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內部控制是經營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完善企業內部治理機制、杜絕違法違紀行為、保證財產安全完整、防范經營風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促進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本文分析了內控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論述了企業內控體系建設的實施策略,期望對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有所幫助。
關鍵詞:企業;內控;管理;重要性
一、內控對企業管理的重要性
內部控制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自我調節和自我制約的內在機制,在企業管理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保證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合法性
企業合法經營是企業管理的基本著眼點,也是企業可持續經營的先決條件。企業內控覆蓋到企業各個部門和各項經濟業務環節中,通過監督控制各項經濟活動,能夠確保各項經濟活動貫徹執行國家法律法規,杜絕出現違法亂紀行為,有利于保證企業經營管理目標的實現。同時,內控評價機制能夠對企業執行內控制度的情況進行評價,如實揭露企業偏離規章制度的行為,及時采取糾偏措施,維護企業經營管理秩序。
(二)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
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是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的重要保障,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必須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實施科學化管理手段,才能適應新環境的變化,不斷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效率。而企業構建起完善的內控體系,能夠明確董事會、監事會、股東會以及經營層的職責,并將企業財務、生產、營銷、人事等部門都納入內控體系中,促使各部門形成相互牽制、協調統一的運作關系,進而有利于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的深入實施。
(三)防范企業經營風險
企業經營風險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中之重,若企業出現重大經營風險,則極易使企業陷入經營困境,甚至出現破產倒閉。而企業健全內控體系,能夠運用科學的風險識別、評估技術、分析技術找到風險管理薄弱環節,通過落實風險應對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內,將風險對企業帶來的損失降至最低,為企業創造健康持續發展的運行環境。
(四)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
會計內控是企業內控中的重要環節,在健全的企業會計內控體系下,可約束會計人員嚴格執行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以及會計業務流程規范化地開展會計工作,有利于保證會計工作質量。同時,在內控體系中實施的崗位牽制制度,能夠實現會計職務分離、崗位輪換,并由內部審計部門對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合法性進行全面審查,進而能夠從根本上杜絕會計舞弊事件發生,確保會計信息可以如實反映企業在過去一段時期內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為企業經營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五)維護企業資產安全完整
在企業健全的內控體系下,可采用授權審批、定期盤點、財產保險等手段,對資產物資的采購、驗收、保管、處置等環節進行監督控制,避免出現重大資產項目投資決策失誤、固定資產隨意處置、企業資產流失等狀況,最大程度規避企業資產損失,進而保證企業資產安全完整,實現財產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企業加強內控體系建設的實施策略
(一)優化內控環境
企業內控體系建設要以良好的內控環境為依托,保證各項控制制度的順利實施,營造企業內部各部門和各崗位人員積極參與內控的良好氛圍。
1.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企業要規范治理結構,明確決策權、監督權和經營權的歸屬,使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層形成相互制約的關系。企業應優化權責分配體系,在董事會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預算管理委員會、內部審計委員會,通過分配監督控制權限,避免企業高層出現獨斷專行情況。
2.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企業要實施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的制度,在人才引進、員工選拔、員工培訓、職位晉升、員工激勵等環節實施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使人力資源管理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同時,企業要將加強全員的內部控制教育與培訓,讓各崗位員工明確內控要求,增強內控思想意識,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完成本職工作,有效規避員工道德風險。
(二)強化全面風險控制
企業要建立健全以戰略為導向的風險管理體系,使企業能夠防御或應對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風險,增強企業風險管理能力。
1.風險識別。企業要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對企業關鍵業務環節和外部經營環境存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具體如下:內部經營風險包括采購風險、決策風險、財務風險、道德風險等;外部經營風險包括信息披露風險、市場競爭風險、政策變動風險和社會信用風險。
2.風險評估。企業要根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風險危害程度對風險進行評估,劃分風險等級。風險等級一般分為極低、低、中等、高和極高五個等級,根據不同等級的風險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
3.風險指標考核。企業要將風險指標進行層層分解,落實到各部門、各崗位中,增強各部門和各崗位風險管理意識。在績效考核時,要將風險指標完成情況納入考核范圍內,激勵各部門和各崗位積極參與風險管理,營造企業內部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
(三)規范關鍵業務控制活動
企業要結合經營管理需要,找出關鍵業務環節和管理薄弱環節,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規范經濟活動合法合規開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會計內部控制。企業要以內部控制為視角對會計系統進行重新設計,遵循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設置會計崗位,保證各項會計工作均有專人負責,促使各會計崗位之間形成相互制約的關系。在會計工作中,還要落實復核制度、對賬制度、上機操作制度、授權審批制度、印鑒管理制度、票據管理制度等,嚴格執行會計準則和會計政策,保證會計信息質量。
2.資產管理控制。企業要針對資產采購、招投標、驗收、大修、維護、運行、處置等環節實施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強資產核算、保管和盤點等日常管理工作,確保資產賬實相符。在資產采購環節,要嚴格執行資產申購程序,重大資產項目要經過企業管理層的論證分析,規避資產投資風險:在資產處置環節,要嚴格執行處置流程,不允許任何部門和人員擅自報廢資產,并將報廢收益據為已有。
3.貨幣資金內部控制。企業要制定資金使用流程,對貨幣資金實施集中統一管理,實現對資金運行的全方位管控。企業要對各業務部門的收支情況進行檢查,驗證和復核票據的真實性,做好現金日記賬和銀行日記賬的核對工作,并對各項支出是否嚴格執行預算進行審查,杜絕出現超預算支出、擅自截留資金、非法挪用資金的情況。
4.應收賬款控制。企業要制定應收賬款回收控制目標,保證企業壞賬損失降至最小化。企業應建立起客戶管理系統,定期對客戶信息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采取必要的催收措施。財務部門要做好賬齡分析工作,與業務部門保持定期對賬,密切關注賬款回收情況,對賬齡較大的款項,要及時查明原因,必要時可采取法律途徑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四)建立信息溝通機制
企業要加強內外部信息溝通,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溝通機制,消除信息不對稱現象,確保企業政令暢通,便于企業管理者及時了解企業經營情況。
1.建設信息系統。企業要建立起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利用信息系統實現信息在各部門的縱向傳遞,以及在董事會、監事會、股東會等管理層的橫向傳遞。同時,企業還要利用供應鏈管理系統、客戶管理系統,強化與上下企業的聯系,減少溝通成本,提高企業運營管理效率。
2.實行信息公開機制。企業要遵循會計法律法規的規定,及時對外披露企業財務信息,塑造企業良好形象。企業要主動接受監管部門的監督審查,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能夠如實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增強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3.暢通投訴舉報渠道。企業內控需要各部門和全體人員的支持,為使企業管理層能夠了解基層部門和重點部門的運行情況,企業應設立投訴舉報平臺,允許基層人員據實舉報借助職務之便貪污舞弊、暗箱操作等違法違紀行為,保障企業經濟利益不受侵害。
(五)強化企業內部監督
內部監督是企業內控的關鍵環節,是對企業執行內控情況的監督、考察和評價,為進一步完善企業內控體系建設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有利于促使企業內控水平不斷提升。
1.保證內審工作獨立性。企業應設立內部審計部門,要求審計部門負責財務報告審計、內部控制評價、審計質量控制等方面工作,保證審計結果客觀真實。審計部門要通過對企業內控執行情況進行評價,找出企業內控體系的缺陷,提出整改建議,不斷提高企業內控管理效率。此外,企業各部門不得干涉審計部門獨立開展審計工作,維護內部審計的權威性。
2.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相結合。企業內部審計部門要針對不同業務和管理要求,開展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工作。在日常監督中,內部審計部門要嚴格核對賬目、審查會計憑證、復核會計信息、實施資產清查、聽取內部員工的審計建議:在專項監督中,內部審計部門要針對關鍵業務環節開展專項審計,確定審計對象、審計內容和審計范圍,在專項審計中找出缺陷,作為企業內控建設中的重點整改內容。
三、結論
總而言之,企業在管理中要積極推進內控體系建設,充分認識到內控在規范企業各項經營活動、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防范企業經營風險、維護企業資產安全完整中的重要作用,將內控體系建設作為提高企業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企業要基于內控框架的五大要素全面開展內控體系建設,使內控體系處于不斷改進、不斷完善的發展階段,從而充分體現內控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清梅.試論企業內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8):107-109.
[2]姚秀芳.試論企業內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財會學習,2017(4):92-94.
作者簡介:
劉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