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茂生
摘要:小學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從小培養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與習慣,為將來成就全能人才做基礎,成為當前信息教育的宗旨。西師版在每個知識點后面都有解決問題的課時,而且解決問題第一步驟就是閱讀理解,要解決一個問題,首先要閱讀問題,分析問題,理解問題。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在教學時,經常會發現有些學生會做計算題,但是解決問題就是不會,或經常解決問題寫錯。但是只要老師將題目讀一次,有些學生就茅塞頓開。問題就出在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行,沒能理解題目的意思。數學閱讀不像語文的文字閱讀,同時,數學閱讀過程也是一個猜測、想像、理解,推理的認知過程。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非常重要。
1 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閱讀是人類重要的學習方式。閱讀不僅可以幫助人們獲取知識,而且有助于人們實現人生的價值。閱讀能力必須從小培養,在指導小學生閱讀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教給學生以有效的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書籍是經驗教訓的結晶,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開掘不盡的富礦,是走向未來的基石;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的精神營養劑。讀書是人類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斗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
對學生來說,閱讀的重要性更為明顯。閱讀是學生學習功課、接受新知識的主要途徑;閱讀能力對學生學習功課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閱讀理解能力差,就很難有效地掌握課本知識;閱讀速度慢,閱讀策略不對頭,在閱讀課外書時就很以做到廣采博取,知識量就會受到影響。掌握正確的閱讀策略,改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是每個學生的迫切希望。因此,學會閱讀,必須從小學開始培養。
1.1 讀書是獲取知識的捷徑
在沒有文字的原始社會里,生產力極其落后,知識的傳遞主要靠口耳相授。口頭的傳遞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且極易消失,因此傳遞的范圍是很窄的。自從有了文字,人們把實踐中獲取的知識記錄下來,變成書面的形式,廣為傳遞,不受時空的限制,消除了聲音瞬間即逝的煩惱,閱讀也就成了人們獲取間接知識的重要手段。科學家牛頓曾經很形象地把書比作“巨人的肩膀”,當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有希望比巨人還要高出一頭。一個人不可能親自閱歷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和事情,去通過生活實踐獲取“直接經驗”。事實上,人們的大多數知識是依靠讀書來間接獲得的,即“間接經驗”。可以說,讀書是聰明的選擇,是一個人獲取無窮知識與經驗的捷徑。
1.2 讀書有助于實現人生的價值
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旅行”。讀書一方面可以獲得知識,洞悉人生存在的道理和意義;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修養,陶冶情操,有助于實現人生的價值。
2 在概念教學中培養閱讀能力
數學中的概念、定義等是數學基礎知識,是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內容之一。學生通過閱讀可以感受出完整的定義,合理的推理,嚴密的邏輯,提高學生思維的能力。在數學閱讀中學生要仔細閱讀,琢磨,經過老師講解后,理解性閱讀,從而達到對概念的深入理解。如在教師教學《平行四邊形》時,教材的定義是這樣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叫做平行四邊形。先讓學生理解對邊分別平行的意思,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概念意思。又比如這個單元的《梯形的認識》,教材對梯形的定義是這樣的,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要抓住“只有一組”的意思,讓學生理解只有一組對邊平行,還有另外一組對邊不平行。如果另外一組對邊也平行,那么這個四邊形就是平行四邊形了。這里用到了假設,想象的思想。
3 培訓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
數學閱讀不是簡單的流暢地富有感情地通篇閱讀,而是指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獲得,提煉信息。因此,閱讀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確閱讀的目的,帶著自己的目標或疑問去閱讀,能夠經過閱讀來提煉自己有用的信息。比如,我們在對解決問題閱讀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先看的問題,再去看題目中的信息。例如:買5kg蘋果一共要40元,媽媽買9kg蘋果要多少錢?首先,學生可以閱讀問題“買9kg蘋果要多少錢”,然后在問題中尋找解題的思路,要想求9千克蘋果的價格,首先要知道1千克蘋果要多少錢,然后帶著這個問題去閱讀題目,由題目可以知道“5kg蘋果一共要40元”,那么利用單價×數量=總價,總價數量=單價40求出1千克蘋果需要8元,那么9千克蘋果的價格就是:8×9=72元。因此,在閱讀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可以先閱讀問題,然后從問題中找出解題方法,最后帶著問題帶著目的去閱讀題目,這樣既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題目,又能縮短學生解題的時間,合理而不為。
4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4.1 咬文嚼字,重復閱讀
數學閱讀首先要認真仔細,必須讀懂到每一個字、每個詞、每個單位。有些較長的題目,要利用語文閱讀中縮句的方法,提煉出主要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例題:一條2米長的鐵絲,減去1/4,還剩多少米。再減去1/4米,最后還剩下多少米。這里有兩個問題,第一次減去它的,這個是指把2米看成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是減去了2米的1/4等于0.5米,還剩下2-0.5=1.5(米)。第二次減去m,這個是有單位的,是指把1米看成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1份,即小數0.25米,最后剩下1.5-0.25=1.25(m)。
4.2 回憶比較閱讀
指學生閱讀時,對新知識和舊知識的比較回顧,對類似問題的比較遷移。如在教學質數時,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要回顧什么是因數而且要和合數的定義對比。這樣可以使學生清楚區分合數與質數的聯系和區別。閱讀解決問題時,雞34只,比鴨少12只,鴨多少只?這種題目很多學生拿到題目,看到“少”就減,根本沒比較雞鴨哪個多,仔細閱讀題目,比較雞鴨數量,雞比鴨少12只,說明雞少鴨多。因此鴨比雞多12只,34+12=46(只)。
4.3 動手操作,理解閱讀
學生閱讀時,要動手算一算,劃一劃,畫一畫等去探索、發現數學語言的的真正含義。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時,要仔細思考。例如,在閱讀比較長的數學問題時,可以用筆劃一劃重要的數學信息。在閱讀路程問題時,動手畫畫路線圖,使我們能更清楚之間的關系。
可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小學數學學習中的作用意義重大。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學能力,自主能力,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的提高教師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重慶市酉陽縣民族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