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桐
摘 要:攀巖是一項新興的,參與門檻低,且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體育運動。攀巖已進入高校,并受到眾多學生喜愛。攀巖運動能夠為身心帶來諸多積極影響,但尚未應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本文從攀巖的發展、在高校內的應用與攀巖能夠為大學生群體帶來的積極影響等方面,分析了將該項運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關鍵詞:攀巖;心理健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
攀巖指運動員在有保護措施的前提下,徒手攀爬巖壁的運動(黃靜2005)。攀巖運動源于登山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的歐洲,登山者為了克服終年積雪的冰巖地形,發展出的攀登技術,逐步發展為今天的攀巖運動;競技攀巖起源于1950年代蘇聯軍隊中的軍事訓練項目,并于1974年正式列入世界級比賽(張慶寶,2005)。現在的攀巖運動已作為一種集健身性、娛樂性、教育性和競技性于一體的運動項目,來到我們的生活中(姜偉偉,2016)。
在我國,攀巖已被列為正式的競技項目,由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牽頭管理。隨著攀巖運動的引入與不斷發展,我國攀巖人口越來越多,中國攀巖選手的競技水平也越來越高。
一、攀巖運動在我國的發展
國家體育總局登山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在接受《山野》(11月刊)雜志采訪時,將攀巖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7年,一批運動員被選派到日本長野,學習攀巖技術,并于同年將攀巖運動引入我國。李致新正是這支外派隊伍中的一員。攀巖項目引入我國后,首先在地質院校中普及推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與武漢)等7所地質類院校陸續開始選拔有攀巖特長的學生進行培養。第二階段,1993年,攀巖被列為我國正式發展的運動項目,在場地、規則和國際組織等方面不斷得到完善。第三階段,2017年攀巖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攀巖運動得到國家大力支持,開始新一輪地蓬勃發展。僅2017年初,就有11個省市成立了國家攀巖集訓隊,備戰奧運。
二、攀巖運動在高校的發展
起初,攀巖是一種實用性的運動技能。隨著攀巖運動的推廣與普及,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攀巖分會成立,截至2018年已有41家成員單位(大學生體育協會官網)。2018年開展的第十六屆中國大學生攀巖錦標賽共有42家高校,約500名選手參賽(新華社百家號)。
經過30余年的推廣和發展,攀巖已走入高校。先后有多位學者,為在本省高校引入攀巖課程,做了詳細的學術論證(巫杰,2007;劉瑞江,2008;張博,2013)。據攀巖分會統計,截至2012年,我國共有40所高校開設有攀巖課程。
三、將攀巖運動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的分析
攀巖作為一項相對年輕的體育運動,深受年輕人喜愛。這不僅僅是因為攀巖帶來身體上的自我挑戰,更因為攀巖帶來的諸多心理層面的積極體驗。由此觀之,將攀巖運動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以下簡稱大心課)體系符合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綱要(試行)》等相關文件的核心精神。
(一)攀巖運動對大學生身心素質的影響
1.攀巖運動對身體素質的影響
有關攀巖運動對身體素質影響的研究多來自于體育領域的研究,不少研究表明,攀巖運動對于身體素質有積極影響。高峰在他的研究中發現經過六個月攀巖訓練后,參與項目的男生和女生在心肺功能、有氧運動能力以及身體素質等指標上,均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增強(2007)。在開設有攀巖課程的學校中,也發現攀巖有助于提高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郭大海,2013)。
2.攀巖運動對心理素質的影響
攀巖對于高校學生的心理素質有諸多積極影響。有學者發現攀巖運動對提高和改善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有著積極、顯著的作用(趙園園,2015)。有的研究發現攀巖能夠幫助大學生改善對自己身體的認知,改善自信心,提高自尊感(韓春遠, 宋紹興, 喻紅霞,2010)。還有一些學者發現攀巖能夠幫助參與者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克服自我封閉狀態(史偉,2015)。這些積極的心理體驗,正是當代大學生需要的心理素質。
(二)攀巖運動進入大心課的優勢條件
攀巖自進入我國至今,接受度不斷提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攀巖成績不受身高體重等身體條件因素影響(徐宏波,劉小學,(2011)。這也是攀巖運動能夠適應高校學生體征的重要基礎,既“門檻低”。除此之外,攀巖運動進入大心課體系還具備其他幾點優勢條件。
1.高校課程體系相對成熟
全國已有40多家高校開設了攀巖課程,關于攀巖教學的課程體系相對成熟,有經驗可循。攀巖課程教學經驗對于如何在大心課中引入攀巖運動有很大的幫助。
2.已有場地可以利用
中國登山協會對于攀巖場地的設置已有比較完善的規定,市場也比較成熟。此外,許多高校內已建設有攀巖場地,將該項運動納入大心課,能夠增加場地的利用率。
3.形式新穎,增加學生體驗趣味興,提高持續參與的動機
相比于晨練、課堂教學等傳統教學方式,攀巖運動更具趣味性和體驗性。此外,攀巖線路可以定期更新,能夠持續保持學生的興趣。
4.攀巖體驗可以轉化為生活經驗
攀巖運動雖然易于參與,但活動本身具有一定難度。學生通過克服這些困難獲得體驗,能夠投射到生活中,幫助他們應對生活中的困難。比如,巖壁上有不同難度的路線,參與者需要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選擇對應的路線。這樣的體驗,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對自己的認知能力(韓春遠,宋紹興,喻紅霞,2010),改善決策能力。此外,攀巖是高空項目,雖然有周密的保護措施,但依然會引起參與者的焦慮。在巖壁之上克服焦慮感,在焦慮之下調整自己身心狀態的能力也會因此獲得提升。通過這些體驗獲得的經驗和知識,更容易在生活中轉化為應對困難的智慧。
四、結論
綜合考量,建議可以嘗試將攀巖納入大心課體系。雖然在高校內開展攀巖運動的經驗、方式和方法相對成熟,但尚無研究從“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攀巖運動”這一特定視角出發。因此在大心課中開展攀巖運動時,仍需時刻保持好奇,不斷改進。
參考文獻:
[1]黃靜.攀巖運動[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5.
[2]張慶寶.(2005).高校開設攀巖課程的可行性分析.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2).
[3]姜偉偉.(2016).新疆高校開設攀巖運動課程可行性分析.體育科技文獻通報(3),75-76.
[4]山野雜志.(2017).中國攀巖,三十而立.山野(11),22-27
[5]大學生體育協會:http://www.sports.edu.cn/Index.aspx
[6]新華社.(2018).第十六屆中國大學生攀巖錦標賽開賽.新華社百家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6149684720546027&wfr=spider&for=pc
[7]劉瑞江.(2008).在高校開設攀巖課程的可行性研究.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3(2),163-164.
1.[8]巫杰.(2007).廣東普通高校開設攀巖運動課程的可行性分析.內江科技,28(6),23-23.
[9]張博.(2013).高校開設攀巖課程的可行性分析.運動(24),112-113.
[10]高峰.(2007).攀巖運動對大學生體能及運動記憶影響的研究.(Doctoraldissertation,浙江師范大學).
[11]郭大海.(2013).分析攀巖運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6),201-201.
[12]趙園園.(2015).攀巖運動對大學生抗挫折能力影響的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學攀巖課程為例.(Doctoraldissertation).
[13]韓春遠,宋紹興,喻紅霞.(2010).攀巖鍛煉對提高大學生身體自我認知能力的實驗研究.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2(2).
[14]史偉.(2015).從體育美學視覺看攀巖運動對大學生素質影響的研究.當代體育科技,5(23),174-175.
[15]徐宏波,劉小學.(2011).高校大學生身體基本形態與攀巖運動成績關聯性的實證研究.運動(16),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