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霞
2型糖尿病在糖尿病中占主要比重,臨床發生率明顯高于1型糖尿病,其屬于一類代謝紊亂性疾病,疾病主要特征是持續、慢性高血糖。當前臨床中醫關于糖尿病的研究較多,中醫將糖尿病納為消渴范疇,顯示疾病的特點為多飲、多食、多尿、消瘦。從古至今,大量中醫學家對這一疾病的因機證治提出不少理論,從《黃帝內經》一書中提出’消渴”這一名稱后開始,一直到張仲景在其《傷寒雜病論》中提出辨證論治,關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機及治療積累了較多經驗,直至當今,中醫學關于糖尿病的論治已經較為全面。
魏勇軍(1964-),男,主任中醫師,河北省中醫學院教授兼碩士生導師,第三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研修人才,第五批河北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臨證三十余載,師古不泥,繼承創新,學驗俱豐。魏老師在糖尿病的中醫治療方面進行了多年的研究,關于糖尿病的辯證治療積累了大量優秀經驗,提出在糖尿病出現及進展的各個階段,氣虛、陰虛以及血淤都是重要致病因素,并提出益氣養陰活血的治療原則。筆者有幸拜師隨診,受益匪淺,現將臨證體會介紹如下:
1.糖尿病病因病機分析
魏老師提出,糖尿病發病的致病因素中,本虛為重,特別表現為陰虛。老師認為陰虛會導致機體內生熱,增加損耗機體津液,導致津、氣都受損,進而引發消渴癥。總結不少中醫學著作中發現,消渴癥的發生以腎陰腎氣虧虛為本,同時因為當代人飲食多不合理,轉變為虛熱內消、津虧生渴。最開始消渴癥實名消癥,主要是由于當時醫學家認為邪火內鑠,真陰枯竭,善渴善饑,機體的皮膚無法得到滋養,食物進入胃部后迅速被消化,因此得名。之后有醫學家提出機體上焦、中焦、下焦都受到影響,所以將消癥改名為消渴癥。關于糖尿病病因的分析,總結以往醫學著作以及學者研究結果,可分為臟腑功能受損、從脾論、從腎論,腎虛影響脾臟,脾氣虧虛,會影響食物代謝,進而表現為糖尿病;脾虛產生濕、痰、瘀等,郁久化熱,陰津傷,內生燥熱,引發糖尿病;腎氣虧虛,導致肺脾氣弱,布津不足,導致陰液虧乏,則為消渴。
魏老師認為糖尿病的三消特點具體表現為消渴、消中以及消腎,其中消渴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持續有口干表現,消中是由于多食薔消,消腎是由于小便多。但不管是上消、中消、下消,消渴癥的發病根本仍為腎中氣陰虧虛。如果本身有腎中真水不足表現,又同時出現飲食不規律或不合理,沒有及時接受診斷治療,則原本存在的虧虛不足會更加嚴重,并最終導致糖尿病病情嚴重。糖尿病患病實際上是腎精受累,患者沒有注重自身機體的養護,飲食不節、酗酒、情緒不穩,進而導致腎水枯竭,五臟干燥,三焦猛烈,心火燔熾,終消渴生。魏老師認為,糖尿病發病中本虛為重,且聯系病情進展,腎中陰虛內熱上及肺,中及脾胃,下及腎臟,因此患者會有多尿、多飲、多食、消瘦表現。所以魏老師認為,對于糖尿病患者,必須足夠重視本虛這一表現。針對糖尿病血瘀證的分析,老師認為糖尿病如果長期沒有得到治愈,必定會因為氣耗引發氣虛,氣虛又會引起血運行無力,表現為血淤。氣虛導致血淤,血淤而耗氣,使得機體缺乏足量的基礎物質,進而對機體臟腑、組織、器官的各項功能形成阻礙,使臟器表現出生理功能上的異常,這些異常的出現又會對氣血的生成產生影響,引起氣虛和血淤,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老師認為糖尿病患者之所以在病程后期會出現多種并發癥,氣、血狀態是本質原因,淤血不但是糖尿病的病理產物,同時也是糖尿病的致病因素,而淤血也是糖尿病病程進展的重要參與者。
2.糖尿病治療分析
魏老師認為,在糖尿病逐漸進展過程中,淤血因素的影響也逐漸顯現,在整個病變期間,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持續長時間后對機體的陽產生影響,最終使得氣陰均損,或者出現陰陽均虛。老師認為糖尿病在發病初期燥熱盛、陰津虧,因而臨床會有多食、多飲、多尿表現,患者還會變得消瘦,并常有疲乏感。病情進入中后期后,經絡會受到影響。具體來說,中期的糖尿病脈絡瘀阻,血中伏火,氣陰兩虛,患者會有氣短、乏力、舌胖質暗、口干征象,表現出明顯的“三多”癥,一些患者還會有中風偏癱、視物模糊、胸悶胸痛、水腫尿濁、肢體麻木、眩暈心悸等并發癥狀。疾病進展到后期后,陰損、氣耗、陽傷,因而導致痰瘀互阻、陰陽不調,臟腑以及經絡都出現較為嚴重的損傷,最終表現出昏迷、壞疽、胸壁、腎衰、水腫等并發癥癥狀。
魏老師認為,對于糖尿病的治療,必須注重調節機體狀態,具體需要從活血、養陰以及益氣3個方面著手。醫學著作中也有提到,消渴癥應該分上、中、下論治,注重生血、降火以及養肺。老師依照自己多年臨床診療糖尿病的相關經驗,提出在針對糖尿病的整個治療中,必須強調做好腎陰、腎氣的滋養,強調綜合調治。考慮到疾病以本虛為重,關鍵治療點為益氣養陰,自擬降糖基礎方:西洋參、黃芪、當歸、白術、靈芝、枸杞子、菟絲子,方中西洋參、黃芪為君藥,主要是取西洋參補氣養陰的特性和黃芪補氣升陽的特性。另外臣藥選擇當歸、白術、靈芝、枸杞子、菟絲子,其中當歸活血生血,白術健脾調氣,靈芝補氣養血,枸杞子與菟絲子補腎益精;在此方基礎上按照不同患者具體的病變特點,在治療中針對各個階段給予側重的治療。具體來說,早期因為陰虧熱盛,主要應該注重益氣養陰,選擇輕舉甘潤的藥物消除燥熱,比如藥物方面可選擇百合、沙參、麥冬,食物方面可白蘿卜、荸薺、梨子;中期因為氣陰兩虛并漸入絡,應該注重活血通絡、益氣養陰,其中活血通絡藥物可以選擇丹參、川芎、三七、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等,益氣養陰的藥材可以選擇沙參、麥冬、五味子、石斛、玉竹、葛根、山藥、天花粉;晚期由于痰瘀互阻、陰陽均損,應該注重活血養血,陰陽雙補,具體藥材可以選擇黃精、何首烏、丹參、當歸、牡丹皮、白芍、阿膠、熟地黃、生地黃、山萸肉、龍眼肉等。
3.典型病例
謝某,性別女,年齡62歲,就診主訴口干、口渴伴疲乏無力5年,加重1月。患者既往2型糖尿病病史5年,一直接受西藥降糖藥物治療,但效果時好時壞,因此希望配合中藥治療。就診時仍有口干口渴癥狀,明顯的疲乏感,且伴懶言少氣、心悸氣短,下肢輕微腫脹,另外脈象沉緩,舌淡暗胖大,患者表示每天飲食量偏少,但大小便沒有明顯異常。進行血糖水平檢測顯示空腹血糖水平為10.23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9.3%。醫生結合脈象與檢查結果分析,患者為瘀阻血絡、氣陰不足。西藥降糖藥物治療不變情況下,予活血通絡、益氣養陰中藥方。藥物組成:黃芪24 g,西洋參18 g,靈芝 15 g,生白術 20 g,當歸 12 g,菟絲子15 g,枸杞子 15 g,黃精 15 g,玉竹 15 g,三七花3 g天花粉 10 g,石斛 15 g,桃仁12克 紅花12克。囑患者加水煎服500ml,取汁早晚各服用250ml,首開7劑。7劑服用完后患者復診,患者主訴精神狀態有所好轉,其他各癥均明顯緩解,但仍存在輕微水腫。據此,在前方的基礎上增加茯苓20g,再繼續服用8周。8周用藥結束后患者再次復診,主訴口干、口渴減輕,疲乏緩解,無心悸氣短、水腫表現,再次進行血糖水平檢測顯示空腹血糖水平為7.3mmol/L,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6.8%,證實藥方有效。
參考文獻:
[1]石白,倪青.糖尿病證候研究思路與方法的現狀及展望[J].環球中醫藥,2019,12(08):1281-1286.
[2]孫秀娟.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經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法治療的臨床探討[J]. 糖尿病新世界, 2017, 20(6):30-31.
[3]趙云.消渴目病中醫病機小議[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9,29(04):318-319.
[4]李雅慧.基于絡病理論探析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病機[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2(05):408-410.
[5]王忠志.糖尿病的基本病機-脾虛毒郁[J].糖尿病新世界,2019,22(09):19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