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晶
摘 要: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我國快速進入現代化發展階段。在全球大學中,我國的工程教育范圍最大,工程領域在校生約占全國高等教育人數的三分之一。但是,我國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學理科化,對于通識教育與工程教育、實踐教育與實驗教學之間的關系和區別存在模糊認識,工程教育與行業企業實際脫節太大,工科學生存在綜合素質與知識結構方面的欠缺。
關鍵詞:新工科理念;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培養
引言
科技大發展使我國各行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隨著世界各國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節能減排的新能源汽車成了當下的熱點新興產業,也是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趨勢。
1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形勢下社會需求和經濟發展,具有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掌握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技能,具有國際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多元化人才。因此,合理剖析現階段工科人才脫離實踐的現狀,構建產業結構與人才需求的動態更新機制,準確定位專業辦學方向;構建“入口寬一些,出口多交叉”的課程體系,推進“課程+”建設;加強專業與產業對接,加大“產業高手進入校園,學生走進產業動手”力度,構建“+實踐”教育體系,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構建完善的課程建設與實踐環節的管理監督機制,形成“校本管理與產業反饋”的雙重兩向人才培養模式。
2構建專業理論與實踐相對應的課程體系
針對中國新能源汽車“三縱三橫”的研發格局,緊密結合國家新能源汽車的產業政策,深入新能源汽車生產及服務企業了解職業崗位標準和要求,以真實的工作過程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為依據,構建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理論與實踐相對應的課程體系,即“新能源汽車技術”對應設置“新能源汽車基礎實訓”和“混合動力汽車技術實訓”,“新能源汽車電池與維護”和“電動汽車充電技術及系統”對應設置“動力電池及充電技術實訓”,“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與控制器”對應設置“新能源汽車電機及控制技術實訓”,“新能源汽車綜合故障診斷”對應設置“新能源汽車故障診斷與檢測實訓”,“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對應設置“汽車底盤構造與維修實訓”,“汽車電器設備”對應設置“電工技能實訓”和“汽車電器實訓”,“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對應設置“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實訓”等。同時,深入了解新能源汽車主流車型的技術變化,以新能源汽車的整車及零部件產品使用說明書為框架,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改革課程內容,使教學內容和職業崗位的要求無縫對接,并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同步提高。
3汽車專業人才培養理念轉變
汽車專業人才培養中,首先要求教師在教學理念上轉變,注意自身綜合素養的強化。作為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人才培養體現在各類專業院校上,盡管目前部分院校已開設相關的課程,但教學理念過于滯后,無法與新能源汽車市場環境相吻合,要求在教學理念上轉變。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應對能源汽車產業市場進行調查,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與模式。若條件允許,教師也可對新能源汽車企業做相關調研,了解企業生產工藝流程與生產組織方式,明確各崗位在人才能力與知識方面的需求,在此基礎上整合教學與實踐知識內容。
4以突出專業技能和提升綜合素質為導向,建設課程體系,培養創新型人才
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的迅猛發展,汽車生產企業所儲備的人才絕大部分來源基本都是從傳統車領域自學轉型和汽車整車廠商就某一具體模塊專項培訓構成,人員的層次和學歷參差不齊,新能源汽車產業作為“工業化+電子科技化智能化+互聯網”的新型產業,不僅要求企業員工既懂傳統燃料汽車技術,還要懂電池、電機、電控、網絡通訊技術以及相應單元模塊的保養、檢測和診斷維修等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業技能人才。而具有“一技之長”的專業技能人才只有高職院校通過開設專業且系統的人才培養才能符合企業這種強烈而迫切的剛需。所謂“一技之長”是指學生在某一模塊或某一單元達到高、精、專,即“從初學者到專家”的能力成長,突顯專業特色,并能將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彰顯高職院校在系統培養創新型專業技術人才的特有優勢,真正做到按照企業的需求專向輸出人才。由于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融入了當今前沿科技,技術含量高、前瞻性強,同時新能源汽車中的設備和元件的更新換代速度快,這就意味著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技能人才既要具有豐富的信息科技知識面,也要具有快速學習和整合已有信息資源的綜合素質能力。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缺乏積極主動性、自律和自控性差、紀律觀念淡薄以及自信心不足等特點,高職院校在進行編排教材內容時應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人才培養規律,根據企業的工作崗位需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構建“工學結合、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讓人才的綜合素質能力與企業的崗位需求達到最佳匹配度,更好的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圍繞“新工科”建設的挑戰、機遇與路徑,推動協同育人、人才培養與國家需求相適應、讓工程教育回歸工程,是當前高校研究探索的重點。因此,大力推動車輛工程專業課程與實踐教育體系改革,探索創新創業育人體系建設模式,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是必然趨勢和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海生.跨界融合:“互聯網+”背景下“新工科”的發展邏輯與建設目標[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3):13-18.
[2]易資興,王曉芳."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的電氣類專業校企合作新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7,(51):99-100.
[3]候翠紅.新工科建設產學研融合培養卓越化工人才[J].河南化工,2017,(1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