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摘 要: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音樂,學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許多音樂信息,這種無意識的聽,往往都是“聽而不聞”,在客觀上造成了一種不良的聽覺習慣。由此可見,加強音樂欣賞教學,培養學生“聽”的藝術,提高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 聆聽;欣賞;鑒賞;創造
音樂課一直以來都被許多人視為“副課”,以為不外就是“唱唱歌、跳跳舞、彈彈琴”而已,殊不知中學音樂在素質教育的浪潮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包羅萬象:音樂欣賞、樂理知識、歌曲教學、視唱練耳……。要上好音樂課絕非簡單的事,就音樂欣賞知識這一環節來說,它是中學音樂課的一個主要內容,它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聆聽、感知音樂從而理解音樂,提高其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它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情操、提高對音樂的審美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上好音樂欣賞課呢?作為音樂教師,任重而道遠。要想取得較好的欣賞教學效果,我們必須轉換教育舊的觀念、舊的模式。盡自己所能為學生創設一切條件,盡可能讓學生全方位置身于課堂教學,參加到教學活動中,體驗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下面我談談自己在音樂欣賞課教學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入情法
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滿了音樂,學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許多音樂信息,這種無意識的聽,往往都是“聽而不聞”,在客觀上造成了一種不良的聽覺習慣。這種不良的聽覺習慣如果不在音樂教學中積極地加以糾正,那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聽覺分析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而且這種聽覺的不良習慣還會延續到課堂教學上,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學校的音樂教育。由此可見,加強音樂欣賞教學,培養學生“聽”的藝術,提高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中學欣賞教學課堂,如果單純地讓學生聆聽音樂,學生的興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師只有采取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方能吸引學生專注地聆聽音樂,從而提高審美能力。每個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利用他們這一特點,將音樂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用講故事的形式進行教學,結合故事來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編講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深他們對作品的理解。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陶冶了情操。如欣賞二胡獨奏曲《光明行》時,首先要求學生全神貫注的聆聽一遍。然后通過對現代二胡學派的奠基人——劉天華及其樂曲創作時代背景的介紹,學生在完整復聽二胡獨奏曲《光明行》時,就會深深地體會到舊社會中國知識分子希望沖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強烈愿望。同時也會對中國民族樂器二胡的豐富藝術表現力有更深的了解。除了結合故事還可以結合游戲來進行聆聽,因為音樂游戲具有愉悅性和互動性,是學生喜愛的教學模式。音樂欣賞教學畢竟不是唱游課,這就要求老師掌握好尺度,不能喧賓奪主。老師在組織音樂游戲教學時,還要注意將學生的活動面鋪開,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
二、動情法
高爾基說過:“在聽音樂時,得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去補充……”中學生的知識面和聯想還不夠豐富,但在音樂欣賞中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現欲望很強。他們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跟著音樂手舞足蹈起來。因此,欣賞課堂中要給學生“動”的空間、時間,讓學生在“動”中加深對歌曲形象的聯想,從而增強對音樂的表現力。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動態”的課堂,讓學生在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都得到動態享受。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欲望。通過初聽,學生對作品有了一個總體的印象和了解,為了進一步聽懂音樂,就要再次復聽,在復聽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逐段進行賞析,重點的地方要反復多聽,必要時可以在鋼琴上彈重點地方的旋律,目的是讓學生從音樂的基礎要素上去理解音樂,同時要有生活中的聯想。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意識,提高音樂課堂的興趣。學生創造一切“動”的機會,以他們為主體,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這樣就進入了參與音樂的積極的狀態,就能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情緒。即便有個別學生精神不集中,老師也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從而作出調整。這種全體參與,以學生為主體的形式,不要求“動”的統一、優美,只需要與音樂情緒吻合,教師就應給予充分肯定。如:欣賞《豐收鑼鼓》時,五個人一個小組表演,不要求每個同學一樣,也不要求動作如何優美、連貫。只要他們能被歌曲的情緒所感染;能通過想象力去表現“豐收喜慶”的場面;表達自己對“豐收”的理解。而在欣賞完《黃河頌》后,要求每一小組推薦一人朗讀歌詞,讓他們把自己體會到的感情用到朗誦中,不要求語調統一,但要投入,最后還要談一談為什么要這樣朗讀。
三、激情法
情境,是音樂教學“情感化”的基礎和前提,教師依據音樂審美教育的目標和學生的心理,心理特征,自覺地運用審美因素,按照音樂教學的規律精心地創設音樂情境,是音樂教學得以成功的保證。音樂教學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創設愉快的音樂情境,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們主動參與到音樂教學實踐中來。“設境”就是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都被調動起來。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那么沉寂中的學生們會非常積極地、活躍地參與到音樂中去,會很感興趣的跟著音樂走,跟著老師走,進入到音樂的狀態中去。從而達到音樂欣賞課中所要求的目的,情感陶冶、音樂素質的培養、音樂鑒賞的提高。為了鞏固以上所學內容,必須進行全曲的綜合性欣賞,進一步熟悉音樂,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更進一步了解,從而達到情感意境的高度,使學生在流動的音響中得到心靈的共鳴,精神的滿足,情感的陶冶。
四、達情法
情感,是音樂教學“情感化”、“審美化”的主要標志,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移入比其它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是最為活躍的心理因素,既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又是音樂教育目標之一。音樂教育應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音樂教學,應建立在情感體驗的過程中,這是最能體現其審美教育本質的一個特征。如欣賞完《扎紅頭繩》——選自歌劇《白毛女》后,我還是布置學生一個任務:回家收集相關資料,找紅繩子、舊帽子、舊衣服等道具,用來模仿喜兒和楊白勞的形象;并讓學生做出幾個符合人物性格特點的動作,同時還可以模仿《扎紅頭繩》的旋律創造舞蹈,到時評出最佳創作獎。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更濃了。到了第二節課,我把音樂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在一起,活動從模仿開始,讓學生通過模仿、創造動作、創編舞蹈等一系列活動,評出最佳創作獎、最佳設計獎、最佳主持獎、最佳表演獎等等。通過音樂欣賞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整合,我深深地體會到: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手段,教育人才是目的。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應該是為眾多的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著想,幫助他們,使他們也能夠享受音樂,能夠成為積極的、有一定水平的音樂欣賞者,能夠從音樂中享受到樂趣。奧爾夫說過:“讓學生自己去實踐、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學生是教學活動中最重要的因素。老師心里想的,首先應該是學生,其次才是音樂,學生比音樂更重要。我們可以讓學生去實踐,給他們一個任務,每個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教學的活動,主要是學生的活動;教學的最終結果,要從學生身上體現出來。
在以上既有區別又無明顯界限的四個環節中,“情”是貫徹其間的主線。抓住了“情”,就等于掌握了音樂欣賞教學的“綱”;抓住了“情”,也就等于掌握了順利完成音樂欣賞教學任務的方法;抓住了“情”,也就是更有效地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品德、智力、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與提高。
總之,要上好一堂音樂課是不容易的,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學習、實踐與探索,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的課堂一定會變得色彩斑斕、妙趣橫生!然而在今天這個處于多向思維、銳意開拓的年代,在教學第一線的音樂老師,都要不滿于現狀,大膽探索,改革創新,用更多更好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廣東出版社《音樂鑒賞》
[2]美國科普蘭《怎樣欣賞音樂》