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菲
【摘要】葉圣陶先生曾經說:“教育到底是什么?往簡單里說只是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現代心理學認為,行為一旦變成了習慣,就是人的一種需要。當再碰到這類情景的時候,身體不由自主就會這樣做;如果沒有這樣做,就會覺得很別扭。此時的行為已具有穩定性,能夠自動化完成,不需要督促提醒,達到“習慣成自然”。
“萬丈高樓平地起。”小學語文教師,特別是低年段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點并不單單是傳授知識,更要在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上下大力氣,下足功夫。我們認為小學低年段的學生語文學習要培養五個學習習慣。
【關鍵詞】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習慣
一、認真聽
之所以現在的中學課堂中還存在一部分學生不會聽課或甚至不聽課的現象,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在小學階段沒有養成認真聽的習慣。上課的時候發呆或者開小差,甚至連自己的注意力是什么時候離開課堂都不知道,這絕對是需要老師和家長都必須重視的一件事。刻板的傳統教學確實容易導致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尤其是好動的低年級學生,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進教學方法。比如,課堂語言要盡可能充滿童趣,多點了解現在的學生課下喜歡的游戲或電視節目等,便于課上可以與學生更好地互動。在日常教學中,筆者發現通過講述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或趣事,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有了這些措施,不再擔心孩學生在課堂上會開小差,自然能夠提高聽課的質量和效率。除此之外,針對低年段學生的一些提高課堂注意力的小口令,比如“小眼睛,看老師!”“小耳朵,認真聽!”“小嘴巴,不說話!”等,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醒學生認真聽。
二、大膽說
積極發言是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認真思考的表現,同時也是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主渠道。課堂發言,要求學生首先要正確理解老師的提出的問題,然后根據問題給出合理的答案;不僅僅能夠同老師進行無障礙交流,還要和同學合作討論,在這種你爭我辯中的環境下互相啟發,以獲得更多的收益。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開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若果每節課前能夠抽五分鐘時間進行說話訓練,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開口。長期堅持,肯定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全員發展。在實踐中,開始也許主動參與的同學不多,甚至出現冷場的情況,但只要我們更有耐心地啟發學生,并緩和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慢慢放下心中的膽怯暢所欲言。一旦班上形成了輕松踴躍的談話氣氛,連那些十分害羞的孩子也會想主動表達的。
另一方面,口語和書面語之間,必須通過大量口語訓練,才能夠真正理解書面語的含義。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要讓學生認識到:每篇課文都是優美的范文,必須熟讀課文。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培養學生養成每天早上在規定的時間大聲朗讀課文的習慣,并做到熟練成誦。另外還可在班級中鼓勵學生每人建立自己的“閱讀存折”,以此督促提醒學生主動閱讀,把每次的閱讀時間登記在的“閱讀存折”上,并定期通過小組競賽,評選閱讀之星等方式開展班級內部的讀書評比活動。老師要及時把相關情況通過微信等方式通知家長,形成家校共同關注學生的讀書情況。通過這兩方面的結合,學生的語言能力,尤其是口語表達開放態度和能力都有了明顯提升。
三、正確寫
《新課標》指出:“寫字教育是小學語文教育的一項主要任務,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的握筆和寫字姿勢教師要加強巡視,出現不正確的現象要多提醒多糾正,常抓不懈。難度較大的筆畫和筆順等,教師要進行直觀教學,加強示范。要充分利用好田字格幫助學生正確書寫,讓學生知道無論一個字的筆畫多少,都要勻稱地分布在這個方塊形的空間內。對于一些易錯的漢字,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運用聯想記憶法來記憶。以“補”字為例,學生經常分不清這個字的部首是“衣字旁”還是“示字旁”,補什么?補衣服,所以“補”就是“衣字旁”!類似的還有“晴天”的“晴”,“春天”的“春”等,事實證明用這種方法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獨立思考
當學生在學習上有困難向老師或家長尋求幫助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用熱情的語言去鼓勵他們先自己試一試,如果學生實在無法解決,絕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而是要耐心啟發引導,讓他借助自己的力量領悟或發現答案。學生每一次獲得勝利的喜悅,就是對自信心的一次加碼,自然會更加勇敢地接受下一個問題的挑戰。但在日常教學中,也常常會遇到一些學生碰到難題完全不思考,或者說是不會思考,追根求源是因為家長的包辦代勞。一旦碰到了需要思考的問題,學生馬上就推給家長,家長則立刻“積極思考”,然后將正確答案告訴學生,學生再工工整整地寫在作業上本,久而久之便行成了 “一有問題只會找家長”的條件反射,于是就會出現“完美的作業,離譜的試卷”這種怪現象。
五、認真觀察
為什么在考試中經常會出現學生不按照要求答題的現象?十個中有九個都會說:看錯了。這個“看錯了”就是不認真觀察導致的錯誤。觀察就是讓學生有目標、有次序、有思維地“看”,可以借助現在部編版教材上精美的插圖來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低年級學生的對事物的關注多是停留在色彩鮮艷的圖片上,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利用好這些身邊的資源。以古詩《絕句》為例,在前兩句的學習中,筆者讓學生先看觀察插圖,說說畫面的景物,再來理解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的這首詩被后人稱為“有聲有色,有動有靜”,讓學生結合插圖就很容易體會這一意境了。在學習“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兩句詩時,學生能讀懂“窗、雪、門、船”,但對于整句詩的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于是筆者再讓學生觀察插圖,了解詩人所處的位置和角度,然后把自己想像成詩人在草堂中臨窗遠眺的情景,從而理解“窗含”的韻味。
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的,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既要發揮監督者的作用,又要嚴格要求自己和學生。因為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相對單調的過程,需要學生持之以恒,只有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