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琪
摘 要:文章通過詳細介紹何為無政府主義,巴金對于無政府主義的接受以及無政府主義與巴金早期創作等三方面,說明無政府主義怎樣影響了巴金早期的創作。
關鍵詞:巴金、無政府主義、早期創作、個人意識、革命道路
巴金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最虔誠、最積極的無政府主義者之一,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巴金是翻譯和撰寫宣揚無政府主義著作最多的人,其數量遠遠超過了中國無政府主義者的精神領袖師復;同時他也是與國外無政府主義者聯系最多的中國人之一。[1]巴金也曾在大量自述性文字中一再表白自己信仰無政府主義,稱愿意做“克魯泡特金的信徒”,并愿意為之奮斗、獻身。
一、何為無政府主義
無政府主義是國際工人運動中的一股小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潮,是一種空想的社會主義思潮,反對國家,反對政權,反對一切束縛。提倡絕對自由的生存狀態。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論,這種美好而不切實際的生活狀態是人類社會處于“本我”的生存狀態。[2]19世紀,法國人蒲魯東真正使這種思潮成為有影響的社會政治思潮。蒲魯東否認一切國家和權威,其目的是形成生產者之間“永恒的公平”,防止他們遭受破產的厄運,使小私有制永世長存。[3]
1907年6月22曰,在法國巴黎也出版了中國無政府主義者的刊物《新世紀》,該刊物被無政府主義者視為“吾黨第一之言論機關報”,由李石曾主筆。《新世紀》從創刊到1910年5月,共出版120期,產生過巨大社會影響。[4]
二、巴金對于無政府主義的接受
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個封建大家庭里。在五四運動前,巴金和其他的少年一樣,兒童時期讀《三字經》、《百家姓》等,少年時期閱覽《說岳全傳》、《水滸傳》等古典小說。五四運動爆發后,新思潮的沖擊波強大而無所畏懼,涌進四川,給青年巴金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巴金自己所言“我們是五四運動的產兒,是被五四運動的年輕英雄們所喚醒所教育的一代新人”[5]1920年,在巴金15歲的時候,克魯泡特金的《告少年》徹底的打開了他的胸懷,他覺得這本書上寫的都是自己想要表達去無法訴說的想法。
而巴金真正地懂得什么是“無政府主義”是在接觸到了北京大學無政府主義組織實社編輯的《實社自由錄》后。在這里巴金讀到了“精神母親”愛瑪·高德曼的思想,他回憶說“那里面高德曼的文章把我完全的征服了。不,應該說把我的模糊的眼睛洗刷干凈了,在這個時候我才有了明確的信仰。”[6]
三、無政府主義與于巴金早期創作
巴金對無政府主義的信仰,不僅沒有限制他的創作,相反,它是造就巴金成為我們所看到的作家形象的重要條件。可以說,無政府主義給了巴金文學創作的動力,使他閱讀、翻譯大量的無政府主義者的傳記以及作品。同時,無政府主義運動的衰落也刺激巴金將自己的信仰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并通過創作去思考、探究中國革命發展問題。
在巴金前期的文學作品里塑造的人物形象很多都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尤其是無政府主義信仰者的群像。在小說《滅亡》、《新生》、《愛情三部曲》等里塑造了一個個有個性的無政府主義信仰者的形象。他們大都具有那勇于毀滅和自我犧牲的特征:充滿熱情、執著于尋找生命的意義。他們是一群典型的殉道者,無政府主義者的化身。[7]
《滅亡》是巴金第一篇小說創作。與其他文學形式相比,巴金更傾向于借助小說創作這種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作品中的杜大心這個形象,集中體現了在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下巴金個人主體意識的顯現。
杜大心深切同情被壓迫、被剝削的貧苦大眾,痛恨軍閥混戰、帝國主義的侵略對人民犯下的種種罪行。但是,為了人民大眾而犧牲自己的革命者,人們所表現出來的冷酷、麻木不仁,又使他懷疑他所信仰的自我犧牲的意義與價值。他自己的力量又是那樣微不足道,于是他開始恨人類恨自己,這就造就了他從始至終的痛苦與矛盾。
巴金一直在不安的多變的情緒里尋找精神的支點,他有時甚至把客體世界的變化過程省略了。因而自我的掙扎,心靈的騷動籠罩著他的全部創作過程,以至成了他的小說世界的主宰。”[8]杜大心面對的無法解決的矛盾,正是巴金這個時期的革命困惑的一個縮影,“我承認,我底過去某一時期的思想確實是那樣,而且也矛盾的厲害”。[8]巴金從克魯泡特金那里得來的自由平等與自我犧牲以及愛人類的思想,給了他革命的熱情與信念,但是中國革命現狀卻令他的理想無法實現,理想的美好與現實的殘酷之間的矛盾,最后幻化成杜大心貫穿全篇的痛苦與苦悶。
我們不能因為巴金理想或者政治主張的是非來片面的評價巴金作品的好壞,正如魯迅曾評價道:“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他固然有“安那其主義者”之稱,但他并沒有反對我們的運動,還曾經名列于文藝工作者聯名的戰斗的宣言。[10]”
當然,無政府主義作為巴金的信仰,在造就了巴金的同時,也給他的作品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感情的淺露,人物形象的雷同現象等等,都與這一信仰有關。從觀念上說,巴金經常表示對文學的輕蔑,也是由于他看重信仰的結果。其作品藝術手法上的單調,敘述技巧的單一[11],都與這一文學觀有密切關系。
參考文獻:
[1]:張全之. 無政府主義與中國近現代文學[D].南京大學,2004.
[2]:王剛.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源語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3][4]:朱美榮. 五四時期吹響的社會主義“集結號”[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
[5]:姚健.巴金是怎樣接受無政府主義思想的[J].齊魯學刊,1989(06):66-69.
[6]:巴金.《短簡》.《巴金研究資料》.[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7]:戈雅.無政府主義信仰的曲折之路——青年巴金對歷史、時間與革命的反思.[J].文學評論,2017(01):215-223.
[8]:孫郁.從生命價值的確立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巴金創作的心靈歷程[J].文學評論,1988(03):57-66.
[9]:《<滅亡>作者的自白》.《巴金專集(1)》.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
[10]:《魯迅全集》.第 6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11]:張全之.“巴金與無政府主義”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中國文學研究,2009(0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