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鳳
【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其逐漸滲入到社會生活和國家的各個領域,網絡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網絡在給人們帶來信息搜索、交流互動、資源共享等方面的便捷服務時,也使得一些違背社會公德、甚至違法的言論或行為顯現出來并迅速傳播,從而引起了廣泛、深刻的負面影響,“網絡暴力”就是其典型代表。網絡暴力是網民不當行使言論自由權而對他人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造成侵擾的現象,帶有濃厚的現代私刑色彩,嚴重違反了法理學的基本原則,這無疑是一種道德失范,嚴重違反了現代法治精神。
【關鍵詞】:網絡暴力,禁止權利濫用,價值沖突
1.前言
2014 年2 月,中央領導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第一次會議上強調,“互聯網已經融入社會生活,深刻變革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1]。2016 年10 月,中央領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 次集體學習時又強調,“要加快提高互聯網管理水平,用網絡技術推進社會治理”[2],另根據2017 年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 發布的第39 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報告,我國網民已達7.31 億人, 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可見,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國公民生產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與此同時,關于網絡的一系列負面現象卻潛滋暗長,其中網絡暴力現象尤為突出,如何對其作出正確的界定并提出相應的規制措施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網絡暴力的法理界定
2.1 網絡暴力的內涵
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網絡暴力”這一概念被廣泛使用,但是,當前我國對“網絡暴力”一詞并無確切、統一的定義。關于其內涵,學界目前主要存在如下兩種觀點:
2.1.1基于道德約束的暴力行為說
這一觀點以“網絡空間”的虛擬性為預設前提,即認為網絡世界是 “虛擬社會”,是有別于現實社會的(Virtual Society)[3],而“網絡暴力”就是有一定規模的有組織或臨時組合的網民,在其所謂的 “正義”、“道德”等“正當性”的支撐下,利用網絡平臺向特定對象發起的大規模群體性、非理性、持續性的輿論攻擊,從而來干涉和控制他人,以造成對被攻擊對象人身、名譽、財產等權益損害的行為[4]。其主要表現為:通過輿論的“集結”優勢達到強制干涉他人的目的,其實質上是一種道德約束。
2.1.2言論表達自由的異化說
該觀點認為,“網絡空間”不過是一種通過虛擬技術進行信息交流和傳播的新型媒介而已,其同樣屬于“現實社會”。所以,“網絡暴力”是指部分網民在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言論時,忽視了本身的責任而導致的事件,本質上是一種網絡言論自由的異化[5]。
以上兩種觀點的爭議焦點在于對“網絡空間”的性質認定上,但均缺乏對“暴力”概念的探討。筆者認為,我們對于“網絡暴力”的定義應側重于“暴力”而非“網絡”。結合網絡暴力真實案例可以發現,網絡暴力的行為模式多為:不特定的網民因對他人的言論、觀點或對某事件不滿,而肆意施以侮辱性言辭對受害人展開人身攻擊,從而達到現實世界中實施暴力的效果,更甚者還通過人肉搜索以曝光受害人隱私。綜上,網絡暴力可以定義為:在網絡空間發生的,不特定主體認為特定事件或人物不符合其認定的“道德標準”、“正義準則”等而實施的,通過對對方實施侮辱、誹謗、謾罵甚至窺探、散布隱私等行為,損害被害人的精神、正常生活或其他利益的群體性行為。具體包括過激的“人肉搜索”、網絡謠言以及網絡欺凌等類型[6]。
2.2網絡暴力的特點
作為一種逐漸“興起”的暴力行為,相比于傳統暴力,網絡暴力有著明顯的特征:
2.2.1行為主體的復雜性和廣泛性
網絡的飛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公民投身網上生活。入門門檻低,操作便捷,網絡賬號資源獲取方便,各行業、年齡段、文化階層的人都能夠輕易進入網絡世界,使得網民構成日趨復雜,從而促使了網絡暴力主體的復雜性和廣泛性。
2.2.2行為方式的簡便性和突發性
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網民擁有更多的途徑和方式來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要網民會打字——甚至無須會打字,只要通過手寫或者語音識別錄入的功能,便可實現在互聯網上發表評論”。網絡暴力往往由一個偶然事件引發,在短時間內形成了話題熱點,借助網絡信息飛快的傳播速度迅速擴散,在暴力形成之前幾乎沒有任何的征兆。以上因素使得網絡暴力凸顯簡便性和突發性特征。
2.2.3行為后果的不可控性
由于網絡社會即時性、互動性等特點,且互聯網普及率不斷增大,網絡信息傳播速度更加迅速、范圍更加廣泛,這就導致了網絡暴力現象一旦發生,便迅速升華、發酵,產生質變,并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擴散,很難對整個事件的發展方向、影響范圍以及危害后果進行準確判斷和有效控制。
2.2.4行為本質的盲目從眾性
網絡群體在作出某一行為時,往往很少經過細致思考和審慎判斷,相比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具有更為明顯的從眾性和無意識性。經常有網民因他人的觀點、言論、行為不符合自己理想中的“準則”,便肆意施以語言暴力,并常伴“道德”、“情感”的渲染,借此贏得其他網民支持并導致集體迷失,進而引起網絡暴力發生。
2.3網絡暴力的成因
一方面,由于互聯網通訊的匿名性,人們無需擔心承擔道德和法律責任,這使得公民的表達更加自由和肆無忌憚,也使得網絡暴力的言論急速增長。另一方面,在網絡環境中,點擊率統治著網絡媒體,各大媒體均爭搶報道一些奇異、駭人聽聞的新聞來博人眼球,賺取點擊率[7]。所以當點擊率和收視率成為網絡媒體的經濟命脈時,越來越多的媒體刻意的關注一些能引起轟動效果的新聞進行報道,采用具有起義的標題,建構一些容易導致網民情緒高漲、憤怒的場域,媒體的這一行為和網民的情緒失控一疊加便易導致網絡暴力的發生。
3.網絡暴力的法理維度檢視
3.1 違背了法理學的基本原則
3.1.1 違背了禁止權利濫用原則
當今社會,隨著公民的權利意識逐漸濃厚,不同的利益追求、多元的思想文化把整個社會推向了權利的覺醒時代。但從整體來看,人們在滿足于擁有權利的同時,卻忽視了平等對待他人合法權利的義務。互聯網為公民享受知情權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同時也為公民的另一種權利——言論自由權的充分表達提供了自由的空間。縱觀近年來的網絡暴力事件,不管是暴力的言論表達,或者是失范的人肉搜索,這些行為都是公民在行使權力時超越了權利的界限侵犯了他人的權利 [8],即對權力的濫用。
3.2.2 違背了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是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該原則要求行為人所作的行為要符合社會的必要秩序和一般道德,在網絡暴力中,網友用暴力的言論攻擊當事人、在實際生活中干擾當事人的正常生活等做法都是與公共秩序相抵觸的。另外網絡暴力也違背了社會的一般道德,違背了善良風俗,網友們自恃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不惜以惡毒的語言辱罵當事人,而當事人個體的自衛反擊能力卻微乎其微,這與社會的一般公德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3.2.3 違背了“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
網絡暴力的典型表現形式——通過煽動輿論綁架司法,強迫法院做出“順應民意”的判決(如藥家鑫案、于歡案等),這顯然有悖于現代法治精神和法理原則。我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是“司法獨立”原則在憲法中的確認,不僅要求司法機關“排除外界干涉,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同時也禁止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以任何形式干擾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通過輿論對司法機關施加壓力,進而左右司法機關的裁判,當然屬于“干涉”的情形,這是對“司法獨立”原則的嚴重侵犯,同時也是對我國“依法治國”重大方略的挑戰[9]。
3.2 引起法的價值沖突
3.2.1 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的沖突
網絡暴力行為其實也折射出法理學中關于自由價值與秩序價值的沖突。自由與秩序作為法的基本價值,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在網絡社會中,自由平臺是面對大眾的,沒有嚴格的規定和限制,從而導致網絡社會的無秩序化,滋生了網絡暴力現象。眾多網絡暴力的事件已然證明,過分的提倡自由會嚴重沖擊網絡秩序和現實生活,過分的倡導權利也是對他人合法權利的踐踏,長此以往,網絡世界必然會被語言的暴民蹂躪成一片廢墟。超出了法律的邊界便不是自由,是一種無秩序,網絡暴民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往往會侵犯他人的隱私權等合法權利,這已經是逾越了法律的邊界,是一種違法行為。所以應該在網絡社會中制定合理的秩序來限制自由,但是動不動就將這種行為“入刑”,納入刑法規制也是背離自由的[10]。
4.網絡暴力的法理規制
就本質而言,網絡暴力是網民在行使言論自由權時忽視他人權利而造成的侵擾。因此,要規制網絡暴力,應當從規范網絡言論入手,引導網民合法、有序的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情緒。
4.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用法律約束網絡暴力行為
法律是維護秩序、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因此,一個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必須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來保障,網絡社區行為的規范需要法律來有效的引導。現階段,之所以會出現那么多網絡暴力事件,是因為相關的法制建設仍然有待完善,隨著政府的發力以及法律的不斷完善,“法不責眾”的心理會慢慢消失,“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現象會逐漸減少。
4.2 強化網絡實名制
2015 年3 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相關規定,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應遵循“后臺實名、前臺自愿”的原則,要求用戶實名注冊。這一舉措對于網絡暴力的發生起到了制約作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減少網絡暴力現象。不容忽視的是,“全網實名制”可能還未完全做到,有些人還在試圖鉆法律的空子,但我國全網實名制正在全面展開,繼續強化網絡實名制,網絡暴力等不和諧的網絡現象必將受到抑制。
4.3 網絡運營商肩扛社會責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網絡運營商有可能會因為過于關注經濟利益而忽視自己身上背負的社會責任,給網絡暴力的滋生提供了環境。各大網站應扮演好“把關人”的角色,適當處理失實言論,必要時予以刪除。同時,網絡運營商應培養“意見領袖”,在網絡暴力的悲劇再次上演之前,通過“意見領袖”進行行之有效的正向引導。
4.4 加強教育,網民自律
網絡暴力事件的主體是網民,因此,必須從網民身上尋找切入點。一方面應加強對網民的素質教育,不僅注重培養其科學文化修養,同時應注意加強對其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網民群體整體素質。另一方面,網民自身也應反思,作為新時代的一員,努力肩負自身應承擔的責任是每個網民應盡的義務,也要提高法律意識,增強自身分辨能力。
4.5 傳統媒體扛起社會責任
相比之下,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傳統媒體發布的信息更加權威,上面所討論的話題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更加重要,因此,傳統媒體應主動承擔起引導社會輿論的責任,發揮自身導向功能,及時關注事件發展方向以及網絡輿情,在網絡上的輿論有失偏頗時,對非理性的言論進行適當引導,避免網絡暴力悲劇再次發生。
5.結語
網絡暴力的存在雖然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和一定的客觀因素影響,但其顯然是違背現代文明社會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解決我國網絡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就必須以基礎的法學理論為指導,構建網絡法律體系,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這樣既有助于利用網絡實現公民自身的權利,又保證了正常的法治秩序,促進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健.習近平: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N].新華日報.2014-02-28(A01).
[2] 徐勇.習近平:加快推進網絡信息技術創新建設網絡強國[N].新華日報.2017-05-11.
[3] 姜方炳.“網絡暴力”:概念、根源及其應對——基于風險社會的分析視角[J].浙江學刊,2011(06):181-187.
[4] 張瑞孺.“網絡暴力”行為主體特質的法理分析[J].求索,2010(12):140-142.
[5] 史嫣然.論互聯網中網絡暴力現象及其治理[J].西部廣播電視,2018(14):45-46.
[6] 鮑文強.網絡暴力現象的類型[J].福建理論學習,2016(08):46.
[7] 齊爽.網絡暴力的法理學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7(14):186-187.
[8] 李媛.以“人肉搜索”為主的網絡暴力的法理學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5(13):78-79.
[9] 李寒冰.網絡暴力的法理探析[J].池州學院學報,2018,32(02):46-48.
[10] 左曉光. 網絡暴力的法理學分析[D].河北經貿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