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隋海倫 于立國
摘要:本文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區別、聯系,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二者結合的途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導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有著密切的關系,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但也不能將二者完全等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清二者的關系,以此增強工作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區別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心理疏導,是運用心理學知識、理論、技術與手段,借助語言、文字等媒介,來影響對方的心理狀態,解除心理困擾,減輕心理壓力,維護心理健康,發展健全人格的實踐活動。
(一)二者涉及的內容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主要是教育對象的思想問題,即通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情操。包括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貫徹,執行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個人成長進步等等。心理疏導涉及的主要是疏導對象的心理問題,他們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導致心理適應不良的問題。包括個性心理咨詢、人際關系的調整、心理障礙的嬌治等,它一方面要研究各種心理現象的產生、發展、相互關系及表現出的特性,另一方面研究心理現象賴以發展和表現的機制,矯治心理問題,指導人們如何了解、預測、控制和調節心理,根據智力、性格、氣質、興趣、態度等心理現象。
(二)二者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論。它屬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教育時,主要是運用正確的理論幫助教育對象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心理疏導本身沒有階級性質,任何科學的心理學研究理論、研究成果和心理治療方法對于它的發展都具有指導意義,它的理論基礎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認知理論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的聯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雖然有區別,但二者是辨證統一的關系,都屬于精神領域的工作,都是通過對思想或心理的重塑促進對象的健康和全面發展,它們之間存在諸多聯系。
(一)對象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的對象都是人,人有思想、道德、觀念等思想政治問題,同時也都有情緒、情感、性格和意志等心理現象問題。思想問題與心理現象的產生都離不開人腦這一器官,都是人腦的特有機能,是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思想觀念是社會思想規范、政治觀念、道德規范在個體身上的體現,心理現象亦有社會需要動機、價值觀念、理想信念在個體身上的表現,都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對客觀外界的能動反映。
(二)功能具有滲透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心理優化的功能,使教育對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些觀念又反過來促進教育對象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教育對象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產生和發展變化都受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和制約。這種密切的關系說明二者在功能上不是彼此對立和相互排斥的,具有滲透性。教育對象的情緒等心理狀態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過重的心理負擔如不及時調適引導也會導致嚴重的思想問題。
三、積極探索二者結合的途徑
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疏導之間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具有內在的、深層次的一致性,它們的結合應是內在的、有機的,而不是學科間“板塊”式的結合。
(一)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保證心理疏導的發展方向
心理教育與思想疏導各有側重,心理疏導要解決的主要是提高心理素質、發揮心理潛能以及維護心理健康的問題,思想教育主要解決的重點是思想領域、政治領域和道德生活中的是非善惡,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水平的問題。可是,思想教育所要求達到的高尚思想道德境界,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前提和基礎。因為一個思想品質惡劣、道德敗壞的人不可能具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從兩種教育的目的和相互關系上可以看出,思想教育不僅有利于教育對象形成正常健康的心理,而且還能夠凈化心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思想一旦形成,可以有力地調控或支配心理活動的方向和內容。比如,一個人如果具備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他就不會迷失方向,就能夠正確對待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難、挫折,保持健康的心態,即使出現心理問題,也能通過自我調控或主動借助外界的幫助來恢復心理平衡,使人格完整健康發展;相反,如果一個人思想意識不正確,則容易心理失衡,即使通過努力,某一心理問題暫時獲得了解決,但以后遇到類似情況,心理問題還會照樣產生,即所謂的治標不治本。而要做到標本兼治,就必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作用。
(二)運用心理疏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預見性
將心理疏導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領域,是思想政治教育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的具體要求。如果說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從外部向內灌輸,那么心理疏導則是著重于在內部疏導打通,從這個意義上講,心理疏導可以說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和完善,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操作方式上更加完備,有利于增強工作的科學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傳輸新的思想觀念之前,首先要了解教育對象頭腦中已經發揮作用的先在的知識觀點,幫助他們擺脫新舊思想激烈沖突的困擾,引導他們接受新思想。只有避免“空對空”,運用心理學知識對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態和特點進行研究,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相結合的方法,給人以心理幫助,才能做到見微知著,防患于未然,從而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見性。
參考文獻:
[1]淺論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石晶,新西部,2016年12期;
[2]大學生心理疏導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探究,解秀華,高校輔導員學刊,2009.05。
作者簡介:孫娟,女,山東金鄉人,石家莊飛行學院理論訓練系,講師,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