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梅
【摘要】 ?信息技術是一門知識性、技能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深入理解和運用新課標中的教學理論,更新教學觀念,開放思維,針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創造性教學,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一個創新的空間,積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培養出更多優秀的創新性人才。
【關鍵詞】 ?信息處理能力 創新能力 探究能力 分層次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12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7-055-01
信息技術教學是實現新課程目標的一個良好載體,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極好途徑。通過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1. 精講多練,積極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起指導、啟發、達成共識的作用,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思維空間,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引導,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相應需求。有些內容講得越多學生越糊涂,講了一節課不如操作10分鐘。所以本人認為,在許多需要操作的課程中,應注重少講多練,通過精心導入,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學習內容,然后新授學習內容和方法。最后鞏固練習。其中,導入和新授的時間應該壓縮在15分鐘左右,余下18分鐘到2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充分上機練習。達到鞏固,熟練和提高的目的。如在講解網頁修飾這節內容時,可先展示一個已經修飾好的網頁,并讓學生與上一班級制作的網頁相比較,從而提出任務一:給網頁添加背景、修改字體、字號、顏色。學生可以通過“幫助”獲得操作信息。學生因為已經學過Word字處理軟件,任務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個網頁進行比較,并提出任務二:給網頁添加圖片、動畫、音樂、水平線等內容。教師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指導學生使用在Word中已經學習的方法去操作以達到知識的遷移。最后教師總結。在完成整個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們個個都帶著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自己的網頁裝扮地五彩繽紛,個性十足。在總結中同學們紛紛發言,搶著說出自己得出的結論和體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事實證明,學生在這種活躍、輕松的氣氛中學習、探索,他們的大腦始終處于興奮狀態,所學到的知識技能是十分扎實的。同時,他們的主體意識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實踐能力不斷得到提高。所以說,大膽放手,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 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營造有利創新氛圍
創造積極的課堂環境關鍵在于老師應該盡力滿足學生的情感、動機、需求,和學生一起分享學習知識的快樂和感情滿足的愉悅,分享創造、發揮的愉悅。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啟發式和任務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認知情感的、行為的、生理的等諸方面的因素參與,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主動探索與發展。同時,課堂上學生的自我調節學習必須兼重,課堂應該成為“學生如何學和教師如何教”、教師與學生而共同努力的“工作空間”。教師對此應該有清晰的認識,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讓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狀態。如在學習有關搜索引擎的知識的時候,我以搜索十多項學生感興趣而且教材中沒有的內容為突破口,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親自體驗檢索操作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在任務式教學過程中,本人通過采用分組完成不同任務和同一任務由組內多人合作完成的方法,學生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可以各抒己見,在討論、爭論的基礎上,達成共識,然后協作完成任務。在學習Word圖文混排時,布置的任務是:制作一張有主題的校報。要求具備一般報紙應該具備的要素,而且每個同學都要至少有一篇自己創作的文章登在自己制作的報紙上,學生可以自愿組合,可以兩人一組,最多四人一組。因為這個任務比較大,學生可以自主分工合作,比如有的同學收集資料,有的同學設計版面,有的同學研究如何在計算機上實現。對文章的創作、選取、編輯,對報紙版面的設計等等,學生可以在討論和辯論中求得一致。這樣既學到了圖文混排的技能,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引進競爭機制,創設競爭環境。教學中,可在一定范圍內組織年級間的、班級內的和小組間的競爭。充分利用課外活動開展打字速度,畫圖創意設計,電腦益智游戲,電腦板報,網頁設計等比賽活動。競賽中積極引導學生利用INTERNET資源,搜索需要的學習素材。例:布置學生到互聯網上尋找有關北京奧運、汶川地震的文字、圖片資料,比一比誰找得最快、資料豐富、圖片精美;組織學生給我發電子郵件,賽一賽誰最先給我發來,誰制作的郵件最生動,最精美。借競賽創造競爭氛圍,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他們的競爭勇氣,同時也在競爭中發現信息技術人才,因材施教,培養“特長生”。
3. 重視教材,而不唯教材
一般的學科在章節編排中都有嚴密的邏輯關系,也就是前面的知識是為后面知識作鋪墊。前面的學不好,那后面的知識就很難能學好。而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中小學信息技術來說,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就不那么嚴密。因為它們之間相對來說,是各個相互獨立的操作模塊。依照大綱精神,吃透教材,聯系學生實際情況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很有必要,在每一章節中,前后知識也很難說必須先講什么,后講什么。教師要根據教材合理地調整順序,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如在Excel一章時,我們可先講授公式的求和、求平均,把學生最近一次考試的成績進行求和、求平均以及排序,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求自己班級的總分、平均分,再進行排序。這樣學生積極性很高,學習氣氛驟然高漲。當然,在上機練習中學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有的同學需要插入一列或一行,有的同學需要輸入學號(即序列的輸入),這樣我們再講授插入行或列,以及序列的填充,那么學生再學習起來主動性很高,興趣也很高,學習效果當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