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韜
摘 要:在“培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背景下,構建核心素養指向的高考地理專題復習課程,是適應當前評價體系下新高考的要求的必然選擇?!拔n}”復習是高考復習課程中能滿足學生迫切需求的課程設計。文章以“以城市化過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為案倒,總結微專題課程設計特征與實施的基本方法。
關鍵詞:微專題;高三地理;實踐與反思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高中地理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盵1]4同時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主要考核目標之一的考試評價體系的出現,使地理高考的要求又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對學生理解和應用地理知識又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對課本中的核心主干知識,又提出更高要求。為應對這一新情況,要求高三老師在復習時,要將這一部分內容,深入剖析,爭取一次性分析透徹,免去一輪二輪反復訓練,而學生的理解始終只浮于表面而不得要領。為解決這一問題以“微專題”的形式來對這部分知識點進行加工升華,應該是提升高三課堂的有效性途徑之一,現將實施“微專題”教學過程中的體會總結,以供參考。
在一輪復習中經常會遇到一些這樣的知識點,特別是必修一和必修二,課本上的能容很簡潔,但在高考題中經常出現,而且問題的切入點很新。比如沖積扇、三角洲、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等相關考點,將這部分知識點進行拓展延伸的課程稱之為“微專題”課程?!拔n}”復習是以培育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目的,以精選的專題為載體,從專題出發順藤摸瓜找準線索,從細微處入手對知識節點進行重組拓展,對探究問題進行小切口、深挖掘設計的復習類型。[2]地理課本中的這部分內容如何處理,“微專題”課程有哪些顯著特征,如何設計微專題,都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校老師在近幾年的高三教學教研活動中,經過探討、合作、總結出一套針對這部分知識點,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以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為例簡要說明。
一、微專題的特征
1.源于課本,深于課本
選擇的微專題一定是,課本中有提及,考綱有要求,高考出現頻率較高,但課本中又言簡意賅,或者這部分內容散落在各個章節。比如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在必修2課本中只有在36-37頁出現,而且大段文字講述的是城市化對生態環境如何影響,真正講述到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只有一個導圖和寥寥數語。而高考題中“雨水花園”、“海綿城市”、“城市化對城市降水的影響”大量試題出現。要想解決這些題目必修對課本內容進行二次處理,內容部分處理可以分為以下兩步。
⑴收集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相關的知識點。城市化通過影響自然環境的五大要素,植被、土壤、地形、水文、氣候,從而影響整個城市地理環境。基本原理是這樣,但講解過程中一定要有側重點,本節側重點是水文、氣候。對其他幾個要素的影響可以簡單串講。
⑵找準側重點如何來挖掘,城市化對氣候影響表現主要就是城市熱島。圍繞城市熱島可以從表現、成因、影響、解決措施展開。城市化對水文影響主要表現在內澇也可以比照城市熱島的四個方面來分析。這個思路也是分析地理現象的一般分析方法。
2.小切口深挖掘
微專題的主題選擇,一定是源于課本,一定有一個明確的范圍而且范圍不會太泛,是一個針對性很強,切入點很小的問題,找出這個問題之后在橫向上縱向上突破,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橫向上找到氣候和水文,縱向上在表現、成因、影響、措施幾個方面展開。
3.以點帶面系統條理
將城市熱島成因分析、城市化對水循環影響、城市內澇相關知識納入本節課范圍,但不是簡單羅列,組合時一定要為主題服務,有所側重,圍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這一問題先給相關知識“張網”,理出頭緒簡稱“抽線”,針對核心問題并“突破重點”。
4.核心知識問題化
所有知識點的講解,全部轉化為具體問題的解答,再和學生分析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問題,同時使學生學會用地理原理解決具體問題。問題的答案以板書的形式呈現,思維導圖的方式出現,使學生體會整個思維鏈,思維網的形成過程。
5.講練結合直指高考
知識點的講解要和現實案例,具體的練習相結合。練習選取可以盡可能參照高考試題,但是要有梯度由簡入繁,有難到易,層層遞進。真正提升學生的運用地理思維解答具體問題的素養。
二、“微專題”分類
1.預設創制,老師根據自己對課本的理解和高考試題的歸納和總結,將相關知識點
統一到某個“微專題”之下,這類微專題對老師的要求較高,需要老師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完成此任務,也可以發動學生一起參與課堂設計,此類微專題篇幅往往較長,素材要精選。
2.動態生成,根據學生上課的表現,試卷的解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將學生思維有
障礙或者知識有漏洞的地方,或者同題異構,同料異構的問題,從問題入手到案例歸納總結,最后遷移到新的類似案例中,這種形式的微課,往往比較機動靈活,篇幅較小,但是針對性會更強,比如我們開發的“傳統文化與地理高考”、“古民居與地理環境”等。
三、“微專題”課堂實施的一般過程與方法
1.搜集材料,材料的來源一定要廣,文獻、試題、案例、圖片、視頻(地理中國、航拍中國)都可以是我們信息的來源,或者原有老師已經整理好的課例,都可以為我們所用。但是一定要在眾多繁雜的信息中理出頭緒,有所側重,而不是一股腦全部拋給學生,在呈現給學生眾多材料之前,一定要將教學目的弄清楚,要達到何種效果搞明白,即要將學生帶到何處去,用什么方法帶。盡可能材料、試題、視頻的呈現和老師的講解,學生的活動,板書的歸納有機結合,使“微專題”課堂的可讀性,觀賞性,參與性大大增強,從形式上吸引學生。
2.在課堂設計時避免老師的一言堂,盡可能多的設計學生活動環節,讓學生盡可能有機會的參與課堂?!拔n}”課堂往往是思維量較大且學生思維有障礙的地方,老師一味講解學生收效甚微。同時問題設置,案例選取,盡可能本土化,學生才有話可講,深度參與課堂。
3.課程設置過程中一定要歸納、總結、升華,最好進行案例遷移,切不可只是材料、試題、圖片簡單組合。對地理問題設置要有鏈式追問,層層遞進的過程,而不是只有廣度。也可以從案例中來,然后歸納總結重新到案例中去或者從兩個以上案例中直接總結規律,盡可能讓一節微專題課堂后,學生能夠收獲一點思想性,規律性的知識。
微專題課堂的目的一方面是查漏補缺,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養成勤于思考,深入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將自己已學的地理知識,張網,結網,使重要節點連接的更牢固+,從而使自己的地理知識網,地理思維鏈更加緊實、致密。經過長期實踐,發現一節優秀的微專題課堂,應該有“五有四化”特征。教學設計體現“五有”特征,即創設地理情境,使教學有趣;聯系生活實際,使教學有用;注重問題探究,使教學有理;滲透地理思想、使教學有魂;關注主體發展,使教學有效。課教學結構優化凸顯“四化”教學策略,即知識結構化、結構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情景生活化。[3]如果每一節課設計好之后,都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設計是否具備以上部分特征,然后使之盡善盡美,學生的體驗收獲可能會更豐富。
注:本文為《優化組合教學媒體提升學生課堂活動參與度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梅國紅.高三地理“微主題”復習策略探索[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9(1).62-64
[3]劉玉岳.課堂教學新主張[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