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琦
摘 要: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促使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非營利組織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從農村非營利組織的概念內涵出發,分析了農村非營利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必要性;進一步闡述了當前農村非營利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戰略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更好地發揮農村非營利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作用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 農村非營利組織 參與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建設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同時,十九大報告中也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近代社會以來,人類社會需求的滿足主要通過四種途徑:法定途徑;商業途徑;非正式途徑;志愿途徑。隨著社會結構(包括家庭結構)和環境的變化,非正式途徑的作用不斷弱化,非營利組織在滿足社會需求中的地位日趨重要。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對農村非營利組織參與問題全方位加以審視是十分必要的。
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非營利組織參與必要性
(一)政府失靈
政府失靈理論是由美國經濟學家伯頓·韋斯布羅德提出,政府、市場和非營利部門都是滿足個人需求的手段。這三者在滿足個人的需求方面存在相互替代性。正是由于政府和市場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的局限性,導致了對于非營利部門的功能需求,這是非營利部門存在的主要原因。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地區與農村地區差異巨大,對于志愿的需求也不盡相同,農村地區對“本土的”非營利組織的需求也更加迫切。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非營利組織能夠有效滿足農村居民多樣需求,一定程度上彌補政府職能缺位。
(二)農村地區總體發展落后
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重大部署決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是鄉村地區一直是發展的落后地帶。一方面是數千年的農耕傳統造成的農村地區農業為主、附加值低的生產結構;另一方面,建國后實行的以農村來供養城市的政策,使得資源都向城市地區涌入,導致鄉村地區社會資源和自燃資源的不足,缺少了發展經濟的必要條件。
(三)農村居民權益受損現象頻發
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地區基層政府在征地或拆遷過程中,受“政績”及經濟利益等因素的驅使,常常肆意降低征地補償標準。二是土地流轉過程中,部分區域基層政府經常直接介入或者參與土地流轉,“強定強轉、強轉強買”。三是一些企業出于規避社會責任或自我利益最大化考慮,經常不與農民工簽訂正式用工合同,并時常侵犯其正當權益,任意降低、惡意拖欠、非法克扣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勞動報酬。
二、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非營利組織參與面臨的困境
(一)缺乏政策法律支持
首先,法律定位不明確。我國現行的相關政策法規對農村非營利組織的性質難以有個明確的界定。其次,政策限制過于苛刻。《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在同一行政區域內已有業務范圍相同或者相似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沒有必要成立的,對于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成立申清可不予批準。實際導致的結果卻是民間組織同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獲得批準的可能性變得更小,限制了農村非營利組織的發展。
其次,非營利組織登記注冊的繁雜限制。現實中很多的農村非政府組織并沒有明確的主管單位,這些組織就無法進行相關的登記注冊,不符合“行政合法性”因此也無法取得法律上的合法地位,導致沒有合法的身份,甚至有的農村非政府組織登記為企業法人或者根本不進行注冊。
(二)社會環境不成熟
首先是傳統觀念影響認同度。在鄉村社會,農民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奔波于自家的生計之中,對于集體的事情,一般都是采取能少參與就少參與、能不參與就不參與的態度,缺乏主人翁思想,公民意識十分的淡薄。再加上非政府組織作為西方的“舶來品”,對于農村社會來說顯得更為的陌生和新奇,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村非政府組織在鄉村社會中遭受冷漠對待,使其很多工作難以得到農民的積極支持。
其次社會資源投入不足。資金缺乏是許多非營利組織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資金的缺乏使得農村非營利組織沒有應有的財力實現為公益服務的社會使命,其中有不少組織處在名存實亡的“休眠狀態”。
(三)農村非營利組織自身發展不足
影響非營利組織的服務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可以說是組織自身的素質。目前,我國農村非營利組織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之一就是農村非營利組織整體素質不高,很多的農村非政府組織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的散漫隨意,在運行中也并沒有形成嚴格的各項規章制度、內部沒有明晰的管理機制,或者即使有各種規章制度在實際運行中也不嚴格要求,日常的管理與運行完全靠領導者的威望等因素的推動,缺乏參與的積極主動性,再加上成員文化層次普遍較低,這就導致了很多農村非政府組織運行的混亂,進而影響到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
三、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非營利組織參與對策建議
(一)完善法律法規,保護農村非營利組織合法性地位
1、完善立法,填補農村非營利組織法律空缺
我國是一個嚴格的法治化國家,“依法治國”一直是我國所奉行的基本理念,任何組織都應該受到法律法規的約束,農村非營利組織自然也不例外。但是,法律約束的重要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要加快與農村非政府組織有關的法律法規的完善。要對農村非政府組織在組織成立的資格審查、注冊登記以及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通過法律的效用使農村非政府組織的職能更加明晰,也能更好的對責任等方面加以界定,進而促使其照準自身定位、明晰其承擔的具體職能與責任,幫助農村非政府組織更好的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2、區別解釋,照顧農村非營利組織的特殊性
由于產生和發展等發面的的薄弱基礎,使得農村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要遠弱于與其他社會組織,農村非營利組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來看,我國針對城市非營利組織的關注與研究遠遠的超過了農村非營利組織,表面上看,農村非營利組織與城市非營利組織并無區別都適用于相同的法律法規、都實行相同的標準,但實際上,農村非營利組織由于其特殊性導致其在資金的籌措、人才的引進等方面都明顯的弱于城市,并存在有很大的劣勢。因此,法律法規的一致以及相同標準的施行對于農村非營利組織的發展有不利的影響,要抓住普遍性中的特殊性,既顧及非營利組織的普遍性又要重視和保護農村非營利組織的特殊性,強調對法律解釋的區別對待,保護農村非營利組織的特殊性。
(二)培育和完善社會環境,消除農村非營利組織參與障礙
1、培養公民意識
公民的參與意識對于“中間性”組織的發展有正作用,而參與意識的增強則有賴于“公民意識”的提高,也就是說,公民意識會間接對農村非營利組織的發展產生有益的影響。然而,在我國,鄉村社會有著其自身的特征,自古以來鄉村社會都是作為一個完全封閉或半封閉的公共空間而存在的,在加上傳統的小農思想等的影響,相較于城市地區,鄉村社會的開放程度一直都是比較低的,村民的“公民意識”積弱。農村非營利組織可以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活動來有效提升村民的公民意識,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例如開展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法制宣傳活動等,逐步強化鄉村民眾對自身權利、法定義務和民主理念的認識,并逐漸激發其參與熱情,培養其主人翁精神。
2、加強宣傳,提升民眾對農村非營利組織的信任
于農村非政府組織來說,鄉村社會的支持是十分必要的。鄉村振興戰略需要多方協調、有序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缺失村民的認可、缺乏相互之間的信任基礎,所產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農村非營利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難度。目前來看,在鄉村社會中存在的由于對農村非營利組織的模糊認知所產生的對其的不信任、不認可,甚至排斥或抵制,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非營利組織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腳步。消除這種模糊認知所造成的不利影響,還需要從根本上,加大農村非營利組織自身的宣傳力度,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來宣傳自身,可以通過分發宣傳頁、黑板報、開宣傳會等方式,將自身成立的合法性、性質、工作職責、工作目標、工作內容、工作實例等對鄉村民眾進行宣傳,通過宣傳來獲得鄉村民眾的信任與認可,為參與鄉村振興戰略設鋪平社會環境這一道路。
(三)加強組織自身能力建設,提供參與的有效性
1、完善內部運行管理機制,規范組織內部管理
內部運行管理機制的健全程度影響著組織自身功能的發揮、公信力的樹立與提高等諸多方面。針對現階段農村非營利組織在內部運行管理機制方面的缺陷,健全內部運行管理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通過制度的形式對組織的運行管理加以規范。為了保證農村非營利組織的運作更有效率,應建立和健全組織運行管理的相關制度,可以通過制定和完善日常管理、資金管理、監督管理等方面的制度通過制度的約束來實現組織運行管理的規范化。其次,重新梳理管理流程,打造管理流程的標準化。要針對農村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流程進行重新的思考和設計,可以通過吸取企業等成功的管理理念,尋找更加有效率的管理流程,切實提高農村非營利組織的管理水平、辦事效率和服務能力。最后,加強組織紀律,完善內部監督與管理。在組織的內部形成信息的公開透明,做到權責一致,對各崗位的職責與權限進行明確分工,并加強對組織成員的監督,提高其社會責任感,同時還需要強化組織內部監督管理,確保工作的順利進行。
2、加強人才隊伍引進與培養,不斷提升組織服務水平
人力資源在二十一世紀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擁有一支專業人才隊伍是保障農村非營利組織內部管理能力和外部服務能力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樹立明確的宗旨和目標,并借此來吸引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加入。農村非營利組織區別于其他組織的最顯著特征就是其公益性,這種高尚的宗旨往往會激發人們的使命感,通過樹立明確的宗旨和目標,往往是吸引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的關鍵。其次,拓寬人才引進渠道。目前來看,現在很多農村非營利組織內的小部分人才還是由鄉賢精英構成,他們雖然有一定的領導和管理能力,但是往往并不具有什么專業背景,可以通過面向高校和社會來引進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通過筆試、面試等形式來選拔人才,并給與相應的待遇與政策優惠,并提供醫療與養老等社會保障等便利條件來吸引高素質人才的加入。最后,要加強組織成員培訓。對現有人員加強培訓,以提升組織成員的管理能力與專業能力,可以通過定期聘請或志愿招募有各領域專業背景的老師來授課,通過不斷的學習來逐步的加強組織的人才隊伍建設,提升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名. 社會組織論綱[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
[2]康曉光. NGO 與政府合作策略[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48
[3]史振厚,鄒德秀. 試論發展農村非政府組織的必要性[ J] .農村經濟, 2005(2).
[4]潘海洋 , 薛穎 . 農村非營利組織基本理論研究[J]. 實事求是 , 2010, (03) .
[5]汪笑.探析我國農民組織的興起及其對鄉村治理的意義[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 23(1).
[6]朱余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域下的農村非營利組織發展問題研究[J]. 農村經濟,2013(3).
[7]謝甫城. 非營利組織參與農村老年社會保障之憂[J]. 勞動保障世界,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