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武
【摘要】“讀”是學生的語文能力之一,一個學生只有把課文讀通順、流利,他才能去說、去寫,從而提高語文成績。在筆者看來,“開口讀”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幾點:一是“開口讀”是思維訓練的必經途徑;二是“開口讀”是語感訓練的常規要求;三是“開口讀”是理解文義的源頭所在;四是“開口讀”是積累記憶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開口讀;語文;語感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惫P者讀過諸多關于語文新課標的解讀,參加過多次培訓學習,專家論述、學者研究、名師示范等。歸結得出一句話:語文學科很重要。在極其強調教學質量的今天,諸多理論研究固然重要,然而要很接地氣卻不容易。
一、“開口讀”的教學現狀
“開口讀”區別于“朗讀”?!伴_口讀”要求把文章讀通順、讀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朗讀”則是更高層次的要求,諸如要有感情、要入情入境、要輕重緩急等,是建立在讀懂了的基礎上的。關于“朗讀”,相關論述早已文如瀚海,而關于“開口讀”的研究卻是很少人涉及。這或許被認為是平常的事,不必在意。但往往被忽略了的、最平常的事,卻是最要緊的事。我們知道,上課要備課、寫教學設計。那么我們看到,無論是部編版、人教版、北師大版教材的教師用書,還是我們收集查閱的網絡資源,但凡寫教學目標的時候,有一條是必寫的——“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那我們是否真的做到了每一課、每一個學生都達成了此目標?且不說“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僅就“通順、流利”而言,我們也未必做到了。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留意到一些現象:語文成績好的學生,能把課文讀得通順、流利(且不論感情有否);語文成績一般的學生,能基本把課文讀通順,談不上太流利;語文成績不好的學生,要開口把一篇文章讀完都是一件費勁的事,更談不上通順了。由此看出,“開口讀”對學習語文有多重要?!白x”作為學生語文能力之一,每一位語文教師的教學經歷無不證實:學生只有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才能知道如何去說、去寫,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
二、“開口讀”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
“讀書”首先當然是開口讀、大聲讀,讀通順、讀流利。在筆者看來,“開口讀”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以下幾點。
1.“開口讀”是思維訓練的必經途徑
愛因斯坦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語言的。一個沒有很好掌握語言這一思維工具的人,其智力發展會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我們的語文教學正是在訓練和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加強語言思維訓練,而“開口讀”就是必經途徑。但縱觀教學現狀,不少教師在教學中顧此失彼,忽視了二者的關系。大多數教師慣常的做法都是把“講”放在首位,四十分鐘課堂,老師恨不得要講三十五分鐘,甚至更長。但當我們想請一位學生單獨起來開口讀書的時候,舉手者寥寥無幾,且這些舉手的學生往往多數是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若我們非得請不舉手的學生起來讀,往往會遇到學生站在座位上或不知所措、或讀得斷斷續續、或錯字漏句等等的尷尬情景。因此,要加強學生語言思維能力訓練,就要從“開口讀”開始。
2.“開口讀”是訓練語感的常規要求
葉圣陶先生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我認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感是人對語言直接、整體的感受,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讀為本,培養語感尤為重要。因為培養語感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所以,“開口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常規要求。筆者現任班級是從四年級接手的,該班學生的第一節語文課的第一次讀書聲讓人難以接受,聲音小且不整齊、毫無語感可言。也就是從這一節課開始,筆者狠抓讀書習慣:老師范讀、老師帶讀、學生齊讀、提問學生讀……一個單元后,筆者布置了一項特別的語文作業:本學期剩下的課文,每一篇課文學習之前,安排一個學生單獨讀。要求是:讀通順,讀流利;抽簽分配任務。在筆者看來,只有把文章讀通順、流利了,學生才能在感悟語言文字的表情達意和提高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領悟能力上做文章。
3.“開口讀”是理解文義的源頭所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是一種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也是一項最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里,筆者不由得想起了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描寫讀書的情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壽鏡吾先生教孩子讀書并不釋其義,只是讓學生開口大聲讀,他深信,孩子們讀著讀著就會明白當中之義。雖然“小魯迅”不喜歡這么讀書,但正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日后的魯迅先生取得了世人皆知的成就,可見讀書對理解文義的重要性。
4.“開口讀”是積累記憶的前提條件
一個人語文能力的高低,關鍵在于其是否會主動積累知識,并將之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開口讀”是背誦、積累和記憶的前提條件。這里所說的“開口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死記硬背,需要學生做到“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通過長期的“開口讀”,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古人十分看重記誦,強調學生要多讀多背,熟讀成誦。而現今的學生語文水平明顯底氣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少開口讀,不愿開口讀。夏丐尊、葉圣陶曾撰文指出:“讀,原是很重要的,從前的人讀書,大都不習文法,不重解釋,只知在讀上用死工夫。他們朝夕誦讀,讀到后來,文字也自然通順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闭f到這里,筆者想對教材編寫者們提點小建議:選文宜少不宜多;選文宜短不宜長;選文宜精不宜雜。筆者覺得,現行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的教材對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學習負擔。有些選文要讓學生“開口讀”似有勉為其難之感。我有一個大膽且不知是否合時宜的建議:減負——從精編精減教材開始。
總而言之,讓學生“開口讀”,大聲地讀起來吧!我預想,只要我們真正認識到“開口讀”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性,真正把學生的“讀”放在突出的位置,語文教學就會走進“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理想境界,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質就會得以提高。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