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灝
【摘要】在市場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企業的規模也在逐漸壯大。為了使企業具有競爭力,并且一直處于不敗之地,那么優化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就大有意義。本文將著重說明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存在的問題,再此基礎上提出優化途徑得到預期效果。
【關鍵詞】人力資源培訓;優化探析;途徑與效果
引言:在大時代環境下,企業的人力資源已經深深地影響著企業的發展。雖然高科技盛行,但是最終還是離不開人力。我們只有挖掘員工存在潛能,提升人員的綜合素質,才能與時俱進,吸收中外高端的理念,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創新途徑,尋找適合的高效的方案,完善個人能力。優化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做到從核心環節完善創新。
一、企業人力資源存在問題
(一)管理模式老舊
傳統的管理方法一直延續著老舊的思想一成不變,但是時代在進步發展,勢必會被淘汰或者出現弊端。首先從人力部門的招聘環節就有問題,只是在填補職位的空白,并沒有為企業的長遠性和發展性考慮,或者對不同的人采取不統一公平的招聘模式,對于領導的親戚家屬群體放寬政策,并不具備相應的業務能力,還有就是招聘范圍太窄,總是放在校園里,并沒有放眼于整個社會,這樣很可能出現斷檔,新舊銜接不上,出現空白期。其次是管理部門的側重點單一傳統,只是一味的關心員工能帶來的利益,卻沒有互換角度,站在大家的立場上,這樣會使人員怨聲載道,對工作是去了熱情,對企業失去了信心,直接造成效率下降,因小失大造成業績下滑。
(二)機制存在漏洞
各項制度均存在漏洞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制度不明確造成的后果就是事情出現后相互推諉,沒有人真真正正的去解決問題。在某一環節犯了錯誤造成損失,其他相關環節紛紛自保,企業內部自私自利,極為不團結[1]。職責有漏洞沒有落實到人頭就會有人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借口進行搪塞,最終漏洞越來越大??己藱C制也有漏洞,在于員工切身利益相關的規定中權衡和考慮的不細致,頻頻產生疑問和誤區。而且金錢作為敏感話題,工作人員付出了勞動,肯定是要分毫必爭的。最后就是監管管控部門的問題,監管不嚴格,存在漏洞就會讓許多人鉆空子。如此一來企業的內部結構就不穩,人心也會出現浮動,對于企業來講是致命的。
(三)業務能力不足
在招聘的過程中就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有的工作人員專業根本與實際工作不相符,工作中的業務能力極其不好。再有就是在工作中自由散漫,并不把精力全部放到工作中,開始還可以吃老本,時間一長問題就慢慢顯現出來了。還有就是沒有實時更新新的知識,水平沒有提升。大數據時代下好多信息更新速度很快,如果沒有較為優秀的業務能力,就無法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也就直接影響著企業的效益,不可能讓這樣的工作人員占有市場資源。
二、優化途徑及效果
(一)完善管理制度
優化企業人力資源培訓的第一點就是要完善管理制度。制度是一切的先決條件,是所有管理的基礎,在一個規范的全面的制度內才能將人力資源管理發揮到最大化。而且要求我們的制度制定不是單一的,單方面的,一定是一個互利互惠的雙贏模式,使企業受益的同時,讓員工得到應有的待遇[2]。企業的理念也是如此,一切都是以人為本,科學合理的制度還包括對未來的規劃,居安思危意識一定要有,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和企業方向都做細致的規劃,一定要可持續發展,不僅可以培養人才還能留住人才,物盡其用最大化發揮人員的作用,必要時可以制作規劃表,將完成的事項或展望一一列舉做到心中有數。
(二)落實獎懲措施
無論是獎還是罰都對優化企業人力資源培訓有推進作用。在企業中,人們往往關注點很實際,就是最終到口袋里的工資。那么直接跟錢有關的相關措施,一定會引起高度重視,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只要制定一系列的獎勵措施,總會有人躍躍欲試想要完成規定指標標準的。獎勵的舉措更會帶來創新和突破,工作人員為實現目標就會發掘潛能,突發奇想一些意想不到的環節,一舉多得。同樣的,對于懲罰事項上都是極力避免的,所以在工作中也會特殊留意,多思考多詢問再做事,工作的氛圍也會良性發展。
(三)加大培訓力度
知識體系總是更新換代的,要想站穩腳跟學習是永遠不變的主題。我們所知道的世界還是太小,卻以為懂得了全部,這是不對的,逐漸我們的思維就會固化,就會原地踏步無法前進發展[3]。對于企業來說,不進步就算是退步了,更何況是落后于他人,所以要加大培訓力度,多媒體和網絡的多重運用,全方位立體式的給人力資源培訓帶來提升和改善。
結語:綜上所述,伴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我們的企業想要適應社會環境,在原有的基礎上得以進步再創佳績,那就必然要對企業人力資源培訓進行優化。本文針對問題及引起因素進行了探析,最終想出優化途徑并希望達到預期效果。
參考文獻:
[1] 何穎.中小企業人力資源培訓問題研究[J].現代商業,2010(23).
[2] 房宏君.戴艷軍.科技人力資源管理倫理與科技人力資源管理績效關系實證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03).
[3] 孫佳斌.王鐵梅.淺談現代企業如何進行有效的人力資源培訓[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