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耘
清代蒲松齡稱:“秦郵文物,素號名區。”昔日的“秦郵”就是全國唯一以“郵”命名的縣——高郵。高郵是帝堯故里,堯文化的發祥地,有著7000多年文明史和2240年建城史,也是江淮文化、運河文化、郵文化的重要區域。在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京杭大運河中,有一個占地7400平方米的河心島,東與城區隔河相望,西近高郵湖,島上有一座1000多年的唐塔,是反映大運河與高郵湖的河湖關系的“活化石”,有著“運河明珠”之譽。
據《高郵縣志》記載,此塔名為鎮國寺塔,因寺而名,俗稱西塔,始建于唐代僖宗時(873—888年),是一座唐骨明表、別具風韻的方形閣樓式的塔,與西安大雁塔同為我國600座古塔中僅存的兩座方形塔,故譽為“南方的大雁塔”。
此塔原為9層,現為7層,塔高35.36米。據《(乾隆)高郵州志》載:“鎮國禪寺,在州城西南隅,寺外有斷塔。唐舉直禪師建,國朝順治丙申寺毀于火,雍正二年邑人賈國維重修(按:鎮國寺,舊志作光孝寺,今據舉直禪師本傳及現存寺名更正)。”又載:“斷塔,今名西塔,在州治西南隅鎮國寺外。舊傳塔有九級,為龍爪去其半,僅存六級,高八丈有奇,圍十丈有奇。邑人李白華增修七層。乾隆四十三年火起,諸級皆毀,遂成空塔。”又載:“唐舉直禪師,懿宗子僖宗弟也,行腳至高郵,得太平倉基地,亟請于朝。詔以其地為鎮國禪院,居之,仍賜號舉直禪師。”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說:“塔這種建筑并非中國所有,是隨佛教的傳播而傳的。”許慎《說文》稱:“塔,西域浮屠也。”古人根據梵文讀音把塔譯作窣堵波,或作浮圖、浮屠。在梵語中窣堵波是墳墓的意思,是一個半圓覆缽形的大土冢,頂部有豎桿和圓輪。窣堵波傳入中國時,中國已有高度發達的建筑藝術,工匠們采用中外結合的方式,把窣堵波放在高層閣樓的頂上,變成裝飾性的“剎”。
鎮國寺塔頂端“剎”是一個青銅鑄葫蘆,葫蘆表面刻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進士宋庠與當時高郵縣尉葉道清是好友,來高郵拜訪老朋友時登這座塔,詠詩《送高郵葉尉》云:“佛塔千名榜,銓臺再調符。空登拔萃目,未免沒階趨。……”詩可以說明此塔建筑的年代久遠。塔體上雖歷經修葺留下不同時代的建筑痕跡,但仍保留著唐代的建筑風格,故被人們譽為“南方的大雁塔”。
此塔原來位于高郵城內西南隅,1956年1月至次年6月大運河拓寬時,城墻拆除,在老運河(古邗溝)東堤外另開新河,臨城段東堤穿西城而過,就把這座塔劃到城外。
民間傳說,周恩來總理為了保護這千年古塔而批準了這個規劃,其實不是這樣的。據原高郵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高郵市黨史辦主任科員肖維琪介紹,他曾聽揚州水利史專家徐炳順說過,這個規劃是由揚州專區里運河整治工程指揮部黨委書記兼指揮報經揚州市行政專員公署副專員殷炳山批準的。
1975年高郵縣政府根據省水利廳南水北調的要求,編制運河擴大行水斷面的規劃,需要將新運河向西擴20米,這樣一來勢必影響到西塔的存在。據肖維琪(當時是負責工程規劃的胡同生的助手)在2012年8月21日《高郵報》發表的文章說:當時的高郵縣水利局長錢增時一再要求保存西塔,并為了保存西塔多次與省水利廳進行交涉。當編制規劃的人員一籌莫展時,肖維琪想起塔西邊有許多養魚塘,何不把這些魚塘拓寬浚深并挖通南北兩頭來擴大運河水面,這個建議得到負責規劃編制的胡同生認可并被采納。后經省水利廳批準進行了施工,約在1978年完成了拓浚工程任務,河心島從此形成,便出現了今天的“二河三堤”景象。
鎮國寺塔1957年被列為江蘇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3月25日江蘇省人民政府重新公布鎮國寺塔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4月該塔被確定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14年3月被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1]《高郵縣志》,江蘇人民出版社,1990年。
[2]肖維琪:《秦郵文史考辨集》,高郵政協教衛文史委編印:《高郵文史資料》第二十五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