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珍珍
【摘要】:債權不可侵性是在實踐中出現的一項理論。該理論在產生之初就受到了國內外學界的重視。本文將從國內外不同立法的比較之上,對債權不可侵性理論做一個簡單的論述。進一步完善我國關于債權保護的立法。
【關鍵詞】:債權不可侵性? ?善良風俗? ?合同相對性
債權不可侵性侵性源自英國的蓋伊案,在該案中英美合同法突破債權相對性原則,在第三人引誘債務人違約的情形中,要求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自此債權不可侵性理論在理論和實踐中引起廣泛的關注,下面本文將用比較法的方法,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
一、英美法系國家
在英美法律體系中沒有關于債的概念和法律體系,因此,英美法系的國家稱債的相對性為合同的相對性。其基本內容是:合同規定的權利義務只給予合同當事人,合同只能對當事人產生拘束力,合同當事人之外的他人不能訴請強制執行合同[ ],即合同義務不能強加于第三方,合同利益也不能賦予第三方。自羅馬法以來,兩大法系已經接受了合同的相對性或者債權的相對性。但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合同的發展越來越復雜和多樣化,這種變化對現有的合同法相對性理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1853年,英國通過Lumely V. Gye案在判例法上突破了合同的相對性原則,認為故意引誘他人違約的第三方應該對遭受損失的合同締約方承擔侵權責任。通過這一案例,在英國法中確立了不能干預合同當事人履行合同否則即構成侵權行為的判例。美國也在《侵權行為法第二次重述》第 776 條中將第三人干預合同的履行,使合同當事人不能獲得預期合同利益的行為確定為侵權行為。
二、德國
德國是傳統的大陸法系國家,德國民法典在第823條第1 款、823條第2款以及826條規定了故意過失侵害他人所有權、違反了保護他人的法律、故意違背善良風俗加損害與他人的三種侵權行為類型。[ ]德國民法典第823條規定的侵權行為的客體包括:生命、身體、健康、自由、所有權等絕對權,不包括作為相對權的債權,因此侵害債權不能適用823條的規定。德國民法將債權描述為債權人要求債務人提供給付的權利,保護當事人免受第三人的侵犯只是作為例外規定[ ],在德國第三人侵害債權原則上是不保護的,只有在例外的情形下才對第三人侵害債權予以保護,例如第三人故意剝奪債權人債權的情形。德國民法典第826條的規定被認為是保護第三人侵害債權的適用條款,如果第三人故意以違背善良風俗的方式侵害債權人的債權,就有本條適用的余地。但是僅依據第826條的規定就主張德國在立法上承認債權不可侵性理論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民法第826條只是一條概括性的條款,使用故意違背善良風俗的方式侵害他人權利都可以適用本條款,這不是針對債權不可侵性理論設計的,而是一個兜底性條款,是為了解決在現實生活中出現故意違背善良風俗而侵害他人利益的情形,在現有立法上找不到可以適用的其他條款時才規定的這一兜底條款,因此德國民法典第826條不是對債權不可侵性理論的承認。
三、我國臺灣地區
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典是學習借鑒德國民法典制定的,在第184條規定了三種類型的侵權行為,即侵害權利、違背善良風俗、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 ]臺灣民法典第184條第1 項前段保護的客體規定為權利,而沒有區分債權和物權,因此在臺灣通說為臺灣立法已經承認債權不可侵性理論,但是,臺灣的學術界對于債權不可侵性理論有不同的看法。史尚寬先生認為除債務人有積極侵害債權行為外,原則上都是由第三人為之。他把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情形分為直接侵害和間接侵害,在直接侵害債權中都應負侵權責任,但是在間接侵害債權情形中,需要侵權人故意加害或者違反他人保護法律才成立侵權行為。[ ]孫森淼和鄭玉波先生都主張債權不可侵性,鄭玉波先生把侵害債權的情形分為債權歸屬之侵害、債權標的物之侵害以及債務履行之侵害。[ ]王澤鑒先生則否認債權不可侵性理論,承認債權具有可侵性。王澤鑒先生將侵害債權分為債務不履行和侵害他人債權兩種情形。在債務不履行中,他主張如果債務不履行行為本身都能夠構成侵權行為,民法中關于債務不履行的規定將失去規范功能。在第三人侵害債權中,民法第184條第一項所稱的權利不包括債權。債權為相對權,僅存在于當事人之間,債權人對債務人的給付行為并無支配力,以及債權不具有典型的社會公開性,第三人難以知悉債權的存在,第184條第1項后段的規定,運用靈活,足以使債權得到有效的保護。王澤鑒先生提出只有故意違背善良風俗侵害他人的債權的行為構成侵害債權行為,才可以適用以故意違背善良風俗的方法加損害于他人的條款,但是這一條款應該個案適用。
四、評析
英美法律中沒有債之概念,他們稱的合同概念就為債的概念,英美法突破合同相對性原則,保護合同的預期利益,雖然擴大了債權的保護范圍,但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不符合現在的經濟要求;第三人侵害合同也要承擔責任,限制了第三人的行為自由,同時擴大了侵權法的適用,造成侵權責任的擴張,抑制合同法發揮其功能。臺灣民法典是以德國民法典為基礎制定的,因此就其權利的適用范圍是否應該包括債權是有爭議的,雖然臺灣在立法上已經確認債權不可侵性,但是在學界還存在分歧,沒有統一的理論支撐。臺灣這種超前立法會造成法律適用的混亂,使其他民法制度失去其規范的功能,破壞法律內部體系的穩定和協調。
德國民法上不承認債權不可侵性,僅對侵害債權的情形設置例外規定,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和借鑒的。德國在不承認債權不可侵性原則之外,另設例外規定承認債權具有可侵性,但是僅限于故意以違背善良風俗損害債權的情形。一方面可以有效的保護債權,另一方面可以保護第三方的活動自由。這一規定符合民法的立法模式和立法傳統,有利于維護現有的法律體系和法律秩序,使各項法律制度都能夠發揮其應有的規范功能,維護民法體系內部的穩定和協調。
參考文獻:
[1]王春梅.對債權不可侵性獨立地位的理論思考.[J].北方法學,2007,(05):1-2.
[2]李錫鶴.對債權不可侵性和債權物權化的思考———兼論物權與債權之區別.[J].法學論壇,2003,(03):26.
[3]李亮.范睿.論債權的不可侵性.[J].法學研究,2012,(04):104.
[4]李欣.第三人侵害債權問題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2,(03):280.
[5]盧穎.翁小川.對債權不可侵性理論的思考.[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6,(06):59.
3.學位論文
[1]張棟磊.債權公示研究---兼論第三人侵害債權.[D].上海:復旦大學,2013:5-6.
[2]馬均.論債權之不可侵性.[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6: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