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孟
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使學生具有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在各科的課程標準中,歷史課程在實現班級管理德育目標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卻令人堪憂,歷史教學以“進度”為靈魂,以“知識點”為生命,一切都為中考,而后教師教條條,學生背條條。歷史教學多年,且當班主任的我一直在反思:學究竟學到什么?教究竟又教什么?下面我就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時代感,根據新課改要求,從學科的性質出發,結合班主任工作,探究歷史教學的人格培養。
一、教育目的認知和歷史學科的育人優勢
教育的根本就是育人。但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一些教育工作者對教育目的認識上產生了偏頗,而且本身的教育行為越來越傾向功利化和實用主義,所以在教育教學中往往只是傳授知識,指導應試方法、技能,而忽略了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例如,2018年12月31日湖南衡南縣三塘鎮初一學生用鐵錘親手結束自己的親生父母,發生悲劇,家庭教育成為社會熱議,甚者口誅筆伐。青少年弒親極端事件僅僅反思的是家庭教育嗎?家庭環境的優劣、父母榜樣確實對青少年的個性發展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正確引導青少年個性發展,培育健康人格等主要靠學校教育,所以學校教育也需要反思和警醒。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教授歷時多年,對全國500多個班的兩萬名中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測試,結果表明:全國有三分之一的中學生存在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概括起來就是,缺乏健康的人格。一個健康人格的形成直接決定于兩個環境:一個是家庭教育環境,另一個是學校教育環境,而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歷史課堂在塑造人格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學科顯著的育人優勢。初中歷史,會涉及到各類歷史人物,對學生的人格會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感染。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充分利用歷史課的育人優勢,以歷史課為主陣地,將歷史教育功能的核心價值定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灌輸善良的品質,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育人目的。
二、初中歷史的教育定位
中學階段任何一門學科,都具有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意識、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而歷史學科既要培養學生的歷史創新思維,更要凸顯學科特點重視歷史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初中歷史教學任務是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達到思想品德教育,這是共識。但傳統的歷史教學中,以知識質量為中心,片面強調學生中考分、平均分、及格率、升學率,堅持精英教育原則,忽略學生個性發展和人格教育,教學難度和教學要求越來越高,把每個學生當做考試工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則過分強調把青少年按統一的模式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而很少論述由學生的個性出發,為其制定發展目標,系統地長期對之因材施教,使其成為社會需要的各種類型的人才,這與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現代教育理論相悖。根據布盧姆的教育首要功能是發展個人,這就需要重新定位教育的重心。
歷史學科是人文社會學科,所涉及的內容從一定的意義上說就是人與社會關系的歷史。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趙亞夫先生認為:“第一,我們所教授的學生學習的‘歷史’”,其學問本質是人文科學,也就是說,我們這個學科,最關心人是精神世界。第二,作為基礎教育范疇內的歷史教育,其學科屬性是教育學科,所以它必須關心教育和心理方面的問題。第三,根據上兩點,初中歷史教育必須反對“知識中心論”,單純的“養善主義”,也必須反對變相的“知識主義”,即所謂的‘能力主義’。“知識教育是基礎,人格教育是核心,文明教育是相對人一生的終極目標。”作為歷史學科教師任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開展德育工作,要充分利用歷史學科的育人優勢,牢牢抓住歷史教育的定位,去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豐富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挖掘教材資源,滲透人格教育
歷史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動態,要充分利用歷史教材中所蘊含的人格教育素材,在課堂上進行對學生德育教育,不斷地對學生進行人格熏陶和激勵,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如在七年級歷史教材諸子百家的教學中,我在講孔子時,特別強調愛心、寬容,著重介紹他的“仁愛”思想。孔子明確指出:“仁”的核心是“愛”,愛包含著尊重,要求尊重每個人的人格,人正是與別人相親相愛的關系中,才真正確立起做人的價值,認為實現“仁”的消極方式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在今天仍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謂之“道德的黃金體”實現“仁”的積極方式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由此,在教學中可以推及教育學生不僅家庭是一個愛的海洋,而且鄰里、朋友之間也是愛的海洋。通過愛的教育為學生的未來播下行為之種,讓學生學會與人和睦相處,團結合作。以司馬遷受辱后著千古名著《史記》的勵志故事為例,遷移到學生的人格情感教育,教育學生無論有多大的困難與失敗,哪怕一生都平凡,也會是人生的喜悅者、成功者、勝利者。歷史教材中有關人格教育的素材很多,教師要多挖掘,充分發揮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讓學生在輕松學習豐富歷史知識的同時產生情感的共鳴,接受心靈的洗禮,感悟人格的震撼,從而為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所以,歷史教學中應結合學,結合人格可塑性,在學生求知過程中,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歷史人格教育資源的優勢,使學生的人格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升華,使學生在這個年齡段得到充分的發展。
四、歷史課堂的人格教育實施方法
歷史課堂中,教師應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地組織和安排,當教師開始歷史課堂教學時,可以借助難度適中、合理的問題以及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展開,并將人格教育滲透其中。教師在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答時,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富有真實感;如果教師不能為學生進行解答,則應坦誠。課堂外,教師應多舉辦和課堂內容相適應的課外活動,例如,關于歷史知識搶答賽、關于歷史事件看法的辯論賽、有關歷史資料的搜集展覽活動以及有關歷史故事的講述等。在活動進行時,教師就可以借用這些真實的歷史資源來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學生自信心就提升,對于獨立人格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總之,新課程改革強調歷史課教育要以人的發展為本,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這是教育現代化的中心內容,也是人的現代化的核心要求,作為班主任的歷史教師,應牢牢抓住這個契機,改革傳統教學,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格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社會理想和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社會公德和對人的理解與寬容。只有將歷史教學與班級管理工作相結合,將育才與育人相結合,才能解決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才能扭轉教育的偏差,才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