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懋
小學教材的編寫是圍繞小學生年齡段、語言發展、數學邏輯、空間想象及身體運動體能發展的特點編寫的。無論是語文學科、數學學科還是音樂、體育、美術學科的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同一個年齡段小學生智力發展的常數來編寫的,因此,教材上會有許多的共通點。要找到這些共通點,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讀整個年級的各科教材,摸清年級教材的整體方向,從而挖掘教材之間的共性。
在教學中,出現在多個學科中的知識點稱為共性。將多學科的共性進行融合,學生頭腦里會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這些能應用于不同領域的共性會對每個學科都產生影響,從而加深學生對該學科知識點的理解。
一、橫向了解同年級不同學科間的知識共性,尋求鏈接
以部編版小學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中的“可愛的祖國”一課為例。授課前,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翻閱了大量的其他學科資料,以“愛國教育”為切入點,綜合其他學科進行教學。部編版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中,提及愛國主義教育的課文有《神州謠》,湘教版音樂教材中,有愛國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大中國》等。在課程導入部分,我整合了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出示一個“國”字,讓學生們組詞,我將學生們提到的“中國”“祖國”“國家”等詞語板書在黑板上。接下來,讓學生們用這些詞說一句話,學生們脫口而出:“中國是我們的祖國。”接著,我帶領學生乘坐“神奇的校車”來到祖國的東西南北,領略祖國山河的美麗風光,感受城市的繁華昌盛。通過多媒體教學瀏覽完祖國的這些地標性建筑或名勝后,我引導學生抒發對祖國的情感:“祖國的山河美嗎?這山美水美,像什么?”學生們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語文課本中的《神州謠》,情不自禁地齊誦:“我神州,稱中華。山川美,可入畫……”
在教學“可愛的祖國”這一課時,很難觸動學生的內心。最初的幾個教學設計,無論我設計多少游戲,學生們的情感語言表達都顯得蒼白無力,套用慣用的口號來抒發情感,對祖國的愛無法釋放。但當我將語文、音樂、道德與法治幾個學科中的“愛國共性”進行了融合后,學生們產生了思想的共鳴。
二、縱向總結小學階段各學科之間的共性,尋求突破
以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一課為例。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立體圖形體積計算公式后,我要求學生求一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學生們一開始都認為不能算出它的體積或者不能用已學的知識來算它的體積。這個知識點意在培養學生的“轉化思想”。于是,我想到了整合語文學科中的知識來“轉化”。
以語文課本中《曹沖稱象》的故事進行課程導入,講到將大象趕上岸,往船上裝石頭時,我進行第一輪提問:“為什么這樣能稱出大象的體重?”學生對這個早已耳熟能詳的故事自然說得頭頭是道,很容易就將石頭的質量與大象的體重聯系在了一起。我在黑板上板書:石頭的質量( )成了大象的體重。學生們用“轉換”“轉化”等詞語填空,順理成章地就得到了“轉化”這個詞,而且解決了學生對“轉化思想”理解不透徹的難題。他們明白了,“轉化”就是找到兩個物體之間的“不變”,利用“不變”,將一個物體“轉化”成另一個物體的形態。這時,再拋出能不能求出不規則物體體積的問題,學生們就能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將這個物體“轉化成”我們已經會求的“長方體”“正方體”,因為他們已經找到了不規則物體與規則物體之間的“不變”是它們的體積。
利用語文學科的故事性、趣味性彌補數學學科的枯燥、無味,既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轉化思想”,又能激勵他們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樣,運用智慧解決難題。
三、教師要善于找到學科間的共性,在教學中巧妙結合
1.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多
與同年級其他學科教師交流,共同挖掘與善用共性。課余時間,與同年級其他學科教師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大家可以找到適合各自學科的滲入點,以自己的學科為主攻,用其他學科作助攻,全面的教學戰略遠遠勝過只有一個學科主攻。
2.教師要多閱讀、多學習、多鉆研。光有想法不付諸行動,永遠都只是假想。要找到這些共通點,除了有效地交流外,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讀整個年級的各科教材,摸清這個年級教材的整體方向,從而發掘教材之間的共性。
3.教師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
下進行“跨界”體驗。在教師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教研部門要鼓勵教師偶爾體驗“跨界”教學。例如,數學教師去語文組請教一篇課文怎么上,去音樂組請教一首歌怎么教……只有嘗試跨學科教學,才能更好地以學生的角度去體會學科之間的共性給學生學習帶來的是什么,有利還是有弊。在體驗跨學科教學前,教師要做足準備,備課本、備學生,容不得半分馬虎,這自然對教師的要求又高了一層。因此,在教師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一些“跨界”體驗,是值得嘗試的。
在小學階段,融合學科的共性,初步構建知識網絡的大框架,對小學生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綜合性,引導學生發現學科間的‘共性’,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共性’,主動構建自己獨一無二的知識網絡,引導學生發現各學科知識之間的共同點,引導學生將共同點發展為共通點,這對他們中學,乃至更高層次的學習都是有著深遠影響的。于教師而言,成為一名通讀各類書籍的全能“知識型”教師是每一位教師的終極目標。教師找到學科間的共性,將共性加以開發整合,將大大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讓教師迅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