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靖 黃雪珠 郭銳 邱鋒
【摘要】本文從四個方面探討了在數學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認為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教學上是便利的,是受學生歡迎的,對培養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培養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改善他們的認知結構,形成與人合作的觀念和群體的創新意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全面地提高學生教育素養,促進國家教育向前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近些年新興的教學模式,相對傳統教學模式來說,它更靈活、更活潑,課堂氣氛更加熱烈,師生之間的互動更融洽,學生的思想更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已經逐漸成為學生最喜歡的課程模式,但這種教學模式也容易產生不足之處,無法讓學生真正積極主動地參與合作學習。我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與心得體會,對該種教學模式的有效性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有效分組是成功的關鍵
分組科不科學,有無有效?直接影響到合作學習的成敗。我們聽了一節本校某位老師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上的課,我們在聽課過程中發現有些小組全體成員都很活潑,學習氣氛濃,回答問題積極;可有些小組卻完全不同,沒有討論,只有聊天,也不回答任何問題。這一節課上的是一邊冷一邊熱,很不成功。課后,我們了解到,該老師分組時采用隨機的方式,讓學生自行組合,學生隨意坐。老師的干預,只是讓每小組男女比例均衡而已。由于學生都選擇了與自己相熟的人同組,以致成績好的在一組,成績差的在一組,一到討論環節就討論的討論聊天的聊天,老師根本無法掌控課堂節奏。后來,我們建議該老師運用“優勢互補”原則分組:成績好的與成績差的均勻分配到各個小組當中,選擇責任心強的學生做小組長,負責整合全組,引導合作學習;選一位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做展示者,代表本小組發言和作示范;小組成員之間互相監督和互相提醒,共同進步。該老師運用這一原則,又上了一節課,課堂氣氛融洽,大大改善了之前的困窘。
二、有效學習任務是教學有序進行的先決條件
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需要知道為什么要進行合作,要完成哪些學習目標,否則,學習學習就會無的放矢,就會不知所措,合作就會流于形式。如我校的一節公開課《分式方程》,由于老師設計的內容較多,每一個內容都要求進行合作,每次小組都不知道任務是什么,而且留給學生進行合作的時間很少,往往是幾分鐘就讓學生進行匯報、展示,使得學生無所適從,最后還得由老師給出結論,草草收場。
《新課程標準》提到:“教師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如果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就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朝向,這樣老師就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學習,教學活動就會更有序的進行。
三、有效展示是成果體現的重要保證
展示成果結論是合作學習的最后一個環節,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在經過動手實操、討論,驗證,歸納后形成的成果,就必須展現出來,接受挑戰和評價。但如果展現不到位,不能體現集體智慧的結晶的話,合作學習的成效就會大打折扣的。如果我校一節數學公開課《探索和表達規律》,前大半段教學活動都非常完美,老師的提點、學生的合作都很成功,但是到了展示階段,其中有一個小組的展示員由于緊張,上臺后說話結巴、條理不清,讓其他小組找出一些知識性的錯誤,使得該小組的結論不能令人信服,影響了小組的最終評價排名。
四、有效的主體地位是開展合作學習的根本
小組合作學習本身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分組合作的形式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活動形式,它就是要通過小組間的合作,相互傳遞和交流信息,從而激勵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但有的時候,老師往往會進行不必要的干預,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合作,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停留在老師“統一安排”下進行的,老師主宰一切。例如,某老師在上《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組》一課時布置學生對習題進行計算、分析、歸納,可過了一會,這位老師發現有小組計算習題的速度緩慢,立刻就把原有的條件降低,沒有讓學生體會到挫折感;一會他發現學生做錯了,又立刻叫停,不讓學生去試錯;到最后發現學生得出的結論不在本節課范圍內,又立刻把課程草草結束,不讓學生去進行進一步探究,只想讓小組合作學習一直在他的掌控當中運行。
《新課程標準》指明:“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在學生的學習探索過程中,通過交流、討論、合作學習等方式,適時有效地給予引導和幫助。”學生遇到挫折,嘗試了錯誤,甚至獲得高層次的知識,這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只有經過共同探討解決的辦法,在相互交流中大家相互各有所得,學生才能得到開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得到發展。教師在合作中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愿學,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使他們想學。
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讓我們體會到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是便利的、有效的,對培養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培養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改善他們的認知結構,形成與人合作的觀念和群體的創新意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全面地提高學生教育素養,促進國家教育向前發展。
[本文系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規劃小課題成果,課題編號:DXKT14501]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社,2012.
[2]崔愛妮.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探索[J].華夏教師,2019(03).
[3]李秀峰.淺談如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學周刊,2010(01).
[4]曾如輝.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神州·下旬刊,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