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菲
英國政府在1998年出臺了《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將創意產業定義為“源于個人創造力、技能與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可以創造財富并提供就業機會的產業”。“文創”的概念就是由此而來。
博物館的裂變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安來順說: “大概五六年前,提到IP時,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電腦的IP地址,但現在,很多人都會知道IP也可以指文創產品的授權。”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占領各個播放軟件,到《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等陸續開播,隨著近幾年來故宮的大熱, “文創”二字也常被人們談論。博物館裂變最明顯的標志就是文創產品不再是單純的復刻,而是更加貼近生活,把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都貼上文物的標簽。2013年,故宮的文創種類只有195種,現在數量已經超過1萬種,年收入達到15億元。故宮的成功吸引了其他博物館的效仿,各大博物館都根據自己館中的特色生產出自己的產品,一時間嚴肅的博物館門庭若市,像極了百貨公司。
以往,博物館一直以“研究、典藏、展示、教育”為主要方式,而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不少珍貴藝術資源,可以通過滲入生活的方式,轉化為日常生活所見所用。文創產品既是營銷手段,也是傳播方式,將藝術與大眾、歷史與現實相連接,即使存在眾多問題,粉絲仍然照單全收,很多粉絲反映“我為創意買單”。
裂變后遺癥
雖然文創產品產生的效益是可觀的,不僅可以讓博物館實現自收自支,而且讓文化傳播度更廣,但也避免不了市場化的問題。博物館首先是文化遺產機構,保護是第一位的,文創產品吸引了大量的群眾去參觀博物館,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不僅會影響群眾的參觀感受,而且不利于對文物的保護。除此之外,隨著文創產品的需求量增大,產品質量卻令人擔憂。故宮推出的祥云彩妝產品,就有不少用戶反映包裝材質不佳,祥云裝飾容易被抹掉,眼影顆粒不夠精細,不易上色等,還有就是火遍全國的故宮膠帶,做手賬的人常常反映故宮膠帶雖然創意好,但是膠帶紙太厚,黏性不好,粘在本子上容易掉。這些問題都反映了文創產品的質量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