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鵬華
高中生物是一門以“理科中的文科”著稱的理科學科,在理綜三科中排在最末的位置。部分“生物學困生”經常反映:課也認真聽了,筆記也認真做了,練習也努力寫了,可是考試還是考不好。如果什么都做了并且做到位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考不好呢?
從生物學科的學習階段來看,初中生物的知識點多與動植物的結構和生理息息相關,在生活中方便觀察,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高中就不一樣了,高中生物具有與初中生物截然不同的特點,高中生物囊括的內容更側重微觀知識,知識點更龐雜,理論性更強,而且知識點的聯系更加系統和全面;所學內容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由于部分生物理論還在不斷地發展,因此高中生物某些知識點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種種原因,所以要學好高中生物,既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記憶能力,還要注重觀察、實驗和操作能力。剛剛進入高中階段的學生既要面臨適應新環境,還要逐漸改變學習方法,因此在這個階段就會有部分學生因為沒有調整好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而覺得生物難學。
面對繁冗的知識點,如何在識記的同時理清知識脈絡,歸納和整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正是學好生物這門學科的關鍵。因此,無論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夠構建好每個章節、每個專題的知識框架,那么教學效果和復習效率都將事半功倍。
構建知識框架的形式多種多樣,也各有利弊。要培養學生構建知識框架的能力,必須先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分類和整理,然后再根據理解將相關知識點以不同的形式聯系起來,形成自己內化的知識脈絡。其中,有幾種比較典型的類型:
圖形類
這一類型主要是針對高中生物教材中很多比較微觀的內容,學生從未見過或接觸過,理解起來比較晦澀難懂,而利用圖形整理知識點,在表現某些結構和功能的時候非常直觀,學生更容易理解那些無法在實際中觀察的內容。例如:各種細胞、組成細胞的各個結構、在細胞內發生的各種代謝活動以及由細胞參與的生命活動等。如果只看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學生是無法理解“光合作用的場所”、“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細胞的有絲分裂”等很多知識點的。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引導學生先識圖,再理解,那么學生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就容易些了。
概念類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名詞、概念、物質或結構的功能以及技術方法,這部分知識點分布廣,散亂,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如果沒有整理清楚,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一段時間后就容易遺忘,針對這一類知識框架的構建可參照教材章末總結中“概念圖”的形式,把每一章的核心概念提出來,讓學生把相關的名詞解釋、技術方法、重要概念找出來,自己構建相關的聯系,便可以形成概念類的知識框架,在復習時,只需要通過“概念圖”,就可以回顧每個章節的重要內容,也不會出現遺漏。
思路類
除了以上兩種類型之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覺得最困惑的,就是需要理解分析的實驗,教材中的實驗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科學發展過程中科學家們做的經典實驗,另一類是教材中安排的課堂實驗或課后實驗,無論是哪一類實驗,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很多學生無法親自實踐體驗部分課后實驗,所以對這些知識點理解起來就容易一知半解,題目稍微靈活改動就不會解題了。針對這些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過程”、“實驗結果分析”中較難理解的地方設置相應的提問或者提示,按順序列出來形成“問題串”,就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理解和分析類的知識點框架了。
如何在課堂上將這些構建知識框架的方法融會貫通,讓學生熟練掌握呢?筆者認為關鍵之處在于教師在課前備課的時候精心設計的導學案上,所謂“導學”,其實也是教學的一種輔助工具,例如:在學習《減數分裂》一課時,就要求學生動手繪畫出細胞的變化過程,理解了細胞變化,再訓練學生觀察每一時期染色體數,DNA數的變化,進而繪制相應曲線,從圖到曲線,循序漸進,相輔相成,既構建了知識框架,又理解了細胞的變化過程,進而明確了減數分裂的意義。若是實驗課,教師可在導學案中將實驗的重難點設置成相應的“問題”,學生在經過預習之后,已經形成了相應的實驗思路,在課堂上再按順序“解決問題”,既能夠形成科學的實驗思維,又能夠很好的理解和分析實驗過程中的重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是在高中階段新課授課時,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導學案,把這種構建知識框架的方法結合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逐漸形成新的思維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將大大提高學生課后鞏固和復習的效率,無論需要整理的知識點再多,如果能從高一就持之以恒,高二熟能生巧的話,那么在高三復習過程中也將如虎添翼,最終在高考中具有明顯的優勢,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