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菁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夫婦進城務工,并將孩子也帶到城里來入學,我校百分之八十的學生都是民工子女,他們主要通過積分形式入學,在上小學之前都是留守兒童。筆者所帶的兩個班的學生全都來自安徽北部和江蘇北部。由于這些學生的家長的自身文化素質不高,很多是小學或初中畢業,有的甚至還沒上過學。他們的孩子從小生活在農村,直接與上輩親人,甚至親戚一起生活,面對陌生環境、陌生人易產生畏懼心理,更別談學習了。
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養成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掌握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但這些學生因為嬰幼兒期缺失教育,普遍存在上課坐不住、不敢舉手發言、回答問題時不敢張嘴或聲音很小的現象,這對英語教學造成了很大的障礙。為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快速成長,培養良好英語學習習慣迫在眉睫。
一、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激發內驅力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興趣的激發。蘇州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接觸英語,正好與此階段語文漢語拼音學習同步,都是26個字母,在認讀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交叉打架的現象。譯林版教材在編排的時候已經考慮到了這一情況,在一年級階段只要求口頭認讀,并沒有書寫要求,降低了英語學習的難度。在課堂上,教師面對零基礎的學生,一遍遍集體帶讀、小組朗讀、開火車讀……,試圖讓每一個學生在不斷模仿、重復、矯正的循環過程中逐步鍛煉口說能力。這些形式大多單調枯燥,對于沒有良好幼兒教育經歷的民工子弟來說,更容易產生倦怠情緒。針對英語學習的特點和具體學情,筆者在教學中嘗試通過動畫欣賞、視頻、配音、角色扮演等形式,調動學生的視、聽、說多種感官協同“工作”,在此過程中伴隨身體的律動,使抽象思維和動作思維相結合,身體、心理、思維具備了融為一體的可能。學生們學趣盎然,躍躍欲試。整個學習過程動靜結合,彌補了小學生專注時間不長、注意力分散的不足。同時,這些學生在活動中也逐漸敞開了心扉,喚起了被壓抑的表現欲,學習英語的內驅力也得到了激發。
二、實施分層關注策略,觸發生長力
提高課堂關注度,提高課堂效率是實現有效課堂的必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談到“怎樣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這個問題。注意是伴隨各個心理活動而產生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心理狀態,沒有“注意”就不可能有比較穩定的心理反應,也就難以完成認知的過程。因為只有學生在上課時的注意力集中了,才有可能提高課堂效率,才有可能實現教學目標,才有可能完成教學任務。所謂分層教育就是要關注學生的年齡和身心發展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個人情況制訂一定的學習策略。民工子女的英語教學剛開始是非常艱難的,所以教師要提前分層備好課,以便于課堂上分層教學。筆者班上有個名叫小宇的學生,他和父母一起租住在地下車庫,家里還有個妹妹,由于父母平時很少關注他的學習,其學習習慣不太好,上課坐不住,成績也不理想,英語課上從不敢大聲朗讀,怕被嘲笑。針對小宇的特殊情況,筆者首先對他進行了心理疏導,讓他感受到老師的關愛,課堂上筆者又時刻關注他的眼神和每一個動作,適時提問,增強他的自信心。有一次,小宇在拼讀單詞orange時,把g讀成了漢語拼音,引得同學們哄堂大笑。但是筆者沒有放棄,而是手把手地教他怎么讀,并督促他回家跟讀納米盒,不斷給予關注。三年級時,我們班上從安徽老家轉學過來一個叫小詩的學生,從沒有學習過英語,無從下手,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就把一、二年級的課本給她,讓她回家每天一課跟讀納米盒數遍,第二天上學筆者再給她畫出重難點講解。一、二年級主要是口頭作業,小詩也肯認讀,逐漸養成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所以進步很大,最終跟上了全班的學習進度。
三、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凝成向心力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小學教師其實更像保姆、像媽媽,這一點筆者以前在教中學時沒有體會,現在感觸頗深。要與學生們建立良好的關系,首先必須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都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筆者會抓住時機恰當表揚。我們班上有個學生叫迪迪,父母都是在菜市場賣菜的小商販,他學習上屬于后進生,但情商不低,體育方面也非常有天分。有一次開家長會,她看見門口沒有放簽到簿的地方,就主動收拾自己的課桌,并搬到班級門口放簽到簿。當時看到迪迪的這一舉動,筆者很吃驚,第二天筆者就在班上講了迪迪的事情,迎得了全班同學的掌聲。這掌聲是同學們對迪迪的贊許、接納和尊重,拉近了相互的距離,建立起了良好的師生和生生關系,從而激發了迪迪的學習熱情。關系融洽,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營造了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使學生自己融入課堂,汲取豐富的知識。
四、引入“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講及其催生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著經濟形態不斷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發展,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從根本上促進了人類各項活動中信息傳播的效率,也就從根本上促進了人類各項活動的效率。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兩者的結合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更是教育發展的必然。家校合作是家庭與學校之間以溝通為基礎,相互配合,合力教育的一種相輔相成的教育形式。通過家校合作,學生得到了來自學校和家庭兩方面的關注。
我校主要是通過家長會、家長開放日、家長學校以及家訪等渠道和形式來進行的。平時家長和教師的溝通主要借助電話、QQ、微信、一起作業平臺、班級博客、蘇州市家庭教育平臺等,個別沒上過學的家長只能當面溝通,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們班有個叫小豪的學生,平時作業完成得不好,這學期剛開學竟然連寒假作業也沒有寫。作為學生在校的第一負責人,筆者及時在QQ上聯系了他的家長,首先了解了小豪在老家過寒假的具體情況,各門功課寒假作業的完成情況,并反饋了小豪沒有寫英語寒假作業的情況。通過與其家長的細心溝通,小豪在一周后即將英語寒假作業補交了上來。“互聯網+思維”,借助多種現代技術平臺與家長進行溝通,對學生在校學習及家庭學習生活進行有效的指導、監督、反饋,是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