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銳和
筆者在山區任教多年,一直擔任語文科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寫作是學生非常頭痛的事。一到作文課,學生談“寫”色變。但寫作又是學生讀、寫、聽、說能力中最重要的一方面。近幾年來,筆者針對學生怕作文的現象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就拿人物寫作來說,筆者認為,如下三步驟是學生寫好人物作文的有效方法。
一、采訪
寫作,要避免“無米之炊”。要想寫作有話可說,有話可寫,關于人物的材料非常重要。材料從何而來?采訪中來。筆者的做法是: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寫作小組,每組設一個小組長,負責統籌該組管理。建立學習小組之后,我著重以下幾方面向學生強化采訪相關技能技巧:
1.鍛煉學生膽量。讓學生從自我介紹做起。大家上臺自我介紹,要求站姿良好,說話流利,聲音清晰。不同的學生要求不同,不敢上臺的學生可在座位上站著講。講完后,小組討論交流,特別把點評的機會給那些膽小、說話吞吞吐吐的同學,然后針對其點評進行激勵,特別是要找出學生在表達過程中的點滴閃光點給予表揚鼓勵,為學生樹立信心,從而敢于嘗試,敢于與人交流。通過近兩個星期的訓練,全班同學都有了明顯的進步:膽小的同學說話都變得自信,而且顯得落落大方了。小李是班上最膽小的學生了,平時很少與同學共處,沉默寡言,經過鍛煉后,他在周記上記下自己的體會:通過這段時間的自我介紹,我發現自己變了,上臺講話時我的腿不發抖了,黃老師,謝謝您給我那么多的鍛煉,我好開心!
2.善于發現典型人物線索。筆者鼓勵學生多與學生老師家長親戚等不同角色的人交流,從交流中發現典型。處處留心皆學問。有一次,筆者布置了尋找典型人物線索的學習任務:要求全班同學利用周末時間尋找身邊很有孝心的人物,不少于2個,而且要了解到“孝”的具體表現。結果全班同學都能完成任務,有的找到4、5個典型,而且材料充足。如小張找到的人物有外婆、表哥、村中的村長、志愿者。其中小張記錄下外婆的孝心表現在:外婆55歲,每天照顧半癱的外祖母,包攬了外祖母生活起居,從無怨言,每次見到外婆臉上雖然憔悴,但總洋溢著微笑,特別是看到外婆在為外祖母喂飯時,每喂完一口,總聽到外婆一句溫馨的話語:媽媽,您好棒……
3.善于記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為了讓學生懂得寫作材料的重要性,我要求學生平時上課做筆記,讀書看報做筆記,開會討論做記錄。習慣成自然,慢慢地,全班同學都養成了做記錄的好習慣。在一次采訪中,小王竟然還帶上相機,錄音筆,將采訪的過程錄了下來。筆者在班上多次表揚這位小王的積極行為,還把他在采訪時拍的十張照片在班上的圖書角展覽了兩天。在一次交談中,小王興奮地訴筆者,采訪很有趣,學到了好多書上沒學到的東西,因為采訪表現好,還得到爸爸的一份獎品——相機。筆者問小王拿到獎品時的感覺時,小王說:“我要繼續采訪,寫好作文,未來想做一名記者。”
通過采訪,同學們深刻體會到要想寫好作文,前提是有材料可寫;要想寫好人物作文,要搜集了解到典型人物的典型材料。只有這樣,寫出的作文才叫做有血有肉。
二、演講
學生在采訪的基礎上,進行演講,目的是讓學生重溫采訪場景,針對作文要求對材料查缺補漏,同時提高聽說能力。
1.分組演講采訪經歷,包括采訪內容。在學習小組內每一個成員都要演講,然后由各小組推薦兩名代表上臺在全班面前展示。在小組內,組長是小老師,對每一位組員都要點評,點評后每一位組員都要發表評價。小組演講重在訓練膽小不愿發言的學生。經過鍛煉,表達能力方面同學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小組代表上臺展示精彩紛呈。全班分五個小組,每組代表各顯神通,表現讓我意外。一堂寫作課變成展示課,同學們聚精會神聆聽,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有同學在講到:我現在終于知道,寫作文之前,只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只要收集好人物的典型事跡,不怕寫不好……還有同學分享時說到:周末采訪孝心人物,我看到了做下一輩對長輩的孝敬,深深體會到做父母的不容易,我認真檢查了自己,有很多做得不夠的地方,今天起我要好好對待父母爺爺奶奶……看到同學們臺上的演講,筆者被深深打動了!看到自己的學生通過自己的采訪實踐,收獲到的已經不單單是完成作文任務了。
3.教師點評學生的采訪。采訪是為了搜集人物的材料,可以越多越好,但從學生在臺上演講中,有的材料需要教師給予分析,加以點撥。如有的學生收集到材料只是泛泛而談,沒有實質性東西,這是采訪不深入的表現;有的學生采訪來的材料與表現人物的特點不吻合,材料沒有說服力;也有的學生采訪的材料過于片面,甚至道聽途說就拿來作文章的材料。如,一位學生寫學校的先進學生,采訪到的材料是:該學生每天早上早早就來到教室,看書,做題;每天下午,同學們放學打球去了,他還在埋頭學習……筆者讓學生分析,老師點評。學生居然能分析得很中肯:材料太普通,不具有典型性。
4.寫心得體會。講演之后,布置學生就講演寫心得體會。不少同學寫得很深刻。小謝寫到:開學初,我一直怕寫作文,每次聽到老師布置作文任務時,我都發愁,我特別害怕老師問我作文寫好沒有;如今,即將學期末了,我猛然發現自己對作文有興趣了,我還開始堅持寫日記了,在寫日記的過程中,我感到特別享受……另一位同學是這樣寫的:五年級之前,我清楚地記得,每一次作文都敷衍完成,有時是抄抄人家的,有時是東拼西湊,湊夠字數就了事,對作文也越來越不想寫,甚至想放棄了,自從上了六年級,在老師的指導下,我竟然發現自已其實不差,我會演講,會采訪了,作文也有話可寫了,我想我的變化都是老師的功勞……
其實,寫作前的采訪、演講,學生是在完成老師要求的任務過程中,是一邊學習,一邊反思,暨有獨立思考,又有團隊合作,自然而然提高了綜合能力,素質也得到提升。
三、寫作
有了以上兩步的充分磨練,進入寫作階段,學生自然會感覺容易多了。人物要特點鮮明、與眾不同,一要有典型事例;二要善于描寫。
1.典型事例是構成人物形象的主要因素。塑造個性獨特的人物形象,最好能通過兩三個例表現,要選擇最能打動人、影響人、具有感染力的事例。其中選擇的事例之間要有內在聯系,共同為塑造同一個人物服務。如,小張“記一位優秀學生”的作文中寫到三件事:第一件是品德好,第二件是學習成績優秀,第三是身體健康體魄好。仔細分析小張的作文是圍繞“德智體三方面”寫人物的,這樣的思路非常清晰,層次分明,結構完整。
2.善于描寫人物。人物描寫的方法很多,如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等等。不管哪種描寫都是為表現人物服務,有時為了表現人物的典型性,往往是同時進行各種描寫。如一位學生寫爸爸的“悠閑”這一特點時,寫道:爸爸右腳放到沙發上,沒有節奏地抖著腳,身子斜躺著,頭時不時晃一晃,哼著讓人聽不懂的調,音量不大小……筆者作了如下批語:你學會了觀察,學會了聆聽,你的爸爸真的“悠閑”!加油!
3.作文互評。學生互評作文,最后由老師總評。學生在評改中學到了他人的優點,同時也發現他人存在問題。實踐證明,通過互評作文,學生中發揚了互相學習的良好氛圍,對作文課堂教學產生良好反應,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以上三步驟,前因后果,步步相關,學生通過如此練習,初步掌握了寫人物的技巧,對作文興趣也越越來濃了;而且,通過三步驟的寫作過程,同學們從實踐中學習到知識,學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學習寫作的同時,提升了個人的綜合品質,可謂是一舉多得。近幾年來,筆者任教的學生,很多從不想寫作、害怕寫作、放棄寫作到現在的愛上寫作,筆者的寫作課越來越愛學生歡迎。更讓人欣慰的是,學生作文水平提高了,學生的精神面貌也變了,班里的班風奇跡般地好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