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銀
摘要: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只是基礎技能,小學生要通過學習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作業使學生練習。本文就增加作業的趣味性、變換作業形式以及挖掘生活資源進行探討,旨在通過生活化的作業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關鍵詞:生活化作業;增加趣味性;靈活形式;生活資源
學生將課本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有助于學生通過實踐了解數學中的知識,并且有利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形成良性的循環。教師將數學作業設計的更加生活化,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用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1 增加作業趣味性,激發學生興趣
無論是教學還是布置作業,教師都可以設置一些情境或者組織一些活動,增添數學的趣味性,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降低數學的枯燥感。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探究,通過探究得到答案,進而掌握和鞏固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
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為例。學生在學習這一課的時候,要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和體積的公式,教師為了鞏固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可以布置一些趣味性的作業,使學生在實踐中進行練習并從中得到樂趣。比如教師讓學生準備好第二天要與自己好朋友交換的禮物,這些禮物當然需要用精美的包裝紙進行包裝,教師讓學生計算好禮物需要的包裝紙的大小,第二天在課堂上報給教師,教師給學生尺寸合適的白色大小的紙張,讓學生在上面設計圖案,表達自己的心意,最后嘗試著包裝自己的禮物,看看這個包裝紙的大小是否合適,進而檢驗學生對于正方體和長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掌握情況。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回家讀一讀《烏鴉喝水》的故事,然后給每個學生發一塊不規則的石頭,讓學生測量一下這塊石頭的體積。教師通過有趣的生活化數學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實踐欲望和探究欲望,并且學生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會不斷的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通過實踐練習和鞏固基礎,最終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2 變換作業形式,靈活作業內容
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不要局限于課本作業,這樣學生會感覺到負擔。教師應該寓教于樂,靈活作業的形式,不拘泥于傳統,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練習和鞏固自己學習到的知識。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記錄的形式來反省自己是否合理的運用了數學知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完成作業。靈活的作業形式也會使學生拓寬思路,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
以《數學廣角——優化》為例。這一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清楚自己的各項安排,花費最低的代價達到最高的效率。教師可以不再布置書本作業,而是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優化各項安排。比如教師布置學生回家要燒水、寫作業、讀書、用洗衣機洗衣服、刷牙,讓學生回家之后完成這些事情,并且記錄自己每一項花費的時長以及總時長,教師要求學生想最省時間的辦法,在沒有其他人的幫助下花最少的時間完成這些事情,然后在第二天的課堂上分享自己花費的時間,看看哪位學生做到了最優組合。靈活的作業模式,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會努力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在完成這些作業的過程中,學生會努力用上在數學中學到的知識,最后在實踐中鞏固和掌握數學知識,并且利用數學知識,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3 結合課本知識,挖掘生活資源
教師在布置數學作業的時候,要結合課本知識,充分的挖掘生活中的資源,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作為教學的素材,這樣會拉近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也會使學生在學習和練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樂趣,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以《可能性》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一章的時候,要使學生了解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加靈活的運用可能性的知識,可以布置一些生活化的作業。比如教師先給學生舉出一些例子,像今天晚上做飯的是媽媽,今天晚上家里會停水,教師在舉出例子之后讓學生判斷這些例子的可能性,并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列出一些生活例子,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然后對于自己舉出的例子先做出預判,然后在生活中進行觀察,看看與自己的預判是否相符。教師通過充分的挖掘生活中的例子,使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夠應用數學知識,鞏固學生的知識基礎,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練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結合實際生活,引導學生正確認知數學;通過相對比較靈活與有趣的生活化作業,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學習熱情;使學生在實踐中靈活的運用數學知識,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玲.新課標下小學數學作業生活化的有效設計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35).
[2] 陳冬.小學低年級數學課外作業生活化的研究[J].考試周刊,2014(28).
(作者單位:湖北省仙桃市漢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