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燕
【摘要】 ?呂淑湘先生說,文本細讀就是“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文本細讀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文章的語言,語言承載著作者在認識社會生活中所捕獲的意義,寄托著作者的真知灼見,滲透著飽滿深沉的思想感情。我們要本著對文本語言的高度警覺,用敏感的心捕捉文本潛在的信息,對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不輕易放過,對文本潛心涵詠,品味語言的藝術,發掘文本的核心價值。
【關鍵詞】 ?細讀文本 語言之美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7-134-01
1.抓住關鍵詞句,找準教學切入點
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我們不難發現大部分課文中尤其一篇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或一詞,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題,或開篇,或總結,或承上啟下。找準以上切入點,通過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就可以引導學生從整體感知課文,從而對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如果我們仔細地閱讀和品味語言文字,就會發現課文中有許多高度概括,內涵豐富的詞語,這些詞語對表達文章的主要內容起著很大的作用。
2.揣摩細節詞句,細讀品析,品味語言特色
細讀文本,我們會發現很多課文的動人魅力大多隱藏在細節里面,教師若能關注這些細節,便可突出重點,迅速進入文本語言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與作品融為一體,方能“將其言若出吾口,將其意若出吾心”。最終引導學生去發現文本的精華都有一些顯著的特點,或是結構特色方面的,或是表達方法方面的,或是語言風格方面的,教師應該走進細節,遵循課標要求,、細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是表情達意的載體,感悟文章一定要從語言人手,揣摩語言,品詞析句,咬文嚼字,通過富于表現力的詞句來感悟文本其中的文化、思想、情感。
3.把握文章結構,揣摩表達規律,品味精妙構思
文本細讀,脈絡結構和語言組織結構是不容小覷的“點”,我們要善于從文本脈絡著眼梳理關鍵處、從語言入手發現關鍵處,從而把握文章整體結構的特點,層層剖析言語內在的組織結構,進而品味出文學作品的匠心獨運、精妙構思。
(1)正確把握文章脈絡結構
先以記敘文為例,咱們大概梳理一下常見的結構順序,大體可分為以下幾種:(1)縱式順序:按時間和事情發展順序安排材料,如:《草船借箭》《將相和》《七顆鉆石》等,這種結構好處是情節完整,脈絡分明,故事性強,便于突出人物性格。(2)橫式結構:按照地點、人物或材料性質安排材料,正所謂“花開數枝,話分幾頭”,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以“方位”的轉移安排文章的層次寫了海面、海底、海灘、海島;再如《翠鳥》從外形、捕魚和住處三方面安排材料。再如《再見了,親人》按人物變換安排。(3)綜括式結構:A:按思想感情把所表述的內容綜合概括起來安排材料,如:六年上冊《老人與海鷗》,四上的《母雞》就是典型的按感情的變化由“討厭”到“贊美”來寫的,前半部分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了一只淺薄、媚俗的母雞。后半部分則描寫了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的形象,表達了對母愛的贊頌。教師應引導學生體會先抑后揚的寫作特點。B:橫縱結構交錯運用,既從橫的方面剖析人物或事物的各個特點,又從縱的方面表現這些特點的連貫性或變化發展過程.再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按事件不同來安排材料,而每件事情又按發展過程來描述。
說明文也有它獨特的結構。如:《新型玻璃》緊緊扣住一個“新”字,分別介紹了五種新型玻璃,課文前5個自然段,在結構上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介紹每種新型玻璃時都是先講特點,再講用途。二是特別注意段與段之間的銜接過渡,且富于變化。
引導學生感悟一些文本的結構特色,對于小學生的習作是大有裨益的。如常見的總分結構,六年上的《林海》這篇課文共七個自然段,作者采用總起(第一自然段)分述(后六個自然段)的結構形式,先寫對大興安嶺的總的印象,接著從“嶺、林、花聯想到木材,聯想到‘興安’”這五個要點具體地分述,條理分明地記敘了他的所見所聞所想。如前后呼應結構,四下的《麥哨》,課文兩次寫了麥哨,“‘嗚卟,嗚卟,嗚……’田野里,什么聲響和著孩子的鼻音,在濃綠的麥葉上掠過?一聲呼,一聲應,忽高忽低,那么歡快,那么柔美。”采用前后呼應的結構編排,構成形式上的美。所以有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也采用前后呼應形式,既讓學生體會到文本形式美,同時又在對麥哨聲的反復吟讀中體會到麥哨本身所具有的暗喻意義:表達的是孩子們的歡快,表達的是孩子們童年美好的生活。
(2)深度研究語言組織結構
每個文本的語言風格不盡相同,或風趣幽默,或恬淡明麗,或清新雋永,或凝練含蓄。解讀文本時,需要教師對語言文字有敏銳的感受能力,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能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使學生有感動,教師首先要感動。這樣你才能品悟到文章的精髓,才能在日常的教學中耳濡目染地引導學生感受、理解和欣賞,學習和領悟作者的寫法,遷移運用。
十二冊教材《匆匆》一文,朱自清在文中的多處地方,運用了各種修辭手法,巧妙地運用大量的疊詞,而且大多句子都是短句,簡樸而輕靈,“燕子去了……楊柳枯了……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意境,帶給我們詩一般的感覺!這就是朱自清先生文字的奧妙之處啊!在教學時,我們是不是應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作品字里行間流露的真情,在朗讀中體會朱自清先生自然流暢、清新雋永的語言風格。
一篇課文就是一個整體,它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義。每篇課文在其謀篇布局上都有一定的特點,它傳達了作者在表達上的目的、意圖。細讀文本,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結構,才能理清文章的脈絡,對文章進行整體的把握。就不至于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毛病,才能深入品味文本謀篇的巧妙和構思的精妙。當然,做到這一點,除了對文本的整體把握能力外,還需要教師深厚的積淀與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