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銀
小學數學課程的改革,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加夯實。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給學生注入數學思維和創新思維,就會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有趣起來。本文,筆者以“加法運算律”的教學片段為例,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加法運算律”,同學們已經學習過了加法,大家覺得什么是“加法運算律”呢?可以用任意一種方式來表達。
生1:就像是班規和校規一樣。
生2:是不能變的東西,就像每年都有12個月一樣。
師:很好,“加法運算律”大概就是同學們說的這樣。現在大家先思考一下下面這個問題。
教師出示教材情境圖。學生思考后列出算式:60+54=114(千米)。教師引導學生發現60+54和54+60可以用等號連接。
師:你能再舉幾個例子嗎?
生3:120+48=48+120。
生4:26+91=91+26。
師:你發現了什么?
生5:兩個加數交換位置,最終的和不變。
師:對!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同學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它嗎?
生6:甲數+乙數=乙數+甲數。
生7:△+○=○+△。
生8:a+b=b+a。
……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提起學生們的興趣,讓他們樂于學習和接受新的知識。因此,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創設更多的數學情境,以創新的模式,讓他們感受到課堂的有趣,讓學生“學中玩,玩中思”。案例中,教師首先并沒有直接講授“加法運算律”,而是讓學生以任意一種方式來談談對“加法運算律”的認知。這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和吸收知識,而是用興趣來創新學習,智學樂學,真正融入課堂,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這也讓學生去除了對數學的恐懼,讓他們知道其實數學非常有趣,提升學生的數學趣味。
教師隨后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列出式子,并引導學生:兩個式子可以用等號連接。之后讓學生列出更多這樣的式子,發現其中的規律。這時教師還是沒有對學生教授“加法交換律”的定義,而是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讓學生跟著自己的興趣,充滿智慧與歡樂地去學習。在這過程中,學生體驗了數學符號的價值和意義,在不知不覺中發展了符號意識,自己發現了“加法交換律”。這便是一種興趣式的創新思維,教師沒有直接講授課程,而是讓學生們都參與課堂,這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就更加透徹。
小學數學教師的職責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基礎的數學知識,更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趣味,讓課堂趣味盎然,讓學生在創新思維的課堂中快樂地學。要做到這些,數學教師必須創新地教學。因此,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的潮流,科學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合理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數學變成了趣味數學,學生也就更有興趣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才會對數學有更好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