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區域活動就是考慮到幼兒的個體差異而設置的一種學習方式。是以幼兒為主的一種學習活動,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在區域活動中幼兒的學習更自由、更自主。
然而,區域活動中材料的投放是重點,區域材料作為區域活動中幼兒進行探索和學習的對象,是開展區域活動的物質基礎,是區域活動得以開展實施的前提。材料以環境教育的方式在幼兒園扮演著老師的角色,所以,區域活動中材料投放的有效程度對區域活動的質量有直接影響。科學的選擇、設計和投放區域材料能讓個別化學習活動更有意義。
在區域活動材料投放策略方面,可分為為基礎策略和發展策略兩大類。
1 基礎策略
1.1 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材料
小班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提供的材料要有趣,才能吸引、維持幼兒操作活動的興趣。所以要提供色澤鮮艷、形象生動、動態變化的材料。如以紅黃藍為主的非常逼真的廚具、蔬菜水果、毛絨玩具、小汽車等。而且活動材料采用獨立盛放的方式。材料放置的位置固定、環境穩定,減少不必要的干擾。同一種材料投放的數量應該大于該活動區最多可容納的人數。
對中班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幼兒的能力,不必面面俱到,給他們想象的空間。區域活動材料要時常換新,有利于幼兒創造性的發揮。多提供來自于生活中的真實物品,因為貼近幼兒的生活,更能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和游戲行為。可以多提供生活中常用的牛奶盒、馬夾袋、一次性水杯、舊衣服、舊鞋子等。
大班幼兒的活動材料要更具挑戰性、探究性、合作性。所以,大班可以提供一些能做簡單化學、物理實驗的材料,如顏料、小球、天平、手電筒等,還可以提供一些需要兩三個人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戲材料,如棋牌類游戲材料,骰子類游戲材料等。
1.2 提供的材料要有趣,能吸引孩子注意力
1.包括材料要新穎,比如要提供的游戲材料顏色要鮮艷,要形象逼真,年齡越小越是要這樣。
2.玩法要多樣,具有可探究性,可以多提供一些半成品玩具及自然材料能使游戲的玩法多種多樣,更能就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及創造力也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3.材料要豐富多樣。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數量多,同樣的材料數量比較多,能滿足多個幼兒在區域里同時活動。二是質量高,也就是說提供的活動材料包含的面還要廣,要提供能發展幼兒智力、美術、音樂、語言、科學等各方面能力的材料。
1.3 要提供有可操作性的材料
所謂可操作的材料是指能引發幼兒動手 動腦,支持幼兒與活動環境積極互動的材料。具體可參考以下兩方面:
1.提供的材料要有相應的提示,以便幼兒操作。
2.材料有牢固性,不易損壞。具體操作中可以將一些紙質的材料進行塑封、將KT板做成的材料進行包邊等。
1.4 要提供安全衛生的材料
具體操作的時候要注意避免尖銳、鋒利材料的提供,如小刀、針頭等。如果提供玉米、花生等顆粒狀的材料,還要注意幼兒不小心吞服或吸附造成的傷害。在材料提供前還要對材料進行嚴格消毒,提供無毒、無味、無傷害隱患的材料。
以上基礎策略就是教師在提供區域活動材料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的一些方面,只有按照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材料,并且提供一些能吸引幼兒注意力的有趣材料,幼兒能持續感興趣的有操作性的材料,對幼兒無傷害的安全衛生的材料,區域活動才能正常進行,材料也能發揮其作用。但是只有這些基礎策略還不夠,要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展,老師在提供區域活動材料的時候還必須要注意到一些發展策略。
2 發展策略
2.1 老師提供的材料要有層次性
就是在投放材料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個體差異去設計和投放游戲材料。
每個幼兒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老師在提供材料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幼兒的差異提供材料,讓每個幼兒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內發展。具體操作的時候老師可以將一個游戲材料設計成不同的難度梯度,有簡單的、中等難度的、較難的等等。
2.2 材料要及時調整更新,要有動態性
及時的調整更新材料能為幼兒提供更加符合他們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的游戲材料,對幼兒的發展更有利。具體可以參考以下三個方面:
(1)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調整材料。這就要求老師在平時的觀察中就要注意孩子們使用這些游戲材料的情況,如果發現某一游戲材料幼兒使用頻率很低,那么就要分析是這個游戲材料太難了,孩子們不會使用還是大部分幼兒都已經會用了,對他們已經沒有挑戰,分析原因后就要及時調整,以適應幼兒的發展水平。
(2)根據幼兒的興趣需要調整材料。隨著幼兒的興趣轉換及時的調整材料,更能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欲望。
(3)在變化主題時是時更新材料。幼兒園在每個月或每個季度都有不同的主題,隨著主題的變化,區域活動的相應材料就要跟著主題進行變換。區域活動是主題活動生成的重要途徑,根據主題需要有目的的去設立區域活動目標,從而有目的的投放活動材料,更具有操作性。
2.3 老師投放的材料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
材料是幼兒隱性的老師,是幼兒認知的中介和橋梁。教育目標可以隱含在投放的材料中,滲透在教師所創設的環境中。當幼兒一旦進入老師所精心創設的環境中,在與材料互動的過程中即可獲得某方面的發展。如教師要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教師就可以在區域中設置如娃娃家、超市、醫院、銀行等能激發幼兒之間互動的區角并提供相應的材料,那么幼兒在(下轉頁)
(上接頁)游戲的過程中就會與其他幼兒進行交流,從而獲得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實現教育目標。所以,教師在投放區域活動材料時要做到目標在前、選材在后,讓材料有效地體現教育目標。
2.4 提供的材料要生活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只有當幼兒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產生。這也就是材料的生活化所蘊含的含義。教師不但要提供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材料,使幼兒對其產生情感。還要從情感出發培養幼兒各種能力,當幼兒對某些區域中的材料司空見慣、熟視無睹時,教師應賦予物化的材料以鮮活、生動、真實的情感意義,讓環境貼近幼兒生活,富于情景性,以重新激起幼兒的學習熱情和愿望。如幼兒對班級植物角中的花草不感興趣,教師可以從情感角度出發,給花草賦予生命,激發幼兒對花草的同情心,培養幼兒的愛心、責任感以及觀察記錄的能力。
2.5 材料投放要有平衡性。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考慮
(1)要根據班級情況平衡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個別化學習材料。要綜合考慮一日、一周及一個月的活動安排,區域活動與其他活動相互補充,平衡幼兒智力、美術、音樂、語言、科學等等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在區域活動中根據需要提供相應的游戲材料。
(2)要關注到高結構與低結構材料的平衡。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高結構和低結構的游戲材料要根據班級情況取得一定的平衡。如小班高結構的游戲材料要多一點,而到大班,低結構的游戲材料就要相應的增加。
2.6 老師提供的材料要體現當地特色
不同的幼兒園由于地理環境和教學條件的不同,在采用活動區教學時可以因地制宜,進行靈活變通,如在場地設計、活動材料、教具選擇上均可體現當地的特色,對區域活動目前在幼兒園的開展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建議,對區域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像安吉幼兒園一樣,根據當地環境和教學條件,因地制宜,提供有當地特色的游戲材料。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大通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