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萍
【摘要】筆墨是一種永恒的精神,亦是“個性”的表達。既要傳承中國水墨畫的深厚底蘊,又不能丟了學生天真爛漫的個性。我們應注重學生的內心感受、精神世界,尋求他們的喜愛事物作為支點,運用媒介使學生對筆墨產生濃厚興趣。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傾向于傳統畫學的滲透,注重欣賞的選擇性,從而有目的、有計劃地提高學生對傳統畫學的表現力與鑒賞力。
【關鍵詞】氣韻生動 傳統文化 筆墨精神 個性表達
中國水墨畫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之所以為大眾所喜愛,是因為它的靜、慢、淡、雅。而以往的水墨課程,教師示范每一筆如何運筆后,學生在按程式依葫蘆畫瓢的過程中,興趣卻日益消磨。石濤先生在他的《苦瓜和尚話語錄》中寫道:筆墨當隨時代。在筆者看來,筆墨是一種永恒的精神,亦是“個性”的表達。既要傳承中國水墨畫的深厚底蘊,又不能丟了學生天真爛漫的個性。我們應在最自然的狀態下,追求“氣韻生動”的水墨課堂!
一、個性表達,體現傳統筆墨之“動”
在小學美術“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中,傳統水墨畫課程是學生既感興趣又望而卻步的課程。低齡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敢于大膽表達,形象思維活躍,但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較弱,對于水墨工具和“筆墨”學習興趣濃厚。這些都是學習水墨畫的良好的基礎,但同時由于學生知識經驗和欣賞水平有限,讓我們陷入一個難以突破的窘境,止步于教師無法大展拳腳地教與學生無法得心應手地使用新技能。如果單一地傳授用筆、用墨的基本知識無異于抹殺學生對傳統水墨畫的興趣。那么,如何把童趣想象與傳統水墨技法有效結合,就是突破傳統水墨教學的重點了。下面以課堂實錄《水墨畫樹》解析水墨教學的一點創新。
(一)課堂實錄:認識古柏
師:今天,我們去蘇州的光福鎮走一走。那里的司徒廟有四棵生長了1900年的古漢柏樹。它們的名字分別是:清、奇、古、怪。
由一名小小介紹員來講解四漢柏的特征:
清柏:它的枝干非常挺直,像獨立的仙鶴。
奇柏:何所謂奇?就是曾經被雷劈過,所以它是一個禿頂,但是它的樹枝,折而未斷,生命力極強,真是個奇跡。
古柏:它的樹紋一律向左扭曲,就像被擰著的毛巾一樣。
怪柏:它天生非常怪,臥地而長,形狀就像一個“之”字。
吳冠中畫古柏樹:
(1)講述關于吳冠中與“清奇古怪”的故事。
(2)欣賞吳冠中畫“清奇古怪”的作品。
師:你覺得大畫家吳冠中畫的柏樹怎么樣?
生:我覺得他畫的樹線條很特別,像是在用毛筆寫詩。
師:還是一首雅致的抒情詩,表達畫家對古柏樹的喜愛之情!
(出示課題——水墨畫樹)
師:老師也臨摹了一幅吳冠中先生的畫,同學們想看嗎?(作品中含課題)
在新授課環節,學生課前準備:運用調查表的形式,各小組有目的地欣賞、分析吳冠中的作品是如何用墨、用筆、用色和構圖的。
1.墨法研究
師:課前同學們帶著問題,分組欣賞、研究了吳冠中的作品。請小組代表匯報,畫家是如何用墨的?
(生PPT展示調查表,代表回答)
師總結:上一課《水墨畫花》中講到了墨色的變化,這一組的小成員很輕松地找出了作品中的墨法有濃、淡、干、濕的變化。
2.筆法研究
師:兩幅畫家吳冠中的作品,樹干表現方法有什么不同嗎?請小組代表來匯報畫家是如何用筆的。(生PPT展示2張調查表,學生匯報)
師:畫家用了兩種不同的運筆方式——沒骨法、雙鉤法。(微視頻示范)
師總結:沒骨法,側峰用筆直接,用墨色畫成枝干;雙鉤法,中鋒用筆,左右或上下兩筆勾畫出枝干。
學生初試作業:選擇沒骨法或雙鉤法,嘗試用筆墨畫一下樹干和樹枝。
作業反饋、講解:畫后面的枝干,我們可以穿插過去,這樣就有前后遮擋關系了。我們也可以使用這個方法畫出后面的另一棵樹。
3.研究用色
對比:畫家吳冠中和齊白石兩幅主題相同的石榴作品,看看畫家用色有何不同?請小組長匯報結果。
視頻欣賞:“上色”視頻。
發現:吳冠中先生作畫時,整個畫面會使用一些黃色、綠色、紅色的點,這些分布在畫面上的點一下就吸引了我們的眼球。
教師讓學生自制小工具,發現筆墨之趣。
師:這些有趣的點和色塊,如果用我們自己做的一些繪畫小工具來處理會出現怎樣的效果?
師:你的自制小工具是用什么做的,可以借老師試一試嗎?
(師出示已經畫好的樹干,沾上顏色,印出梅花的圖案)
師:你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小工具,跟我們分享一下你的創意!
師:其他同學帶了什么不同的小工具?帶上你的小工具,給我們展示一番吧!(請4個學生在長卷上創意上色)
師:我來采訪一下你們,分別使用了什么工具?是如何使用它的?
生1:我用的是自制小噴壺,小噴壺里的水可以調制成自己喜歡的顏色。
生2:我用的是海綿,可以隨意涂抹出樹冠的顏色。
生3:我使用了兩支毛筆,一支沾有顏料,敲擊時,滴落下來的形狀像極了一團團的樹葉。
生4:我制作的小棉球,可以自由組合成梅花、琵琶等形狀。
4.構圖研究
師:小組代表來跟我們分享一下,吳冠中他是如何構圖的?
(生代表匯報)
師總結:畫家表現樹的時候,他對樹的樹葉、樹干、樹枝(帶花、帶果的部分)、樹根進行特寫,突出要表現的主體,讓畫面形成一種氣勢!
(二)設計意圖
1.設計意圖1:吳冠中與學生
導入部分以畫家吳冠中為引線,貫串整個課堂。創設的情景就像是這個和藹可親的中國大畫家帶領學生走進蘇州光福的司徒廟,聽著他講解“清奇古怪”這四棵古漢柏樹的來歷與故事。他在四棵古漢柏下悠悠地寫生,而學生圍坐在這位畫家爺爺的膝旁,感受著自然的造物之奇與畫家的畫筆之神。
2.設計意圖2:吳冠中與水墨
畫家吳冠中的水墨除發揮水墨本身的韻味以外,常有各種粗細、形狀、動感不一的墨線。如他的代表畫作《春如線》,你看到的不是山水,亦不是靜物,是點、線、面與色彩的結合。點可以是蔥郁的,可以是疏朗的;線可以是婉約的,也可以是奔放的。吳冠中先生說“筆墨等于零”,所以拿起筆來不是先學作畫的規矩,抑或掂量內容、造型與風格。他的這種返璞歸真,看上去如信手涂鴉般的隨性,讓學生產生我也可以這樣畫的共鳴。利用吳冠中先生的作品帶給學生的那份自信來解析水墨畫最為合適。
本課運用調查表的形式,教師在課前讓學生各小組分工有目的、有計劃地研究、分析畫家吳冠中是如何用筆、用墨、用色和構圖的。課上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呈現,分享各組的成果。
(1)用墨:利用遷移上節課的水墨知識,回顧墨法有濃淡干濕的變化。
(2)用筆:通過比較兩幅吳冠中的作品,發現樹干的表現方法有沒骨法、雙鉤法。
(3)用色:對比吳冠中和齊白石兩幅主題相同的石榴作品,解析吳冠中用色的不同。
(4)構圖:解剖吳冠中作品的構圖形式。如特寫、滿構圖、突出主體等。
3.設計意圖3:水墨與學生
通過視頻欣賞、構圖研究、學生自制小工具等環節,把童趣想象與傳統水墨技法有效結合,突破了傳統水墨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亮點在于水墨上色時設置綜合的筆墨表現玩法:利用自制繪畫小工具感受彩墨的樂趣,如海綿、噴壺、棉球等進行點、滴、染、甩、彈、噴、擦,有效激發低齡段學生對水墨的興趣。由此,難點也變成了本課的亮點,讓傳統的水墨變得更有趣味性。在傳統水墨畫與可愛的孩童之間,需要一個或多個像繪畫小工具這樣的媒介,使彼此之間的喜愛最大化、擴大化,才能讓傳統課程“動”起來,無障礙地在稚嫩的心田里生根發芽。
二、欣賞的選擇性,延展傳統畫學之“韻”
在小學美術“欣賞評述”領域的教學過程中,欣賞貫穿著整個課堂。課件中大量的圖片欣賞,有時令學生如走馬觀花般無深刻性,美術教師應有目的地引領學生去賞析,感知與體會美術的知識與技能,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例如,人美版小學美術四年級的第一課《四季的色彩》,網絡上、配套中的課件,關于色彩這一課的欣賞圖片可謂琳瑯滿目,有非常多四季風景圖片,學生、教師范作等。如果在課堂上播放一遍圖片,一張張去欣賞,就沒有時間去解決本課的重、難點。教師必須對這些素材進行合理取舍,使之與本課預設的目標、環節相融合。
由林風眠的國畫《金秋》展開,談及畫家林風眠,筆者利用吳冠中先生做舊知遷移導入。之前我們學習了吳冠中先生的許多大膽用色的國畫技法,學生們記憶猶新。而國畫《金秋》的用色明亮,強烈中顯示出柔和,單純中蘊含著豐富,既對立又統一。解析作品從而去了解畫家林風眠,他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更像是開拓者或先驅,抑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的這種創新來源是什么?這時,筆者講了一段關于林風眠成長的經歷。他在法國巴黎留學時學的油畫,這使他對中國畫的理解、畫風都有了改變。這個小故事由作品延伸,學生聽了故事,感慨于這個“融匯中西文化于一爐”的大畫家,反過來細細品味這幅作品。一閃而過的眼神也因一個小小的故事而變得綿長。通過引出色彩的技法,指引學生去觀察圖片中的光影對比。問樹為何呈現紅如火燒般的顏色?它其實是強烈的太陽光,穿過樹葉間的縫隙投射下來的光影。而后,教師參照畫家作品,示范用點彩的方式表現樹的光與影,先解析畫家作品再進行示范,一步步剖析,這猶如謎團慢慢被揭開,學生從理論到實際理解了國畫色彩運用的不同技法,也真正理解了林風眠與中國傳統畫學的淵源與氣韻。
美術新課程的開發,還原了教育本來的面目:自由、開放、活潑與創新。我們應擺脫束縛,開拓創新,但更應以濃厚的傳統畫學、深厚國韻為支撐,注重欣賞的選擇性、目的性,從而在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同時,不斷扎實學生的美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