勵機制,盡可能地以欣賞的態度積極評價每一個幼兒,找出其進步的地方加以鼓勵,從而調動幼兒參與音樂欣賞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幼兒參與過程中的評價
同樣的音樂,不同的幼兒會有不同的感受。在幼兒欣賞音樂時,教師的任務不只是關注孩子學會什么,而是要關注孩子如何學。如:音樂欣賞《小黑豬》,在初步聆聽音樂后,幼兒可能被歌曲中的小猴子吸引了,紛紛做起了小猴子爬樹的動作,雖然小猴子不是歌曲的主角,但對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充滿創意的想象,教師同樣應該鼓掌叫好。
(二)對幼兒自主選擇的肯定
《指南》提出:“讓幼兒自主選擇,用適宜自己表現的方式去模仿或創造,成人不做過多的要求。”藝術活動是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表現其創造性的最佳形式。所以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教師要“理解和尊重幼兒在欣賞藝術作品時的手舞足蹈,即興模仿等行為”,放手給幼兒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尊重每一位幼兒對音樂作品的自由反應和獨特感受,使每個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長、原有的程度來進行自由想象、自由表現和自由創作,讓每個幼兒在創作中感受到成功的體驗。
作者簡介:林瑜婷 1993年:女 漢 籍貫:廈門 學歷:本科 單位:廈門思明實驗幼兒園 從事工作:學前教育 研究方向:影視資源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