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敏珍
摘要:寫作教學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最重要的途徑。隨筆是記錄寫作主體對生活的觀察、感受、思考、想象的。說真話、訴真情、隨時隨地、隨遇隨歷、隨感隨記、隨讀隨議是寫作的基本原則。所以,把“隨筆”作為高一常態化寫作的有效途徑,把隨筆作為寫作積累的平臺,并且在記錄、評價中內化積累,從而達到深度積累、融會貫通的效果,同時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真誠為文的寫作態度。守護好課堂和課外兩大陣地,師生共寫,努力創造屬于高一學生的寫作春天。
關鍵詞:高一;常態化寫作;隨筆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作文提出了四個期待:一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寫具有真情實感和價值意義的深度好文;二是激發寫作欲望,強調老師對學生興趣的激發;三是真誠寫作,反對功利寫作、虛假為文;四是以讀促寫,加強讀寫聯系。“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讓學生有感而發地寫作,而不是寫為應對考試而“量身定做”的“新八股文”,根據高一起始年級的學情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特此提出將“隨筆”作為高一常態化寫作的有效途徑,利用隨筆作為寫作積累的平臺,借助課外練筆多方面的積累寫作材料,發揮好素材積累和課外練筆這兩大陣地的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真誠為文的寫作態度。
所以,根究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秉承自由作文理念,勾勒設計了“我的生活”、“事事關心”、“且讀且思”“師生同寫”四個模塊:
一、“我的生活”即“我手寫我心”。
鼓勵學生以“日記”的形式隨時隨地記錄自己對校園、自然、社會的感悟和看法。“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場所,就是我們隨筆寫作的天地。只有處處留心,時時在意才能用明亮的眼睛隨時隨地記錄生活中的不同橫截面;只有認真思索、深刻感悟我們才能領會的生活的真諦。如:11月校園秋意正濃時,學生由學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銀杏葉落,就可以記錄對自然與生命的感悟。恰如郁達夫筆下由“梧桐葉落而天下知秋”而生發出清、靜、悲涼的深切感受,而寫出了耐人品味的呈給故都的秋的“一曲悲涼的贊歌”。
二、“事事關心”即“廣泛取材”。
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寫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訪、考察、座談、問卷等方式進行社會調查,通過圖書、報刊、文件、網絡、音像等途徑獲得有用信息”。比如剛剛過去的十九大的高頻詞“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就是一個很好的素材。對于高中生來說,也要在最美好的年紀活出最精彩的自己。“尚未佩妥劍,轉眼便江湖,歷盡千帆過,歸來仍少年”。
三、“且讀且思”即“以讀促寫”。
1、常規課堂中閱讀品味延伸出的有效寫作,包括思想內容、構思框架以及寫作手法,比如高一必修二的《采薇》一詩中,一個常年在外征戰的戍卒的心聲會讓我們聯想到很多“回家”的場面:古有宋之問的“近鄉情更怯”,今有寒冬臘月背起行囊,踏上回家路的外來務工人。其中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的反襯手法也可以借鑒運用到寫景抒情的散文中;
2、寫讀書筆記。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并在閱讀的過程中摘錄富有哲理的或文辭優美的句子,積累整理;再進一步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悟,比如龍應臺的經典散文《目送》所引發的關于“母愛”思考;
3、觀影思考,這包括大型文化類節目和熱門影片。如2017年深受大家追捧的《朗讀者》,從“遇見”、“選擇”“陪伴”“第一次”等引發學生的人生思考和切身的體會感悟;又如引爆全民觀影的《戰狼Ⅱ》背后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導演吳京蟄伏十年之久,最終不忘初心的勵志故事……這些都能為寫作引來源頭活水,引導學生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與社會、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
四、“師生同寫”即“教師下水”。
師生同讀同寫隨筆,相互交流切磋提高。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經常動動筆,或是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葉圣陶老先生說的老師經常動動筆就是我們說到的下水作文,一個語文老師應該經常下水寫點文章,這樣才能有效的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作文方面的進步。
為了進一步完善歸納學生積累生活和閱讀的素材;在每個模塊中又分別設計了“導語激趣”、“角度提示”、“習作鏈接”三個環節。通過“導語激趣”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拓展寫作思路;通過“角度提示”滲透寫作要求,指點學生更準確的把握作文立意,落筆快而準;通過“習作鏈接”環節,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創作,每周選取優秀作文進行班級傳閱,互相借鑒,在學期末可以將學生的優秀習作整理成冊,作為每個孩子最好的回憶和禮物。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有了生活體驗,學生的文章才不會“假、大、空”,才不會是空中樓閣。總之,把隨筆作為高中常態化寫作的起點,是培養學生的寫作習慣、寫作速度和寫作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給作文課注入活力,實現新課改對作文教學的期待,關注寫作活動與其他語文活動的聯系,在寫作過程中培養做事能力,思考做人之道,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迎接學生人生的春天!
參考文獻:
[1]《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教育部,2014.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
[3]竇爽,著眼于積累的高一作文隨筆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2014.
[4]譚紅梅,讓閱讀寫作指導成為語文課的常態化——讀書使頭腦充實,寫作使知識精確[J],《神舟旬刊》,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