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怡
【摘要】近幾年,“繪本”一詞逐漸在國內興起。繪本以專屬于它的精辟生動的語言文字和形象有趣、色彩明快的畫面,帶領著孩子們在各個奇思妙想夢幻般的空間里遨游,享受著不同以往的視覺藝術的歡樂,并從中感悟道理。但是如何在美術課上,將故事主題繪本教學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聯合起來,促進學生們的心理健康更好地成長發展還是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本文將結合自己多年的美術教學實踐,從激發學生興趣、繪圖設計應用、師生互動和創設情境等方面提升故事主題繪本教學效率提出一些積極的建議,以更好地促進相關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繪本;故事主題;心理健康;學生
在核心素養時代的今天,我們教師該怎樣教?學生該怎樣學?以怎樣的一個更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媒介讓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最好的發展的問題,我們一直在尋找。特別是在學科核心素養時代,如何將對學生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與美術教學結合起來,也成為一個值得我們教學工作者深入探討的課題。近年來,我國作為學生教學的一種有效媒介手段,主題性的繪本教學得到了具有先進教學理念的教師關注,對于提升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培養,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學生情緒自控能力的養成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此,越來越多的學者也積極開展了相關方面的研究,甚至很多學者就兒童的情緒自控能力認知、情緒自控能力的應對策略學習為主題的國外繪本為素材,開展學生情緒自控能力教學,這些都是主題繪本教材在心理健康成長教育范疇的很好運用。藉此,本文將選擇故事主題繪本為涉足點,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開展研究,以學生的行為習慣研究為規范,開展對故事主題繪本應用的研究,通過案例分析,將故事主題繪本的閱讀、表演和解決問題相結合,探討對學生情緒情感、自控能力等心理健康問題的深遠影響。
一、概念界定
什么是繪本?“繪本”一詞最早起源于西方國家,而現在意義上的繪本主要產生于十九世紀后半葉的歐洲,后來逐漸被沿用到學生圖畫故事的用詞。據資料顯示,我國對繪本一詞的解釋,在內涵上也要遠遠小于最初西方國家界定的范圍,常常將其等同于西方故事繪畫書,常常將插畫書和繪本混為一談,但繪本與插畫書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繪本是指通過一系列的圖畫與少數相關文字或者完全沒有文字的結合,以達到傳遞或說故事的目的。
而故事主題繪本則是用圖畫與文字,共同講述一個故事 ,表達特定的感情、主題的讀本,它蘊藏著繪畫和文字兩種手段的相互聯系來訴說故事的藝術。它講述的是貼近大家生活的故事,故事情節簡明易懂,小故事大道理,描述的文字語言精煉生動,搭配著形象可愛有趣、色彩明快和諧的畫面,為此,在我的美術教學活動中通過借助故事主題繪本其形象生動的故事人物、情節、語言、畫面等直接而有效的方法,為學生營造身臨其境的氛圍。故事主題繪本確切能激活孩子的想象,有利于孩子感知能力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核心素養能力的提高。
二、故事主題繪本在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的應用
1.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現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目前很多家長普遍重視對孩子知識應用和素質能力的拓展,而輕視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期是一個人身心健康發展的奠基時期,從小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根據有關報道發現:我國多個城市學生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12.97%。另據某地區對3000名4-6歲的學生心理的調查,8.8%的學生有不良行為,11%的學生情緒抑郁、自卑,8.5%的學生憂慮、緊張。由此可見,我國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學生階段是心理發展速度最快、最易穩固的階段。
2.案例分析
對于如何更好的使用故事主題繪本開展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則是將繪本教學提升至更高的層次,基礎上述對教材選擇的基礎上,還應考慮如何突出故事的主題特性,如以“克服困難”“培養自信心”主題活動中的“加油,我能行”為例,在開展故事主題繪本教學時,應著力分如下幾個部分進行:首先,觀察分析封面和故事中的圖畫,猜測故事的主要內容,在課程的導入上是以學生觀察封面,猜測故事內容的形式展開,在學生七嘴八舌的過程中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由地發言,說出自己的的觀點和看法,讓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觀察圖畫,描述故事人物在遇到困難或者獲得成功時表情、情緒和心理的真實想法,并盡量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將這些內容表現出來,在必要時還應進一步猜測接下來將要發生的故事情節,在繪圖的過程中,學生也有很多機會來表達自己對情緒的認識和看法,通過換位思考,嘗試體會他人的感受。其次,在故事主題繪本的閱讀中開展表演體驗活動。以《刮大風》繪本為例,繪本的目標是幫助學生認識刮大風時周圍環境各種物體的表現方法和應用線條或色彩等表現風的形態,對于具體教學方法的應用,主要是幫助孩子們體驗刮大風的情境,在探索中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結合對各種自然現象的描述來表現中豐富個人情感、想像力和創造力,借機養成觀察自然的良好習慣,整個教學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分別是引導孩子們觀察刮大風時周圍的環境特點,引導孩子們思考如何將刮大風時周圍的環境特點表達出來,考慮到孩子們受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往往在表達的時候會有比較大的困難,如若引導不當,很容易打擊到孩子們的自信心,甚至造成其對該學科的恐懼心理,嚴重時甚至會有心理障礙,為此,在課程導入的時候,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充分考慮各個階層學生的不同水平,以適當的方式進行課程導入,最大限度的獲取學生對本課程的認同,繼而能用線條或色彩表現刮大風時的感受,能用不同的表現方法來畫刮風的情境,甚至于畫中有“我”的體會,能畫出不同類型的風。以課堂導入為例,可以事先準備好準備風扇、錄音機等道具,讓孩子們猜一種自然現象,并進行使用如下活動:
活動一:通過扇扇子的力度模仿自然界的風,引導學生體驗不同力度的風的感受,同時觀察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動態。引導學生理解小博士的話。
活動二:分小組交流收集的資料及圖片,設問:1.大家知道風是怎樣形成和產生的?2.風對我們人類有什么作用和危害?從而培養學生從小關心自然,關心生活以及探索自然,探索科學的良好心理品質。
活動三:欣賞·感受:欣賞不同風格的大師作品,設問:作者是用什么線條、色彩、筆觸來傳達自己對刮風的感受的?風能直接畫出來嗎?如果我們要畫風,應該怎樣去畫?應借助周圍的什么景物去表現?
我們要善于以豐富的課堂表現形式,將學生盡快的引入到課程教學目標中來,借助豐富的課堂表現形式也更能讓孩子們對課堂充滿興趣,愿意并主動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提升信心。除此之外,對于繪本的教學,我們還可以用聽、看和做讓學生體驗刮大風的感受;用思考和想象引導學生觀察物體與人物的變化;用畫和評引導學生表達自己對刮大風的感受。課程教學的方式是豐富多彩的,條條大道通羅馬,對于教學,也同樣如此,關鍵是要靈活變通,與孩子的生長階段特征結合起來,符合孩子們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促進其更加健康的成長。
小學階段是個體情緒發展的起始時期,對學生情緒能力的發展以其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在小學時期通過開展系統化、適宜化的情緒教育活動來促進學生情緒能力的發展對學生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本文著眼于故事主題繪本在教學實踐的應用,結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開展繪本腳下展開分析討論,提出一些改善提升教學效率的具體措施,借此,更好促進相關教學工作的開展,更好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也為廣大教學工作者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馮玉云.如何提高學生繪畫興趣[J].藝海,2005(05).
[2]阮開宇.從學生繪畫表現中看到的[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6(01).
[3]陳翀.學生畫,獨特的心靈之旅——學生繪畫心理淺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S3).
[4]魏曉芳.淺談學生繪畫動機[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07).
[5]雷橋,王剛,歐潮海.論學生繪畫的情感體驗與表現[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