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沃倫·伯德是美國當代著名景觀設計師之一、美國可持續景觀規劃設計的先鋒。他在可持續景觀設計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在美國景觀教育界中具有極大影響,一直專注于理解自然系統和植物適應能力,使景觀設計更好地影響可持續設計策略。其設計的作品影響氣候變化及自然環境的恢復力,為人們提供與自然相融合的心靈體驗場所。
關鍵詞:沃倫·伯德;景觀設計;可持續景觀
當代園林景觀設計起源于美國,美國景觀設計之父奧姆斯特德開創了現代景觀設計的篇章。在近100多年的景觀設計發展歷程當中,景觀設計順應了不同時期的要求,發展出各種獨特鮮明的風格,也涌現出各時期許多優秀的園林景觀設計師,他們的設計,為人們提供了心靈體驗的場所,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稱贊,使園林景觀已然成為城市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美國設計師沃倫·伯德一直專注于理解和適應自然系統和植物群落,以可持續設計策略著稱,將可持續設計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發揮到極致,他致力于研究小環境的氣候條件以及當地歷史文脈,理解自然系統和植物適應能力,在設計中恢復其生態功能,其作品給人們提供了最原始自然的景觀體驗。
一、關于沃倫·伯德
沃倫·伯德1975年畢業于弗吉尼亞理工大學,1977年獲得弗吉尼亞大學景觀建筑學碩士學位,是美國現代可持續景觀設計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多次獲得ASLA設計獎項,并是ASLA獎最高獎項的獲得者。沃倫·伯德熱衷于實踐與教學,1985年他與蘇珊·納爾遜在夏洛茨維爾共同創立景觀設計事務所——Nelson Byrd Landscape Architects,現為Nelson Byrd Woltz景觀設計公司,并領導該公司在南美洲、亞洲等地涉及各種公共和私人景觀項目。除了具有三十多年的設計實踐經驗外,沃倫·伯德還在弗吉尼亞大學任教26年,擔任景觀建筑系主任7年。沃倫·伯德把景觀設計歸為四大類:花園、公園、社區、農場,并將其出版著作命名為《花園公園社區農場》,這本書是對其成功設計項目的匯編,也是伯德致力于教學、養育和種植樹木的職業生涯的證明。
沃倫·伯德在1979年加入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任教,開始進入景觀學術界,擔任7年的景觀建筑系主任,在教學生涯中一直強調學生需要尋找自然界的模式和結構——尤其是一定要試圖了解本地區的生態構成,強調在當地進行思考并在當地進行設計,他認為景觀設計師“應該站在可持續發展的最前沿”,推崇從生態敏感性方面進行探索,并宣傳可持續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性,這一教學思維貫穿于伯德長達26年的教學生涯中。
二、沃倫·伯德與可持續景觀設計
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快,20世紀末人們開始重視環境的問題,相繼提出許多保護環境的宣言,包括景觀設計領域在1993年由著名的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ASLA)發表的宣言中提到的景觀設計學視角下的可持續環境和發展的理念,逐漸地,可持續景觀設計成為景觀設計界的發展趨勢,其以遵從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為基礎,使景觀在發展中可持續、可再生。
在沃倫·伯德的設計生涯當中,可持續性景觀的理念是在其教學生涯后期才開始具有的,沃倫·伯德是較早將可持續應用于景觀設計中的設計師,并且可持續理念已發展成為其設計風格的特色。沃倫·伯德在可持續設計中的成就與其早期的教育經歷有著一定的關系,一方面,沃倫·伯德受到從事園藝學研究的父親的影響,灌輸了其對于成長事物的欣賞,早期主修環境保護專業,后轉向園藝,因此伯德早期的設計和研究主要專注于對植物種植的理解,對于植物地域敏感性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伯德后期對于景觀持續再生的探索。另一方面,伯德還受到20世紀上半葉美國中西部草原風格派人物的影響,包括設計師詹斯·詹遜、現代主義大師弗蘭克·賴特以及貝爾·羅賓遜等人。詹遜推崇運用本地區鄉土植物群落展現地方景觀特色為特點;賴特通過植物的特征解釋地區的品質以及通過大規模種植達到美的標準;羅賓遜在其著作《種植設計》中強調對園林場所的生態理解。這些設計師們傳達植物運用的標準,運用植物群落的周期特性,通過重新組織編排,系統化的種植等創造出具有生態歸屬感的空間,他們的理念和設計激發了沃倫·伯德在可持續景觀設計中的靈感,并且在其后來的設計實踐中,可以看到現代主義與草原式風格理念在其設計中常有體現。
UVA建筑學院的早期院長威廉·麥唐納,是沃倫·伯德來到弗吉尼亞大學任教后,除了其妻子蘇珊·納爾遜之外最重要的合作者,美國著名生態建筑師。兩人共同合作弗吉尼亞州濱海地區“生態友好型花園”項目。沃倫·伯德為了恢復潮汐海灣的生態環境,在項目中幾乎考慮到了可持續設計中所有的內容,包括雨水循環、環保型泳池、綠色屋頂、用原生草本恢復的濕地,以及更多該領域的最新思想,此項目也被世人認為為美國持久性景觀設計奠定了基礎。
三、設計作品分析
(一)弗吉尼亞大學幽谷(The Dell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1999)
圖1弗吉尼亞大學幽谷俯視圖
伯德為弗吉尼亞大學設計了一個占地11英畝的景觀改造項目,將一個廢棄的場地轉變為可持續性的生態場所。項目以原生植物為邊緣,旨在雨水管理,吸引野生動植物。該項目展示了一種獨特的可持續雨水管理模式。
沃倫·伯德將暴雨視為一種重要的雨水資源,希望能夠借助本地域的自然生態特性管理雨水,并使之回灌至地下水層,盡可能地恢復溪流及其生態功能。在設計中,伯德將此區域分為三個部分進行設計,并且緊繞著解決下流的雨洪管理問題,在保存原有溪流的前提下,把南北中三個區域緊密相連,溪流緊隨地勢逐級流入中部的沉淀池與雨水調節池中,一部分雨水通過原有的南部雨水管道進行雨水二次利用,另一部分通過雨水調節池進行管理。設計解決了下游長期以來的雨洪問題,又為該區域提供了一個具有蜿蜒小道的休憩場所。在項目中,伯德選用了弗吉尼亞州的代表性植物:中東部的雨水調節池選用了當地常用的水生植物如梭魚草、水松等,以水生植物為邊緣,旨在保留雨水,吸引野生動植物;中西部的溪流區域選用了皮德蒙特高原的代表植物藍草等;并在南部管道的基礎上設置成長條步道,配置整齊的美國鵝掌楸、白蠟樹,這樣的設計強化了溪谷的線性視覺,并且與其特有的網格模式的校園背景相呼應。
沃倫·伯德對此的設計概念來自弗吉尼亞大學校園的網格模式以及當地高原地區河流蜿蜒的特征,伯德把東、中、西部分為寓意為沿海平原、皮德蒙特高原以及阿巴拉契亞山脈三個部分,通過對南、北、中部三個部分進行設計,使該區域達到協調共生。設計強化了本區域的休閑功能,豐富了野生動植物的生態環境,創造了一個以當地植物為主的植物園,并在校園內創建了一個教學植物園區,將一個廢棄的場地轉變為可持續性和生態教學園區。
(二)93航班國家紀念館(Flight 93 National Memorial at Shanksville PA,2005)
圖2賓夕法尼亞州93航班國家紀念館
93航班國家紀念館位于賓夕法尼亞州尚克斯維爾鎮,沃倫·伯德與建筑設計師保羅·默多克分別負責景觀與建筑設計。該地區是911事件中93航班的墜毀地點,同時也是一個因為煤礦開采造成環境破壞的重點地區。該地區自然地形為北、西部地勢較高,航班在墜毀時形成了巨型大坑,伯德在設計中以圓為設計元素,同時對元素進行拆分,最終形成設計。
伯德把遺址改造成一個紀念景觀。紀念景觀的核心是楓樹擁抱圈和榮譽領域。紀念區采用巨大的擁抱圓的方式,圍繞著圓形走道可以俯瞰墜毀遺址,落差感產生強烈的視覺震撼和心靈感受,形成一個擁抱遺址的圓圈。擁抱圈的設計將注意力直指墜機遺址,圓形走道由40棵寓意著40位受害者的楓樹圍繞,樹木分別向兩個不同的方向消逝,樹木的消逝和破損的圓形都來自飛機墜毀時的路徑。在樹木的選取上,伯德認為植物應該很好地體現四季的交替變化。在通往遺址的道路旁,種植著從春天到秋天盛開的原生草甸草和野花,40棵楓樹與道路一同形成擁抱圈,將現有的濕地設計打造成雨水減緩系統的一部分,使紀念景觀不僅呈現四季的變遷,同時又有效緩解當地雨洪問題。沃倫·伯德把該遺址改造成一個紀念性景觀,通過其表現力提升場地的影響力和生態特征,改造后變成了一個濕地園區和榮譽領域,通過可持續性設計使該區域生態系統重新平衡,恢復土地的健康,也反映了人們的成長和治愈。
(三)圣路易斯市城市花園(Citygarden at St. Louis MO,2009)
圖3圣路易斯市城市花園平面圖
Citygarden是一個占地3英畝的公園,位于圣路易斯市中心,是圣路易斯市私人基金會委托Nelson Byrd Woltz設計的一個公共雕塑花園。在展示二十四件當代雕塑的同時,也提供一個城市避難場所,并通過活躍的公共聚會空間實現了地域經濟振興,有助于對周邊街區的再投資。
沃倫·伯德設計的靈感來自公園北部的密西西比河,將雨水管理、地質、水文、植物群落一并考慮其中,把公園分為三個水平生態區:高地、平原和泄洪區,在北部高地以一條長550英尺的密蘇里石灰巖弧形墻為界分開了高地與泄洪區,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休憩場所,在視覺上形成了大小空間的對比。沃倫·伯德在中部種植了大量的植物,一是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具有高大喬木的避暑場所,二是為了緩解地勢所帶來的雨水積壓問題,創造了一個以本地植物為主的雨水花園。通過植物種植形成一個可自然泄洪的區域,同時鼓勵游客探索。南部的平原低地利用植物邊緣特性設置了一個1,150英尺長的蜿蜒座位,圍繞在多年生的植物和灌木植物的帶狀花園中。該設計通過強調區域性原生植物的季節性變化以及創造水與雕塑藝術的互動空間,把可持續性觀賞植物與現代藝術的融合應用于公共景觀之中,通過活躍的公共聚會空間實現振興市中心的長遠愿景,并鼓勵在避難和游戲空間中與當代藝術和地域生態相互動。
四、結語
沃倫·伯德在可持續設計研究上,不僅僅關注地域生態植物景觀的可持續方面,同時也熱衷于探究地域文化特征并希望通過景觀地域文化的繼承達到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沃倫·伯德特別專注于雨水問題,他認為水和土地與動植物保護一樣具有一定的生產力和可持續性,并且雨水的問題比想象中要嚴重得多,例如,在生產力較高的地區密西西比河和美國東海岸的切薩皮克灣,雨水問題一直是當地的困擾,過度的開發和耕地的開墾嚴重影響到水的下滲,而填補洼地和管道排水等做法導致了地下水的貧瘠,影響到了地下水的質量。沃倫·伯德的多數項目都涉及雨水,其致力于通過雨水的緩慢、滲透和徑流,來設計各種雨園,盡可能減少無孔路面,最大限度地減少草坪和灌溉,包括Citygarden、弗吉尼亞大學等項目中都盡可能地考慮可持續循環的問題,使用了綠色屋頂、雨水花園和生物沼澤等。在伯德的可持續設計中,其最突出的主題是本土植物和本土文化的應用,他認為可持續性設計是一個漫長的計劃,植樹造林需要40年的生長周期才能夠使當地生態系統重新平衡,需要使用原生植物來表達區域性,才能夠減少維護,使可持續計劃得到延伸。
參考文獻:
[1]Marken, Bill. WARREN T. BYRD JR.[J].Garden Design,2010(165).
[2]俞孔堅,李迪華.可持續景觀[J].城市環境設計,2007(1):7-12.
[3]俞孔堅,劉東云.美國的景觀設計專業[J].國外城市規劃,1999(2):1-9+43.
[4]賀旺.后工業景觀淺析[D].北京:清華大學,2004.
[5]彭軍. 城市景觀空間中覆土建筑的組構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3.
[6]章健玲.城市花園[J].風景園林,2011(6):86-93.
作者簡介:歐陽昭,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