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姚繼輝 田欣竹 孫媛
摘 要:時間進入21世紀,經濟開始了飛速發展,帶動著各行各業也開始飛速發展。所以對氣象災害預警的準確性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周就要求氣象部門對氣象災害預警辦法不斷的創新,確保氣象信息的準確及時性,從而將氣象災害對各行各業的損失降到最低。
關鍵詞:氣象災害預警;氣象預報服務;防災減災
1 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服務的現狀
首先,氣象服務在覆蓋面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針對突發的氣象災害,氣象服務部門雖然能夠通過網絡、電視和媒體廣播等做了及時播報,但還是在預報傳輸速度存在不足。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沒有給聽眾留下更多的應急處理時間;氣象服務對氣象災害的防御知識宣傳不夠,公眾自身缺乏防范應急能力,在面對突發性的自然災害時缺少科學的指導,直接影響氣象預報服務效果。其次,氣象預報服務的基本設施配套不足,存在著抵御自然氣象災害風險的脆弱性問題,局部地區的監測站密度不夠,對局部的自然災害的預警能力不夠,造成災害來臨時,經濟損失較大。若是增加監測站,準確地將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公眾減輕災害損失;氣象預警發布后許多地方政府沒有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沒有及時采取預案來預防災害。最后,氣象預報能力不能滿足多元化多層次的公共服務需求,除了預報準確率的技術問題外,氣象預報服務的利用價值沒有得到完全發揮,缺乏科學的指導措施和通俗易懂的語言服務,達不到服務效果。目前,我國關于防御、減輕氣象災害的責任缺乏具體明晰的劃分和相應的考核機制,一旦發生自然災害,人們就理所當然地將責任歸咎于氣象預報和大自然。
2 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2.1氣象監測網不合理
我國現有的氣象監測網對各種氣象災害的監測不具備針對性,特別是對一些極端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不高,對氣象災害的持續時間和強度的預測不夠準確,對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和破壞不能夠進行準確的分析。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氣象災害發生,就會形成極為不利的影響。除此之外,相關氣象監測人員的反應不夠敏捷,對一些氣象問題不能以專業的知識進行分析,無法對氣象災害形成的后果進行及時的補救,導致破壞面積擴大的現象出現。
2.2氣象災害應急機制不完善
氣象災害事故在發生后,為減小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必須及時進行補救,這就要求相關單位必須建立完善的災害應急機制。但是,現階段我國氣象災害的應急機制并不完善,氣象災害形成的災情與情報收集上報不及時,延誤了災情搶救時間;氣象災害的應急手段比較落后,無法提高氣象災害搶救的效率和質量;應急準備不夠充足,在遇到氣象災害的時候不能夠及時的做出反應。除此之外,預警信息在發布之后社會聯動和其它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和有效應對的防范力度不夠。氣象災害應急機制不完善,在災情發生的時候不能夠及時進行有效的處理,會對國家和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2.3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對氣象災害應急方案的編制工作不夠重視的情況,針對氣象災害的防御體系的救助體系不夠完善,不具備健全的應急機制。很多地方政府在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工作中,重視救災工作,卻忽略了對氣象災害的防御、防災、減災和避災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夠,對于防御氣象災害的資金投入不足,相關部門聯合防災救災體系需要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的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較大程度地影響了相關工作的進行,對于氣象災害也不能夠實現良好的監測和防御,對社會穩定發展也存在不利的影響。
3 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服務的方法
3.1建立健全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的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的地形面積比較大,自然條件也比較復雜,每一個地方的頻繁的自然災害也不一樣,地方性政府的應急機制和氣象災害防御工作針對的重點也不一樣,國家氣象災害防御部門在管理和監督工作上比較困難,無法對每一個區域實行監測和防御,這就要求國家政府針對氣象災害問題,應該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報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各級政府在氣象災害監測和防御中的職責和任務,將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從法律法規體系中強化氣象災害的監測防御規劃、預警信息的發布、應急機制的完善以及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的基礎性作用,加強不同區域的氣象災害預防措施。從法律法規的強制規定中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服務的建設,最大限度降低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證生活經濟的穩定發展。
3.2加強多部門之間的聯合和信息共享
氣象災害影響范圍比較大,造成的損失也比較大,在進行氣象災害應急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合和信息共享,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因此,國家相關部門在進行氣象災害監測預報工作的時候,必須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制定重大氣象災害的專項應急預案,提高對重大氣象災害的應對能力,對現有的氣象災害防御措施進行優化,建立完善的信息平臺,保證氣象災害應急工作中,各方面的資源能夠順利調配,同時也能夠實現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和共享,實現對氣象監測信息的實時交換和變更,保證氣象災害預報人員能夠正確分析氣象情況。因此,加強氣象災害的監測和預報服務的建設,必須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合和信息共享。
3.3加強氣象災害的綜合監測
對氣象災害進行防御和及時作出應急反應,必須加強氣象災害的綜合監測,這是相關部門工作的重點,也是做好防災、減災和避災工作的重要基礎。因此,要制定氣象災害監測系統建設的規劃以及氣象災害衍生出的其它災害的防御規劃,健全氣象災害的綜合監測網絡,提高綜合監測能力,不斷提升應對氣象災害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氣象災害中出現的損失,保證農業的順利發展,為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加強氣象災害的綜合監測,實現對氣象災害監測預報服務的建設。
4 結語
現代科技技術為氣象提供了更加先進的探測手段,確保氣象部門能夠為各行各業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產品,推動了氣象事業的發展。而氣象預警作為氣象部門的重要職能之一,與現代技術手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本文總結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介紹了遙感技術在農、林、環境氣象中的應用和現代科技手段在氣象預警中的應用,希望能為氣象事業的發展提供一絲助力。
參考文獻
[1]張茜倩.淺論氣象預警系統信息化[J].農業與技術,2015,Vol.35.No13:143144.
[2]郭建平.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測技術研究進展[J].應用氣象學報,2016,05:620630.
[3] 黎賓燕,何佳苗.如何做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的建設[J].科技風,2011(9).
[4] 陳振林.我國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與實踐[J].閱江學刊,20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