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賀民 肖華根吳建軍 張藝明 劉穎 李燕華
摘要:介紹了井岡山地區大鯢生態養殖的環境選擇、場地建設、苗種放養、餌料投喂、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等技術措施,并結合典型模式分析了大鯢生態養殖的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
關鍵詞:大鯢;生態養殖;效益分析;井岡山區
中圖分類號:S966.6? ? 文獻標識碼:B
井岡山區山高林密,泉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適宜大鯢生長繁衍。近年來,泰和縣引入大鯢開展生態養殖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本文系統總結了大鯢生態養殖模式,并就其關鍵技術進行具體介紹,可供同仁借鑒參考。
1? 生態養殖
1.1? 環境選擇
大鯢有喜靜怕驚、喜陰怕光習性,因此環境安靜是養殖場所的首要條件。此外,大鯢養殖選址還需考慮水源、餌料魚資源等因素,最好選擇交通便利、小魚蝦等餌料魚非常豐富的地方,要求山間溪水等泉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水溫常年在15℃~22℃,pH值在6.5~7.5。
1.2? 池塘修建
大鯢養殖池有室內人工養殖池和室外仿生態池。養殖池一般采取磚混結構,每個池子面積分別為:稚鯢池1 m2;幼鯢池2 m2;成鯢池4 m2;親鯢池5 m2,池形以長方形為主,長寬比為3∶2,但池高需在1 m以上(池子高度為池內所養大鯢體長的三倍),池壁頂端要向池內伸出10 cm,以防大鯢逃跑。池底用石板或泡沫板做成洞穴狀空隙,方便大鯢躲藏、棲息。池底和內壁需鋪貼光滑的瓷磚,防治大鯢擦傷。每兩排養殖池中間設一條走道,用于飼喂、巡池等日常管理。
養殖池的兩端設置進水口與出水口,池底部還要設計排污口。進水口要與主進水管道直接相連,從主管道進水。進水口要高于池中水面60 cm,并且向池內伸出20 cm。排水口設在進水口相對的池角。進水口須安裝控制設施及過濾網,排水、排污口要安裝防逃網,網目尺寸要根據大鯢個體大小而定。
室外仿生態池建設和室內池建造要求及進排水設施相同,同時還需要安裝遮蔭設施,要求池頂部、四周全部要有遮蔭物。
1.3? 苗種放養
1.3.1? 新池消毒
新建的養殖池特別是水泥池,可以按照每立方米水池潑灑0.5 kg食醋或者冰醋酸10 mL,完全浸泡一星期后洗刷池壁及底部,并將水徹底排掉。用上述方法反復浸泡沖洗3次以上,1個月后直到放入池中的水呈弱酸性(pH值6.7左右),可用PH試紙檢測或在池中放泥鰍等魚苗試養3d左右,無異常后再放養大鯢苗種。
1.3.2? 苗種鑒別
為確保養殖成活率,宜選擇重量在100 g以上或體長10 cm左右的大鯢幼苗。外觀無畸形、體表光滑無外傷、無寄生蟲,四肢收縮自如;用手攪動大盆,大鯢苗種在水底爬動有力,尾巴在水中擺動快,將水放干后,讓其在盆中爬動,行動敏捷的為優良鯢種。
1.3.3? 苗種消毒
苗種下池前為防止病原微生物等帶入養殖池,宜用0.3 mg/L濃度的二氧化氯浸浴15 min,然后將鯢種輕輕放入養殖池內。
1.3.4? 放養密度
幼鯢階段攝食能力弱,活動范圍較小,放養密度為60~100尾/m2;成鯢有兇狠好斗的習性,養殖時必須按照大小、強弱分類,適當稀養,密度約為10尾/m2,每個池子的放養規格盡量一致。
1.4? 餌料投喂
大鯢食性較廣,以鮮活餌料飼養為最佳。鮮活餌料主要有魚、蝦、蟹、泥鰍、鱔魚、蛙、蚯蚓、黃粉蟲等,也可購買新鮮的豬、牛、雞等畜禽下腳料,清洗消毒后去除骨塊打成肉糜投喂。根據水溫、天氣及攝食情況,定時、定量、均衡投喂飼料。
1.5? 病害防治
大鯢養殖常見的病害有以下幾種:①皮膚潰爛病:治療方法為隔離病鯢,選用青霉素按50000 IU/㎏體重肌肉注射,同時在傷口處涂抹硫磺軟膏等消炎藥物。②腹脹病:該病為餌料不潔或水質惡化引起,治療方案為及時換水,將病鯢隔離單養,用慶大霉素20000 IU/㎏肌肉注射,并停食2天。養殖池定期換水和消毒,保持水質清新可預防此病發生。③水霉病:發生在幼鯢早期,主要措施是及時換水,選用4﹪食鹽浸泡病鯢10 min。④顫抖病:該病與養殖場地消毒清潔有關,發病時感染性強,死亡率高。先將病鯢隔離,用慶大霉素10000 IU/㎏肌肉注射。定期對養殖池用1﹪高錳酸鉀浸泡、消毒、清洗。⑤線蟲病:主要發生在成鯢養殖階段,寄生在四肢、軀干部的皮下,有的寄生在腸道或膽囊內;先隔離病鯢,用醫用碘酒涂抹寄生部位,并用驅蟲靈等藥物制成藥餌投喂,達到驅除體內線蟲的效果;定期在餌料內加入驅蟲藥物喂食,可防治體內寄生蟲病發生。
1.6? 日常管理
一是保持池中微流水,池水新鮮、無污染、溶氧量高(3.5 mg/L以上),pH值弱酸性(6.5~7.2),保持水位略高于鯢身即可;二是控制水溫,夏季高溫季節尤其要勤換水,使水溫保持在25℃以下;三是避免光照,大鯢對光照敏感,室內養殖池和室外生態池都要注意避光,夜晚巡池時宜用功率低的燈光;四是保持池內清潔,及時排污,清除糞便及殘餌雜物,防范水質惡化;五是防逃防盜,有條件的養殖場可安裝監控視頻,加強巡查防逃防盜設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2? 效益分析
2.1? 典型模式
山泉養殖家庭農場位于泰和縣橋頭鎮楠木林景區旁,四周群山環繞、樹木茂盛、人煙稀少,環境相對獨立、安靜。養殖區占地16畝,三面環水,一面傍山,具有適宜大鯢生長繁殖的自然氣候和水質條件。養殖場周邊有“六七”河、“六八”河及南車大型水庫,小雜魚、小蝦等較豐富,大鯢餌料以鮮活小魚蝦為主,餌料系數3.2,日投喂量為2%~5%。2017年1月份從吉安市安福縣武功山大鯢馴養場購入大鯢幼苗3500尾(苗齡6~7個月,體長12~15 cm),經過近3年的養殖,成活率98%,最大個體達2.6 kg,平均體重2.12 kg。商品鯢主要銷往周邊的井岡山景區及吉安市區的高檔賓館酒店,銷售價為220~370元/kg,均價以295元/kg計算。
2.2? 養殖效益
收集山泉養殖家庭農場大鯢生態養殖模式三年各項養殖成本和銷售收入(表1),養殖池等設施成本按20年均攤計算(室內池70個200 m2,建造費用按300元/m2計算;室外生態池20個,建造費用按500元/m2計算;進排水管道等附屬設施總計約50000元)。該養殖模式三年總利潤183.2萬元,折合每尾大鯢苗種養殖3年純利潤為523.5元,產投比為6.86,養殖效益顯著。
2.3? 社會效益
大鯢人工養殖技術突破了傳統大鯢對地域條件的限制,可以帶動當地農戶參與養殖,既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能促進大鯢產業規模化發展,具有積極的社會效益。
2.4? 生態效益
大鯢養殖使山區農村的各類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將廉價的小魚蝦轉化為效益顯著的商品鯢,既能滿足市場對高端食材的需求,又能更好的保護大鯢這一瀕危野生物種,做到了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3? ?小結與討論
(1)大鯢是屬于國家二級保護水生動物,在繁殖馴養前養殖企業或個人必須先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獲取養殖許可證方可養殖。
(2)大鯢與小鯢、蠑螈等種類外觀形態極為相似,區別它們最主要的是比較其生物學特征:大鯢幼苗(10月齡前)有三對完整的外鰓,小鯢則無;大鯢四肢甚短,前肢四指,后肢五趾,小鯢和蠑螈前肢五指,后肢五趾。
(3)大鯢苗種購買按“最近”原則,選擇運輸距離短、有合法的繁養、經營及檢疫證件的養殖場。運輸前2天要停食,10月齡前的幼鯢必須隨水帶氧運輸,成鯢(1齡以上)則可采用無水保濕的方法,一般在氣溫較低的秋末冬初運輸較適宜。運回后運輸袋先放進池子浸泡10 min左右,待袋內外溫度相同時再開袋。大鯢苗種經殺毒消菌后入池,2天內不宜投食,待適應養殖池環境后再喂料。
(4)大鯢養殖場建設時應在養殖池附近設計餌料魚養殖塘,養殖適應性強的鯉、鯽等雜食性魚類,不僅可提供大鯢餌料魚的來源,還可解決養殖池尾水直排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其壽,原立芳,等.大鯢集約化高效養殖技術[J].江西水產科技,2015,04:28-30
[2]劉壽遠.大瑤山農家大鯢人工養殖技術[J]. 江西水產科技, 2015,03:31-32
[3]鄧捷,王中乾,等.大鯢的疾病防治[J].河北漁業,2014,12:36-40
[4]吳衛君,胡順金,等.大鯢仿生態自然繁殖技術[J].水產科技情報,2014,01:5-9
[5]楊惠珍.大鯢人工養殖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08,1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