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強文
摘 要:文化教育要重視素養教育,使學生應當具備的并且能夠適應社會發展及終身發展所需的意志品質和能力素養,如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等核心素養。高中政治作為學校德育主陣地,既要立德樹人,又要承擔高校選人用才的任務,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要求對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有效探索。
關鍵詞:素養;政治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模式
文化、教育是用來培育人的,教化、培育什么樣的人,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要求,古今不同,中外有異。
一、中華文化歷來重視人的素養培育:國家社會需要為之進行前瞻性的頂層設計
自古至今,我國文化都重視人的素養的培養,《易經》中“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說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就可以知道時序季節的變化,而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美好情操、美好品德,就可以教化天下人民,讓人的境界提升,也讓社會發生變化,成為“文化”一詞的最早來源。
我國古代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進一步認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即人的天賦素質是相近的,因而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既順應了人們發展自身素養的需要,也說明人的素養是多方面的。
而且國家、社會、時代及人本身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國家、社會需要為之進行前瞻性的頂層設計,提出或設計關于人素養共同的核心的東西,以解決面向未來,社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以及他們應該具備哪些素養等問題。不僅使其能夠更好地工作與生活,還能促進國家的繁榮昌盛。
我們常說要“文以化之、教化天下”。作為一個過程,它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是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遵循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體力的活動,以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和階級所需要的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自覺、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二、高中政治核心素養: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
國外如歐盟、澳大利亞、美國、芬蘭、新西蘭、新加坡等紛紛進行核心素養研究,提出關于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
我國提出的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不同于一般意義的“素養”概念,“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貫徹實施核心素養教育有利于改變我國教育領域內始終大量存在的“唯分數論”的現象。使教育在重視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習的基礎上,更突出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進而生成真正能夠使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
根據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14門課程標準,高中思想政治課程的核心素養是: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突出了“學科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重要性,凸顯了國家意志和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
可見,高中思想政治立德樹人的課程性質和體現國家意志、國家利益的核心素養,要求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必須
三、為國家人才培養落實“頂層設計”: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探究
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既要承擔德育重任,又要承擔為高校選人用才的任務,需要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要探究區別于以往以說教、灌輸為主要特征的新模式。這要求教師要明確立德樹人的責任與使命,以習近平新時代教育思想為指導,時刻牢記“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學科使命,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砥礪前行。
引導學生在學教材、學生活、學常識的過程中形成政治核心素養。高中政治有四個教材模塊,每個模塊教學都應該設置不同的側重點。
1.經濟生活教學:要突出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主體地位及收入分配制度、政府宏觀調控、全面小康社會、改革開放成就、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等內容,引導學生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政治認同;認清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與趨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全面理解深化改革的進程,把握發展機遇,應對各種挑戰,培養青少年的科學精神。
2.政治生活教學:要加強國體、政體及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參與教育,在政治認同方面引導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樹立法治意識,自覺主動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發自內心的遵法學法守法用法,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具備公共交往中善于對話協商、溝通合作、表達訴求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有擔當、有尊嚴的中國公民。
3.文化生活教學: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發展規律、文化作用、中華文化等教育,在政治認同上形成對國家意識形態的認可和贊同,堅持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目標自信,成為有信仰的中國公民,樹立立場理想信念;科學精神方面則展現人生智慧,成為有思想的中國公民,在公共參與方面表現出承擔文化發展責任的積極態度和行動。
4.哲學生活教學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認清社會發展的規律與趨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全面理解深化改革的進程;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講究科學精神;通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自信形成政治認同,從而主動自覺地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5.要重視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主動體驗探究過程,獲得相關知識及社會實踐經歷,進而獲得本課程學習的必備能力、關鍵品格和核心價值。
作為政治教師,我們要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立足學科陣地,切實轉變教學模式,培養學生政治核心素養,落實好立德樹人目標,做忠于黨的教育事業、人民滿意的教師!為國家未來人才培養做好“頂層設計”。
參考文獻
[1]謝先念,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政治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4)
[2]韓豐宇,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學業質量評價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9(1)
[3]陳文文,淺談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政治課教學[J]學周刊,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