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
我國古代文化藝術聞名遐邇。作為清代宮廷雅樂的特磬,則是中和韶樂中的重要樂器。其質地多為碧玉,璧石。整套十二枚,以應十二律。磬體為鈍角矩形,長邊稱鼓,短邊稱股。整套特磬磬體大小相同,而以厚薄為次,定音高。磬兩面飾描金云龍紋,一面為篆文乾隆帝御制銘,另一面為本律磬名,磬孔系絲繩而懸。十二磬各懸一簴,簨簴與镩鐘架大致相同,只是上箕左右雕以鳳首,左右
兩簴承以白羽朱喙的臥鳧。十二磬使用與镩鐘同,按月律單陳,位于編磬之西。凡作樂,宜先擊镩鐘以宣其聲,樂將止,擊特磐,以收其韻,即所謂“金聲玉振”之玉振。
最初所造特磬,因時間緊迫,仍采用靈璧石料,并由產地限期運往京師樂部。清代首用特磬應始于乾隆二十六年冬至圜丘大典。以后隨著新疆玉石的不斷進貢,特磬乃改用碧玉。碧玉又稱和田玉。清宮特磬所用碧玉主要產于新疆葉爾羌的密勒塔山。因所產之玉為山料,故玉塊較大,重者萬斤之上,尤適合制作大型器物。清代在葉爾羌設有辦事機構,負責辦理向朝廷貢玉之事。自準、回兩部平定,西北局勢穩定后,朝廷禮樂器及工藝品所用玉料多從葉爾羌采進。
此磬御制銘釋文:
子輿有言,金聲玉振,一簴無雙,九成遞進。準今酌古,既制镈鐘,磬不可闕,條理始終。和闐我疆,玉山是矗,依度來取,以命磬叔。審音協律,咸備中和,泗濱同拊,其質則過。圖經所傳,浮岳涇水,誰誠見之,鳴球允此。法天則地,股二鼓三,依我繹如,獸舞鸞璧。考樂惟時,乾禧祖德,翼翼繩承,撫是萬國。益凜保泰,敢或伐功,敬識歲吉,辛巳乾隆。乾隆御制。
據悉,清代特磬的制造,起因緣于镈鐘。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有古鐘的出土與歷時5年的西北戰事的奏凱,原本獨立的兩件事被聯系起來,加之乾隆帝對古鐘的鑒定,使得镩鐘的制造充滿了神秘、吉祥的氣氛。镩鐘與特磬,歷代樂志均有記載,唯明代空缺。現镩鐘已有,特磬也應具備,正為“金聲必兼玉振”。因此眾臣上奏皇帝,請求添置特磬,與镩鐘俱為特懸,以備中和之盛。并請采和闐美玉,琢為特磬,較過去所用靈璧石磬更勝一籌。至此,特磬之制隨镩鐘的產生于乾隆二十六年( 1761年)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