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1 課標要求
運用中國地形圖概括我國的地形的主要特征
2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地形的主要特征
教學難點:我國主要山脈分布的空間概念的建立
3 教學設計思想
本節課主要利用“Pad”、多媒體系統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力求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獲得者,通過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探究達成教學目標。本節課設計力求體現地理四大核心素養。
4 設計思路
教學過程(預計用時38分鐘)
4.1 新課導入
本課以陜西的主要地形區作為導入,激發學習的興趣,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體現地理核心素養的“區域認知”。我們的旅程從陜西開始,陜西位于中國內陸腹地,北山和秦嶺把陜西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是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中部是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穿越秦嶺山地是被稱為“陜西小江南”的漢中-安康盆地,這些豐富多彩的地形造就了我們大美陜西,那么放眼中國,它的地形特點又是怎樣呢?下面我們進入第一篇章——中國地形我來看。
4.2 整堂課共設計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國地形我來看(探究地形總特征)請同學們閱讀 “中國各種地形類型占全國陸地面積的比例”,從圖中的比例數值可以看出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種地形,在我國都有分布。哪種地形所占的比重最多?我國山地面積占全國面積的三分之一。
教師:人們習慣上把山地、丘陵連同崎嶇的高原統稱為山區。這樣算起來我國山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這說明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那我們想想如何用一句話總結中國地形的特點呢?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是我國地形的主要特點。
第二部分:中國地形我來說(探究我國地形的分布特征)首先來看一下比例最大的山地吧。
此部分內容通過以下活動開展:
活動一:大家一起來巡山
下來我們把地理圖冊翻到P26,參照課本P60,電子書包分派給各個小組完成下列任務:
(1)東西走向:天山-陰山、昆侖山-秦嶺、南嶺(湖南和廣東)
(2)東北-西南走向: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長白山-武夷山;臺灣山脈
(3)西北-東南走向:阿爾泰山、祁連山
(4)南北走向:橫斷山脈、賀蘭山、六盤山
(5)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世界最高峰8844.43,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國和尼泊爾交界處)
山是一個國家的精神,山是一個民族的品格,下面我們通過幾張圖片認識一下典型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秦嶺、橫斷山脈、臺灣山脈。
那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走向的山脈呢?山脈主要是由內力作用形成的。當地表的巖層收到來自地球內部的內力時,巖層會發生彎曲、變形,有的地方便隆起形成了山脈。不同走向的山脈,是受來自不同方向力的作用而形成的。我國不同走向的山脈,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構成了我國地形的骨架,它們縱橫交織,把我國地表分成了大大小小的地形區,我國主要地形區就分布在這些網格中。
活動二:學生分享自己的旅游經歷學習四大高原
活動三:播放微課學習四大盆地,觀看微課后回答問題
活動四:根據地理圖冊26頁,完成任務 (2min):將主要地形區拖動到相應的位置
第三部分:家鄉發展我獻策 此部分內容設置了合作探究活動,體現了地理的實用性。這部分內容培養學生關心我國的國情,通過對家鄉地形有利和不利兩方面的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他們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4.3 板書設計
本節課板書采用版圖示,能夠突出本框的重點,一目了然。
5 教學反思
本節課采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電子書包”。在電子書包教學環境下,輔以圖片、動畫、視頻、微課等多媒體資源,設置了情境創設、講授新知、當堂反饋、微課拓展、布置作業等多個教學環節,學生可以通過手中的平板電腦隨時與老師進行即時互動,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電子書包軟件的一些功能如分享、拍照上傳、隨機提問、搶答、小組pk板、班級空間共享,練習題即時反饋等都在極大地方便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互,使得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參與度提升,主體作用進一步得到發揮。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時間把控的不合理,前半段占用時間較多,導致后半段時間緊張,特別是留給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不足,沒有顧及到全體學生,學生的參與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還有就是學生小組活動時表現有些拘謹,其實平時他們在課堂上還是比較活躍的,今天看到聽課老師那么多,他們可能有些緊張。
以上就是我要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聆聽,希望各位評委老師給予批評和指正!本節課課堂容量較大,為了突破重難點,課堂活動設計較多,導致時間有些緊張。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中學地理區域認知培養策略研究》。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錦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