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輝
【摘要】賢德教育是指在積極心理學理論下,以培養學生良好品格為抓手,以“明賢德、立賢德、踐賢德”為主線,以學習、生活中的具體情景為支點,開展對初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引領教育。賢德教育源于我校的傳承文化背景下,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是思想與實踐相融洽的德育理念的體現,是德育新途徑。我校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開展賢德教育,不單是滿足學生健康發展的根本需要,更是全面提升初中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必由之路。
在過去一年中,作為幫扶老師,我與班主任、家長一起對他的進行教育引導,經過老師、家長、學生的共同努力,小譚從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放棄學習,到思想觀念的轉變,最后成為一名積極上進的優秀學生干部,以及順利參加中考并且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在他的身上,為今后教育同類別的學生提供借鑒。
【關鍵詞】成長案例;禮貌;尊重;相信
近年來,社會、家庭上的一些負面影響對學生沖擊甚大,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視內容,都對青少年學生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青少年由于缺少自控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學生的非正常心理。由于種種原因,現在很多家庭教育工作得不到重視,有的重視但教育的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孩子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視學習為苦差事;而一些父母忽視孩子心理特點,在教育孩子中采有意或無意的對比,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使不少孩子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父母所嫌棄,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因此,社會上有不少的父母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越來越難管。
賢德教育是指在積極心理學理論下,以培養學生良好品格形成為抓手,以“明賢德、立賢德、踐賢德”為主線,以學習、生活中的具體情景為支點,開展對初中學生的思想品德引領教育。賢德教育是來源于我校的傳承文化背景下,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而形成的一種具有順德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與實踐相融洽的德育理念的體現,是思想指導實踐,實踐促進思想的提升的德育新途徑。我校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開展賢德教育,不單是滿足學生健康發展的根本需要,更是全面提升初中學生綜合能力素質的必由之路。
以下有一個學生的成長案例:
小譚,2013年9月入讀我校初一(6)班,父母均在順德務工,他在家基本不會聽父母的話,學習基礎差,思想品德也不好,對老師的教導也一概不理,到了初一級下學期,發展到多次打架,打群架,晚上不回家,并在初一下學期期末考試前一個月放棄學習,沒有回校。
2015年9月,筆者作為他的幫扶老師,走進了他的學習和生活。原二(6)班班主任變成三(6)班的班主任,在開學檢查各班人數時,班主任向筆者說明了有這樣一位學生,最后,筆者與班主任達成一致意見是:去家訪,與其父母一起動員他回校讀書。在與班主任家訪動員后,以及家長的努力下,小譚成為初三(6)班的一員。父母、班主任不斷鼓勵他,進步與鼓勵同行。后來,班主任大膽讓小譚擔任(6)班班長,他也一直做好班長的重任,帶領本班同學獲“學校先進文明班”稱號,他本人也獲得“學校優秀學生干部”稱號。中考成績出來,他的成績由原來的后進生,變為進入班的前十名,并考上了順德樂從中學。
在過去一年中,作為幫扶老師,筆者與班主任、家長一起對他的進行教育引導,經過老師、家長、學生的共同努力,小譚從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放棄學習,到思想觀念的轉變,最后成為一名積極上進的優秀學生干部,以及順利參加中考并且學習成績不斷提高。在他的身上,為我們的教育引導提供了經驗,特別是讓他的父母轉變教育觀念和掌握一些青春期教育的方法,為今后教育同類別的學生提供借鑒。與他的父母、班任一起,在平時的教育中注意從以下方面去潛移默化引導學生。
一、禮貌是心靈的鏡子,是取得溝通的橋梁
有個別孩子沒有禮貌,父母、老師更要主動教育,并以身作則,“早上好,孩子”“早上好,小譚”“放學了,慢走”,小譚開始覺得不習慣,后來慢慢地接受了,自己也開始主動了。文明禮貌教育不僅應在言語中體現,而且體現在實際的行為之中,有時,我們放下架子,主動一點,父母、教師與孩子的實際交流和溝通就有了良好的開局。
二、再難教的孩子也需要尊重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樣地,無論成績高低,孩子都想獲得父母、教師的尊重,父母、教師與孩子朝夕相處,孩子最清楚父母,特別是老師對學生的尊重程度,孩子的眼睛有如晶瑩滴透的湖水,最能折射老師的素質。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滿腔真摯的愛慷慨無私地奉獻給每一位學生,使這種愛象春風,如甘露,使之開啟學生的心扉,滋潤孩子的心田。小譚覺得現在父母和老師對自己好象好了一點,慢慢地,對父母、老師的教育沒有明顯的抵觸。記住:“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三、相信孩子,孩子需要父母的鼓勵;相信學生,學生需要老師的鼓勵
一個人的成長總是由幼稚走向穩重,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作為父母,對孩子,尤其是對教育后仍犯錯誤的孩子應給予足夠的耐心;同樣,教師對學生的錯誤,也是一個道理,理解就是滿懷熱情,以愛與關懷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孩子,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看待他們的所作所為 ,并為他們指出正確的指導。青春期的孩子受年齡、閱歷、經驗等因素的制約,出現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錯誤言行是在所難免的,我們讓小譚明白,過去已經成為歷史,把握好今天,展望未來才是關鍵。
四、對孩子的感恩教育滲透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細節中
在有一次家長培訓活動中,學生與父母一起觀看“愛祖國,愛父母,愛老師,愛自己”視頻中,坐在小譚身邊的母親,流下了眼淚,此時,班主任也流下了眼淚,雖然小譚沒有,但筆者覺得對他的內心是有觸動的。慢慢地,這學期中他的脾氣小了,學習認真了。所以,一定要堅定推行以感恩教育為基礎的學生品德教育,培養孩子要有感恩、回報父母、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觀念,利用年級廣播會、動員大會、家長會,班科任巡堂,感恩勵志活動等,加大對學生行為表現的疏導和品行教育,借助各種力量和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
五、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在對小譚的溝通中,筆者讓他知道:改變需要勇氣,更需要堅強的意志。為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讓班主任、科任老師多一分的關注,多一分的鼓勵,使小譚都能夠在學習活動中既有成功的體驗,也有面對挑戰的機會和經歷,從而鍛煉其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學好的自信心。對于初中生而言,勇于面對困難,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是一種有益的活動,即使沒有能夠完全解決問題,只要獲得有效的求解思路,或對問題有進一步的理解,就有利于孩子樹立積極向上的信心。作為父母,孩子難教,父母都要堅持,絕不放棄,教師也必須要有一份的職業責任心,保持教育的信念、理想,父母、老師、孩子之間的理解是寬容的體現,是情感的貼近,是心與心的碰撞。唯有理解孩子,才可以更好地與孩子溝通;加強學生對品德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對學生高尚品質、人格和情操的形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智力發展,激發學生的靈感、上進心、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幫助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
賢德教育在我校開展已有幾年了,在上級的關懷,及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德育工作初見成效,深受廣大家長的好評與認可,但是,我們還要完善和充實,使賢德教育對學生的發展作用繼續加強,在幫助學生提升的同時,促進賢德教育的深化,提升德育內涵特色,從而產生良性循環,使我校德育工作有跨越式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焦葦,計琳.立德樹人 潤物無聲 上海德育“十一五”改革發展紀實[J].上海教育,2010(18).
[2]肖川.大師談教育心理[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高耀明.教師行動研究策略[M].學林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