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新課程標準下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學為重點,探討了教學設計理論與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的整合,以不斷提高物理教師設計物理教學的意識和能力,達到教學效果的優化。
關鍵詞:新課標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
1.引言
我國中學教材中開始出現物理學,相比較中學的物理,高中時期的物理學科要相對復雜和綜合。
2.結合實踐利用代入感增加學生實踐性
在開始授課前,充分的調動學生的情緒和注意力,提高教學的質量和心理準備,保持學習的熱情度。可以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和話題及內容入手,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背后的物理邏輯和知識點。加上教師的引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持認真聽講的學習狀態。同時,由于內容本身和生活息息相關,通過這樣的準備工作和授課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專注度及培養物理學興趣。例如在學習物體的重力及緩沖力時,組織同學開展比賽,從高空借助拋落雞蛋,借助學生的想象力,利用外力協助雞蛋順利落地。增加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習興趣,寓教于樂,讓學生在游戲中掌握物理知識。在比賽結束后對每一組采用的借助外力的方案進行點評,從重力造成的加速度和外力提供的阻力、緩沖力入手,計算各種力的大小并分析其中的知識點。
3.加強課堂互動性,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能力
我們一般的課堂教學是采用了教師在講臺上講話,學生在臺下聽講的方式,教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互動性,即使采用舉手發言的方式也并不能增加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教師對傳遞的內容掌握程度無法了解,影響了一定的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用于現在的教學場景了,缺乏學生的參與和熱情度,強制的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又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學心理,學習能力降低,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不足。
因此,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增加學生的參與性,開發學生的主觀意識,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思考能力是教學中需要教師了解和思考的。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圍繞一個單一的現象發揮想象力,或結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思考背后的知識,將教學帶入到日常生活中,增加反復復習的能力。
可以通過多種實驗方式,或者采用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學生為一個實驗進行設計,教師參與整個實驗的過程,如果有不懂的知識點及時予以教學補充,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對學習的思考意識。例如,在研究沖擊力和阻力中,開拓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建立火箭模型,利用水壓、空氣的沖擊力、爆發力推動火箭上升,這里不僅需要考慮空氣和水壓帶來的沖擊力還需要考慮空氣帶來的阻力,可以在實驗中讓學生了解書面知識。在學生正式開始實驗前,由小組每個成員介紹實驗的本質,采用了的知識點和設計原理,加強學習的印象和知識的運用,并對最終結果進行分析,找出改善方案,提高教學的實際運用性和理解性。
4.組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我們的應試教育下,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都是較為疏遠的,學生不愿意和老師有過多的交流,對知識點即便有不明白的地方也選擇忽略和會比,教師為了加強教學效果,對學生的課堂管理嚴苛也會造成抵觸心理。久而久之師生之間的關系變的尤為緊張,教學效果也得不到提升。對此,教師要進行教學突破和方式的革新,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教學的本身不僅僅存在于課堂,還應該教育學生的思想和思維模式,達到學生和教師之間相互尊重,共同成長。打造和諧有序的教學、師生關系,增加討論、探討學術的頻率。
5.教學的實施策略
5.1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創造教學情境是一種有目的的創造特殊教學環境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接觸到這樣的環境,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結合現實生活創造情境,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激發學生思維,對學生產生明顯的情感影響。
5.2教學實踐的依據
通過教學實踐,我們發現高中生在身體發展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心理特征發展上也存在著客觀的差異。同一年級同一班的不同學生對物理有不同的興趣和愛好,他們對物理知識的接受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經過同樣的教學,有的學生可以100%地完成學業,有的學生在知識掌握考試中只能30%左右完成學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學校采取了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班級的方法,如理科班、平行班、普通班等。這種分班教學造成了學生擠進科學課的不良氣氛。因此,在過去,他們仍然采用隨機劃分的方法,以確保每個類的整體強度大致相同。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我們可以采取“面向全局、兼顧兩端”、分層教學、分層作業、因材施教等措施,逐步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確保所有學生的身體水平都能滿足學習要求,達到提高整體素質,同時注重指導有物理專長的學生,加強對物理薄弱學生的指導。學生,實現分層的另一個目標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發展。
5.3讓學生多參與問題的討論
對于同齡人來說,討論問題相對容易,當他們年齡相仿時,有很多話題需要討論。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他們不應該總是講整個故事,而應該有針對性的空閑時間讓學生討論和辯論某個問題。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也應適當參與,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像朋友一樣,真誠地與學生見面,一定會使師生之間的氛圍和諧,教學活動更加默契。
結論: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師發揮自身優勢和優勢,引導學生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形成符合學科實際、具有個性的有效教學策略。同時,對師生多元化評價標準的研究將豐富、完善和發展現有的有效教學理論。
參考文獻
[1]王玉鵬.新型下高中物理學科的有效教學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6(18).
[2]李海燕.淺析職業中學物理課堂有效性教學策略[J].新課程(上),2012(10).
[3]徐雪梅;高中思想政治課討論法教學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4]楊紅云;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課題學習整合的教學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沈艷平;算法引入方式與數學觀形成的關系[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6]朱繼美;高中地理“問題解決”學習模式的應用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0年
[7]王偉紅;新課程背景下思維導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作者簡介:曾勁松、性別:男。出生年月:1968年8月 籍貫:福建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