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首先從個性層面出發(fā),通過對《舌尖上的中國123》的選題敘事風格、拍攝剪輯技巧、文學解說文案對《舌尖上的中國123》進行比較,意在得出美食紀錄片存在的特殊性問題;繼而分析中國美食紀錄片存在的共性問題;最后針對美食紀錄片的發(fā)展困境,對癥下藥,給出未來出路建議。
關鍵詞:中國美食紀錄片 舌尖上的中國發(fā)展困境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0619828
一、紀錄片與美食紀錄片
(一)紀錄片的概念界定
“紀錄片”一詞最早由著名的英國紀錄片導演約翰·格里爾遜提出,但是他并沒有對記錄片的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學術界對紀錄片仍未形成統(tǒng)一定義,文藝工作者將紀錄片提煉總結為:以現(xiàn)實的真實生活為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xiàn)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加工和展現(xiàn),通過真實的本質引發(fā)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表現(xiàn)形式。[1]從以上的概念表述可知,紀實性是紀錄片的生命,它要求影片從真實的生活出發(fā),通過真人真事的拍攝記錄,賦予作品一定的精神力量,以此來折射出作品背后的意義。
美食類紀錄片是以美食為影片主體的紀錄片類型,但它卻不是孤立的“美食節(jié)目”。烹飪美食的過程中,隱藏在食物之下的情感和美學也隨之浮現(xiàn)。美食類紀錄片中“食材”僅是一個被攝物體,屬于一種表象和外在。單純的美食呈現(xiàn)缺少必要人文情懷,容易使美食類紀錄片陷入趨同化的胡同。
二、《舌尖上的中國123》的系列對比
(一)敘事藝術表現(xiàn)手法的感染力度
《舌尖上的中國1》共分為“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時間的味道”、“廚房的秘密”、“五味的調和”、“我們的田野”七個選題,每一個選題在敘事過程中圍繞“美食”這條主線,穿插美食與祖國的大好河山,美食與人物的情感聯(lián)系等內容,加深了觀眾對美食“美食”的概念。如在《自然的饋贈》中首先普及了松茸的知識,再將鏡頭轉向卓瑪尋找松茸的艱辛,然后鏡頭再轉向對松茸的烹飪上,通過鏡頭、轉換和穿插,將人和美食的故事一一道來,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舌尖上的中國2》共分“腳步”、“新傳”、“時節(jié)”、“家常”、“秘境”、“相逢”“三餐”以及拍攝花絮等內容,。這一季的敘事藝術手法,關注點在人,敘事起興,跟著娓娓道來的解說詞,了解那普通老百姓最平凡的生活,敘事中流露出濃厚的人文情懷,引發(fā)觀眾的共鳴,敘事藝術表現(xiàn)感染力主要體現(xiàn)在在觀眾的情感層面。
《舌尖上的中國3》共分為“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yǎng)”“時節(jié)”、“融合”8個主題。舌尖3探索中國美食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傳演變,減弱了故事性,美食的主題不突出。如“宴席”為了追求古老的畫面感特意選擇古老房子擺拍,觀眾無法通過畫面鏡頭感知美食與人文的關系,難以引發(fā)精神層面的共鳴。
(二)拍攝手法的專業(yè)性和剪輯的流暢感有較大落差
《舌尖上的中國1》運用了大量的慢鏡頭和特寫鏡頭拍攝美食烹飪過程,在快慢有序的剪輯下,將美食、人物的畫面配以音樂,和諧度較高;每集的開頭畫面都是氣勢磅礴的祖國河山,以廣闊的視角呈現(xiàn)土地與美食的關聯(lián),繼而是人物的特寫鏡頭,伴隨著富有文學性的解說文案慢慢地帶領觀眾走入正片。
《舌尖上的中國2》的拍攝手法仍舊沿襲了第一季的很多優(yōu)點,拍攝角度的設置別出心裁。如在拍攝水稻導入簍中,蝦醬倒進壇子中,辣椒倒入框中的過程,常將攝像機放在袋子,簍子和壇子的內側底部,以一種從下向上仰視的拍攝角度來拍攝食物,視覺沖擊力很強,視頻剪輯流暢感強。但是,與第一季相比故事性更強,美食的鏡頭特寫明顯減少。
《舌尖上的中國3》食物畫面的精美程度明顯減弱,在《香》這一選集里,不管是麻辣燙、煎餅果子還是胡辣湯,特寫和抓怕的角度無法產(chǎn)生令人垂涎的美感。在《廚具》篇里除了開頭幾分鐘涉及美食剩下內容講完鐵鍋將刀具,講完壇子講陶具;視頻剪輯的流暢度差,剪輯混亂急促,錯位的人物采訪鏡框,慢速鏡頭直接放慢了幀數(shù),使美食的美感全無。
(三)從文學性強的解說文案到漏洞百出的常識性錯誤,專業(yè)性備受病。
《舌尖上的中國1》的解說文案融美食,文化,地理,詩歌于一體,通過富有詩意的解說將食物與自然、人類的息息相關展現(xiàn)出來。在《自然的饋贈》開頭,伴隨著高原,湖泊等自然景觀的畫面,娓娓道來——“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富戲劇性的自然景觀,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線。這種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種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這樣多潛在的食物原材料。為了得到這份自然的饋贈,人們采集,撿拾,挖掘,捕撈,穿越四季。”①解說詞流暢和諧,感情有起伏,并運用多種修辭,文學性較強。
《舌尖上的中國2》繼續(xù)沿襲了第一季解說詞的詩意美感,同時有許多從科學原理解釋美食的解說詞,如在講述豆花時:“通過加熱,鹵水是蛋白質分子連接成網(wǎng)狀結構,豆花實際上是大豆蛋白質重新組合的凝膠,擠出水分,力度的變化將決定豆花的口感。②這種科學性的普及,能夠引導觀眾更客觀正確地了解食物。
但是,《舌尖上的中國3》播出后,解說文案的知識性錯誤紛紛被網(wǎng)友吐槽。如第三集《宴》中主人公葉放拿著把剪刀在園子里剪下來一株植物的果實,后被專家證實為南天竹,汁液含有微毒,有毒的植物出現(xiàn)在美食紀錄片中也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批評,此外,將美國引進的大口黑鱸當成花鱸,將渭南的水盆羊肉說成是西安當?shù)匦〕缘纫恍┏WR性的只是錯誤也紛紛被指責專業(yè)度不夠。
三、舌尖系列后美食紀錄片創(chuàng)作存在的問題
自《舌尖上的中國1》熱播后,成為了美食紀錄片的IP品牌。中央電視臺和地方電視臺在美食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上下了不少功夫,總體而言,具有以下幾個問題:
(一)美食紀錄片的市場宣傳力度小
美食紀錄片的出現(xiàn)豐富了我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內容,拉近了紀錄片與電視大眾之間的距離,并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人文意蘊,是當前電視紀錄片的重要類型。[2]
美食紀錄片要如何走向全國化,擴大市場宣傳度?央視打造的美食紀錄片應該如何更好地走出國際,提高文化軟實力,這些都是涉及市場推廣和文化傳播的策略,我國美食紀錄片應該更加重視這一領域。
(二)“美食”的主題與飲食文化的平衡問題
目前,中國的美食紀錄片存在兩個極端:一是單純記錄美食的烹飪過程,缺乏文化的普及和故事性;二是過度消費“人文情懷”,美食成為了情感的“陪襯”,這一個問題在《舌尖上的中國2》尤其明顯。美食紀錄片強調紀實性,在注重美食的同時也無法脫離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意義,但也要講究“適度原則”。
(三)美食紀錄片的故事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故事,是美食紀錄片必不可少的元素。一部優(yōu)秀的美食紀錄片應該通過美食故事傳遞文化情懷。[2]當前,中國美食紀錄片的故事化水平仍有待提高,如何將人物故事與美食更好地串連起來,又能表現(xiàn)美食的主題和美食背后的情懷是未來應該著重的筆墨。
四、中國美食紀錄片問未來發(fā)展出路建議
(一)打造能引發(fā)觀眾共鳴的美食主題,做好前期調研工作
美食紀錄片都要在前期調研工作下狠功夫,美食的食材,美食的歷史文化等都要有一定的考察,避免出現(xiàn)常識性錯誤。要將美食紀錄片的主題構想,地域美食文化、美食烹飪、美食的人文故事三者融合,傳達美食的同時傳達美食背后的文化。將美食紀錄片的主題凝結在具有特色的美食文化中,通過人物與美食的關系細細闡述,引發(fā)公眾的共鳴;
(2)注重拍攝的專業(yè)性和剪輯的流暢度,重視音樂審美增強“可觀賞性”
美食紀錄片包括了自然人文景觀,美食烹飪,人物等一系列鏡頭,時空跨度大,要根據(jù)紀錄片的故事進展進行有邏輯性的剪輯。拍攝過程中要注重美食烹飪過程的特寫,使其產(chǎn)生“食欲”;此外要注重畫面,解說詞和配樂的和諧程度。捕捉食物在鍋中進行煎、炸、炒時的聲響向人們傳遞食材的美味,可以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加強紀錄片的真實性;
(3)平衡美食紀錄片的紀實性和商業(yè)化,塑造美食紀錄片的品牌IP
平衡美食紀錄片的紀實性和商業(yè)性,是當前美食紀錄片發(fā)展需要解決的問題。美食紀錄片要遵循紀實性,但也要有品牌意識,政治,經(jīng)濟,文化領域的品牌效應都能衍生出極大的市場空間力,美食紀錄片作為影視文化的一部分,其商業(yè)屬性也不斷地凸顯。如在第三季《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廚具播出后,商丘鐵鍋被網(wǎng)友瘋搶,引領了短暫的經(jīng)濟潮流。
(5)創(chuàng)新美食紀錄片的制作風格,避免“千遍一律”
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引起重大反響,與其獨特的敘事風格,解說詞和注重美食烹飪過程逼真再現(xiàn)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風格,展示了美食更是將引起了人們對美食的食欲。這也表明,視覺美食和故事主題等都成為了美食紀錄片不可忽略的部分,要以強烈的人文情懷去創(chuàng)造更多具備了剪輯美學,聲音美學的紀錄片,形成差異化的風格。
綜上,美食紀錄片的未來發(fā)展出路需要從整體的藝術審美層面著手,從自成風格特色的美食主題入手,通過具有藝術美感的拍攝美學,剪輯美學和音樂美學三者的融合,提高可觀賞性,成功地打造特色鮮明的美食紀錄片風格,重視美食紀錄片的品牌意識,最終形成百花齊放的美食紀錄片創(chuàng)作陣地,才能實現(xiàn)美食紀錄片的進一步發(fā)展。
注釋:①②均取自《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
參考文獻:
[1]曹華.紀錄片中鏡頭的剪輯運用——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J].電影新作,2017 (04):96-101.
[2]任嬿如.光影呈現(xiàn)鮮美食材鏡頭捕捉風味記憶——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時間的味道》影像分析[J].
[3]李峰,賈寶玲.從《舌尖上的中國》分析紀錄片的故事化手段[J].戲劇之家,2017 (13):137.
作者簡介:陳木嬌(1993-)女,漢族,廣西貴港,研究生在讀,華南理工大學,影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